LDN 43:蝙蝠星云
银河系最惊悚的星云是那个?
暗星云LDN 43会是个有力的候选者,因为它形似万圣节夜在恒星之间飞舞的庞大宇宙级蝙蝠。
这团位在蛇夫座方向约1400光年远处的分子云,其密度高到能遮挡背景恒星的星光,以及邻近反射星云LBN 7云气丝所反射的星光。
不过,这道长达12光年的气体与尘埃丝,并非是死亡使者,反而是个创生的恒星形成区。
这只蝙蝠之所以会散发怪异的辉光,其实受到内部刚有年轻恒星诞生的致密气体结之照耀。
apod
林肯纪念堂上空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
今晚日落时,请走到户外去看彗星。
在北半球的傍晚天空中,彗星C/2023 A3(紫金山–阿特拉斯)已经成为肉眼可见的天体。
想要观赏这颗彗星,请在有低地平线的地方往西看。
如果天空晴朗而且够暗,你不需要借助望远镜,即可在日落后的1小时期间,见到这颗悬在地平线上方的彗星之暗淡彗尾。
这幅摄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影像,呈现2天前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在林肯纪念堂上空的身影。
在接下来每天的日落时,这颗彗星及其彗尾在天空的位置会越来越高,不过,到底彗星会有多亮及彗尾会有多长,则很难说。
欧罗巴快船与彗星
美国航太总署的欧罗巴快船(Europa Clipper),现在正朝著地球外的海洋世界前进。
这张摄于甘迺迪航空中心的照片,拍照的10月14日是此项任务成功发射的前一天。
影像里,这艘大型太空船,已安装在猎鹰号重载火箭的整流罩内。
欧罗巴快船的行星际旅程,将首先前往火星,然后再返回地球,并透过重力协航调整轨道前往木星,预计在2030年4月入轨木星。
一旦进入木星轨道,这艘太空船将飞越木卫二49次,探索这颗拥有全球性地下海洋、或许具备有支持生命发展条件的木星卫星。
在这幅影像的背景中,与泛光灯光中的火箭一起入镜的是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这是它在最接近地球后一天左右的身影。
这颗来自遥远欧特云的肉眼可见彗星,目前是傍晚天空中的宠儿。
离我们远去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
这六块图板呈现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C/2023 A3),在过去一星期中逐渐离地球远去的身影。
所有图板都使用相同的相机和镜头,摄于标示的日期及地球美国加州的特定地点。
最右边的图板摄于10月12日,当时来自遥远欧特云的这颗彗星,位于距离地球约7,000万公里(约4光分钟)远的近地点附近。
当时尽管彗星很靠近地平线及落日,但它的明亮彗发和长长的尘尾依然清晰可见。
接下来的这些晚上,随著彗星逐渐远离,彗星在日落后的西方天空中,也逐步往北往黄道面上方攀升,进入更幽暗的夜空,而其亮度也开始下降。
大约在10月14日,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穿过地球的轨道面,并曳著一道往西方地平线伸展的鲜明反彗尾。
在10月17日(最左图板),日落后高悬在天空中的这颗彗星,距离地球约有7,700万公里,而亮度已大幅衰减。
在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努力成为2024年大彗星的过程中,希望你有幸亲眼目睹了的它的风采。
这颗彗星的轨道周期起初估计为8万年,但事实上,它可能一去不回。
模拟宇宙里的暗物质
我们的宇宙在闹鬼吗?因为,在这张暗物质图里看似如此。
不可见暗物质产生的重力,是星系自转为何如此高速、星系绕星系团公转为何如此快速、重力透镜折光的能力为何这么强、及可见物质在近域宇宙和宇宙微波背景上为何如此分布,最广为接受的解释。
上面这幅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海登天文馆提供的主题图示,突显了在某种暗物质宇宙里,无所不在的暗物质如何影响我们的宇宙。
在这张细致的电脑模拟图里,无处不在的复杂丝缕状黝黑暗物质,像蜘蛛网般穿梭在宇宙里,其中橘色的斑块,是我们熟悉但相对少见的重子物质。
这类的电脑模拟,在统计上和天文观测相当接近。
但最让我们惊愕的是,尽管暗物质极为怪异,而且其形式不明,不过在我们的认知里,已经不再是宇宙中最奇怪的了。
这个头衔得让给暗能量,一种目前看似主宰整个宇宙扩张,分布也较均匀的排斥性重力源。
接近全貌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
在10月14日那天,要拍到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C/2023 A3)的全貌,是相当困难的工作。
然而,这幅摄于彗星最接近地球后的夜空影像,几乎达成此一目标。
这幅从亚利桑那州土桑市的盖茨隘口西眺的影像,是由2张望远镜头照片组合而成,视野从上到下约莫涵盖了26度的夜空。
在拍照的那晚,观看彗星的人们甚至能够认出球状星团M5,以及从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明亮彗发住上伸展的泛白颀长尘尾旁的昏暗周期彗星13P( 奥伯斯)。
由于地球此时也恰好穿过彗星的轨道面,从此一视角,见到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带著明显的反彗尾。
反彗尾则是来自先前释放出的、散落在彗星轨道上往太阳后方分布的尘埃,而在这张影像中,它是从明亮彗发向崎岖西方地平线伸展的细长针状结构。
M16:创生之柱
这些黝黑的柱体虽然看起来支离破碎,但它们正在形成恒星。
这幅整合哈勃太空望远镜可见光及韦伯太空镜红外光数据的老鹰星云影像,突显了许多从分子氢气与尘埃柱曝露出来,名为“蒸发中气态云球(EGGs;星蛋)"的天体。
这些长度约数光年的庞大柱体,其密度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内部的气体发生重力塌缩形成新的恒星。
而在每根柱体的顶端,年轻亮星发出强烈的辐射,把云气柱内较低密度的物质蒸发掉,留下了许多内有致密星蛋的恒星育婴室。
老鹰星云及它内部的疏散星团M16,距离地球约有7,000光年远。
火星逆行
这幅组合了间隔5至9天(受限于天气)数据的影像,呈现了在2024年9月19日(右上)至2025年5月18日(左下)期间,锈红色的火星于地球的夜空中,在双子座与巨蟹座逆时钟转圈的景观。
你不妨用滑鼠沿著日期对影像中的点做连连看的操作,当然,更不要错过这部呈现2024/25年火星逆行运动的动画。
想当然耳,火星并没真的在轨道上倒著走,我们所见到它相对于背景恒星的视运动,只是地球的轨道运动所造成的效应。
由于地球在较近太阳的内侧轨道上公转,轨道速度比外侧的行星快,因此每次追上与超车外行星时,就会发生外行星逆行的现象。
在上面这个例子里,火星东移的视运动在12月8日开始反向,接下来看似“留”在巨蟹座的疏散星团M44附近。
于向西逆行的运动中,火星看似于双子座亮星北河二(Castor)与北河三(Pollux)下方又反向东移,并在5月初回到M44附近。
火星于2025年1月16日、最明亮也最靠近地球的火星冲之时,与地球的距离仅有9千6百万公里。
加州上空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彗尾,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在这幅摄于上星期最佳观赏期间的影像里,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C/2023 A3)悬在美国加州东部的内华达山脉上空。
当时这颗彗星不仅曳著明亮的彗尾,还拥有一道指向几乎相反的鲜明反彗尾。
而在右方视野的远处,还可以看到球状星团M5。
当这颗彗星往太阳靠时,人们不确定这团正在崩解的冰山,是否会在强烈的阳光下彻底解体。
然而,事实证明这颗彗星幸存了下来,而且亮度比夜空中任何的恒星都要高(视星等为-4.9),不过很遗憾的是,它几乎位于太阳的前方,一般观测者很难找到它。
至于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是否会获得2024年大彗星的称号,部分取决于接下来2星期内,接踵而来的彗星C/2024 S1 (ATLAS)之表现有多么令人惊艳。
M106:有奇特核心的螺旋星系
螺旋星系M106的核心发生了什么事?
M106是个由螺旋状恒星盘和气体所聚成的星系,外观上的主要特征为两道明亮的螺旋臂及核心附近的黝黑尘埃带,如上面这张摄于科威特沙漠的主题影像所示。
M106的核心在无线电波和X射线波段都很明亮,更有2道源自核心、长度和星系宽度相当的喷流。
它异常明亮的核心,咸认源自大量掉入核心超大质量黑洞的云气所发出的辉光,而M106也是离我们最近的西佛星系之一。
亦名为NGC 4258的M106,和我们相对邻近,只有2千350万光年远,大小则约为6万光年,用小望远镜就能在北天的猎犬座方向看见它。
仙后座的魅影
这些轮廓明亮带著流动形状的天体,形似宇宙级的幽灵。
在这幅远眺仙后座的望远镜影像里,色彩缤纷星空的主角是向后拉伸、形如彗星的星云IC 59(左)和 IC 63。
距离地球约600光年的这些星云,虽然并非真正的幽灵,但在炽热亮星“策”(Gamma Cas)高能星光的照射下,正在缓缓的消失之中。
“策”位于视野的右上缘外头,离这些星云只有3至4光年远。
距离“策”较近的IC 63,最主要的辐射,是氢原子受到这颗恒星的紫外光电离后,重新与电子复合时所发出的红光。
而距离“策”稍远的IC 59,则发出较少量的氢α红光,但拥有较多因为尘埃反射星光的特征泛蓝辐射。
这幅影像视野的跨度超过1度,以这些星际魅影所在的距离来换算,跨幅约为10光年。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不寻常的彗尾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彗尾的不寻常暗色条纹是怎么来的?
在今年10月中旬拍摄的此明亮彗星之部分影像里,不仅记录了它令人印象深刻的颀长彗尾及细薄的反彗尾,还意外显示它的彗尾里有道暗色条纹。
这条道暗色条纹的成因,目前不明而且难有定论。
可能的成因包括:突然出现一股暗色的尘埃羽流,明亮彗尾的不同区域发生异常的重叠,彗发致密区投射的影子,或者是太阳风对小尘埃颗粒的外推压力降低等。
这条暗色条纹,也清楚的出现在这幅10月14日摄于美国德州的主题影像里。
如果你拍下可清楚显示这道暗色条纹的彗星照片,并有意为未来的分析提供助力,请寄送给每日天文图(APOD)。
目前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已在返回太阳系外围的途中,而且其亮度已大幅降低。
STEVE:法国上空形如跨天长河的光弧
有时候,河流状的高温气体会在头顶泛流。
在上面这个例证里,这道气流造就了一例弧状的增速导致的突发性热辐射(STEVE),并散发出明亮的红、白和粉红辉光。
STEVE形成机制的细节目前仍是研究的题材,但最新的证据显示,辉光的源头是地球大气在距离地表一百公里以上的电离层里快速流动的高温离子。
不过,宽广的暗红辉光虽然可能与流动的STEVE有关,但也不排除是稳定极光红弧 (SAR),另一种与热相关的较常见辉光。
这幅宽视野的数位组合主题影像,是在本月稍早摄于法国的蛋白石海岸(Côte d'Opale),而拍照的当时STEVE光弧几乎悬在头顶。
虽然这片光影只持续了数分钟,但对于这位反应迅速的天文摄影者来说,时间已足够让自己入镜;你能找到他吗?
韦伯影像:NGC 602里的恒星与云气柱
这些恒星正在摧毁云气柱。
更具体的说,影像中心的新诞生恒星发出高能量的星光,不停的蒸发周围云气柱的气体和尘埃。
在此同时,云气柱仍在努力形成新恒星。
而这一切的活动,都发生在星团NGC 602里,如这幅由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多重红外光波段新影像所示。
作为比较之用的轮换影像,则是先前哈勃太空望远镜在可见光波段拍摄的星团NGC 602。
NGC 602位在小麦哲伦星系(SMC)的边缘,而此星系是我们银河系的小型伴星系。
依据SMC的估计距离来换算,此影像的跨幅约为200光年。
在这影像的边缘附近,还可见到各式各样、距离至少有数亿光年远的迷人背景星系。
IC 348 与巴纳德3
亮星御夫座卷舌五(Omicron Persei)附近的一大片云气,是此次宇宙天体对比研究的主题。
在这幅望远镜影像里,这片色彩缤纷的尘埃、气体和恒星复合体,位于离地球约1000光年的英仙分子云之边缘,约莫横跨了3度的天区。
位于视野中左方的卷舌五,周围环拱著尘埃反射星光的泛蓝晕光。
紧贴在它下方的,是韦伯太空望远镜最近探索过的年轻星团IC 348。
影像右上角以氢气泛红辉光为衬底的剪影状天体,则是黝黑不透光的星际尘埃云巴纳德3。
想当然耳,这些宇宙尘埃也会遮掩刚诞生的恒星和年轻的原恒星,让光学望远镜难以见到它们。
依英仙座分子云所在的距离来换算,这片视野宽约50光年。
NGC 6888: 眉月星云
眉月星云是如何形成的?
位于这幅主题影像中心处、形似破裂太空巨蛹的眉月星云,是由其中心的亮星所产生的。
最可信的起源假说认为,眉月星云大约在25万年前开始成形。
当时,其中心的大质量恒星已经演化成沃夫–瑞叶型恒星(WR 136),并以强烈恒星风的方式抛弃其外层,大约每1万年就释出相当于1个太阳的质量。
它的恒星风推挤先前演化阶段留下的气体,把它们压缩成一个个复杂的壳层,并激发它们发光。
眉月星云(NGC 6888)位于天鹅座方向约4,700光年远处。
在接下来的一百万年内,恒星WR 136或许会发生超新星爆炸。
车道上的日行迹
太阳每天都会回到天空的同一位置吗?
答案是“不会”。
此提问较直观的视觉答案为日行迹,一种在一年之中,从同时间同地点所拍摄的太阳影像之组合图。
完成后,你会发现太阳 在天空中画出了一个8字形。
然而,这部以日行迹为主题的影片,并未直视太阳,反而是背对太阳观察晴天时建筑物的边缘,记录它在车道上影子的位置从而建构而成的。
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福尔肯镇的摄影者,从今年的3月开始,在每个晴天的下午1点钟,系统性的标记影子的位置。
在影片的一个影格里,甚至可以看到摄影者亲身入镜。
虽然这个日行迹预计在2025年才能完成,不过,并不需任何高端设备,你可以从今天开始,用很简单的方式在自家的车道上绘制属于你的日行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QB_MOemCqs?rel=0
冥王星的夜晚
这片阴影笼罩的景观呈现了冥王星的夜面。
在这个令人惊叹的太空视角里,太阳位于这颗昏暗遥远矮行星的后方约49亿公里(4.5光时)之处。
它是由已然远去的新视野号摄于2015年7月,拍照时,这部太空船离冥王星21,000公里,大约在最近距离通过后的19分钟。
影像除了记录这颗以剪影之姿现身的凯伯带天体之外,也呈现了冥王星稀薄但有意外复杂分层的朦胧大气。
影像顶缘附近的蛾眉暮光原野,有位于冥王星南方、正式名称为史泼尼克平原的氮冰原及诺盖山脉的水冰嵯峨山峰。
NGC 7635:气泡星云
这个庞大的太空气泡是怎么产生的?
这团编录号为NGC 7635、称为气泡星云的迷人头状幻影,是由恒星的恒星风吹拂而成。
这幅吸睛的长曝光主题影像,呈现了这团宇宙级气泡及其周围环境错综复杂的细微结构。
虽然它看起来十分纤弱,但这团直径高达10光年的气泡见证了剧烈的过程。
在气泡中心的右上方,可以看到一颗嵌在反射星云尘埃里的明亮高温恒星。
这颗质量可能是太阳10至20倍的恒星,其强烈的恒星风和辐射,把周围分子云中较致密的物质吹开,形成了这个球形的发光气体结构。
很有趣的气泡星云,位于仙后座方向距离地球约11,000光年远之处。
参宿七与女巫头星云
在星光的照耀下,这付怪异的脸谱在夜空中荧荧生辉,而它扭曲如钩的轮廓,为它博得女巫头星云的昵称。
在这幅迷人的望远镜影像里,女巫则看似紧盯著猎户座明亮的超巨星参宿七。
正式编录号为IC 2118、跨幅超过50光年的的女巫头星云,是一团正在反射参宿七星光的星际尘埃云。
而女巫头星云和参宿七周围尘埃的泛蓝色泽,除了是受到参宿七强烈泛蓝星光的直接照耀之外,还有部分源自尘埃微粒散射蓝光的效率高于散射红光。
相同的物理过程,也造就了地球白画的蓝天,只不过在地球上,造成散射的粒子是地球大气里的氮和氧分子。
参宿七、女巫头星云和它们周围的云气和尘埃,距离我们约800光年远。
今晚,你或许会在居家附近看到巫婆,祝你有个安全且快乐的万圣节!
阿波罗12号与测量者3号
戴上你的红/蓝眼镜,来欣赏这张摄于月表风暴洋的影像。
这幅3D影像 ,呈现了1969年11月当时正在造访测量者3号太空船的阿波罗12号太空人康雷。
而在2年半前的1967年4月,测量者3号降落在一个小撞击坑的边坡上。
在远方撞击坑墙的后方,可见到阿波罗12号的无畏号登月舱,它降落的位置离测量者太空船不到200公尺,对月表漫步来说,算是很轻松的步行距离。
这幅影像是由2张摄于月表的影像 (AS12-48-7133, AS12-48-7134)组合而成的。
这二幅仅有微小视角差异的影像,与人类双眼所见相近。
冲点附近的立体木星影像
在这二幅摄于屋顶的望远镜影像里,木星相当清晰。
这二张摄于新加坡的照片,取像时间皆是去年的11月17日,约莫在2023年木星冲后的2星期。
拍照的当时,这颗巨行星高悬在子夜的天空中,距离新加坡只有33.4光分,大约远在4个天文单位之外。
影像里,环绕木星的暗带与亮区,以及这颗巨行星的泛白椭圆涡旋皆清晰可辨。
此外,木星南半球标志性的大红斑依然很醒目。
木星的转速很快,每10小时就会绕轴自转一圈。
因此,利用相隔15分钟所拍摄的影片之定格,得以建构出上面的这个立体影像对。
请盯著这对照片的中心点看,然后让二眼的视线交错,直到个别的照片重叠在一起,即可见到这颗太阳系最大气态巨行星的立体影像。
想当然耳,目前木星离2024年的木星冲并不远,地球将在12月7日再次穿过木星与太阳之间。
韦伯影像:棒旋星系NGC 1365
在南天.天炉座方向、距离仅有5千6百万光年的NGC 1365,是个直径约200,000光年的庞大棒旋星系,其大小是我们棒旋状银河系的2倍之多。
这幅来自韦伯太空望远镜中红外相机(MIRI)的清晰影像,呈现了此宏伟螺旋星系在红外光波段令人惊叹的细微结构。
这片韦伯望远镜视野,涵盖NGC 1365约60,000光年的区域,细致的探索此星系的核心及明亮的新诞生星团。
影像里由尘埃细丝和气泡组成的错综复杂网络结构,是由从星系核心棒伸出的蜿蜒螺旋臂上之年轻恒星所产生的。
天文学家怀疑NGC 1365核心棒的重力场,在此星的系演化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它将气体和尘埃输送到一个在诞生恒星的混乱涡漩里,最终更把物质馈送给位在此活跃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
螺旋星系NGC 6744
美丽的螺旋星系NGC 6744,宽度将近有175,000光年,比我们的银河系大。
然而在小望远镜里,这个位于南天孔雀座方向约3千万光年远处的庞大星系,只是一个暗淡弥漫的天体。
在这幅涵盖了约一个满月宽度天空,极为细致的深空望远镜星系影像里,沿我们的视线方向看出去,这个邻近宇宙岛的盘面几乎是正向著我们。
影像中,这个星系庞大泛黄的长棒形核心,散发著大量年老低温恒星所发出的星光。
在星系核外头的宏伟螺旋臂上,则散布著年轻的蓝色星团和粉红的恒星形成区。
在影像的右下角,它的一道颀长螺旋臂,扫过一个较小伴星系NGC 6744A的前方。
NGC 6744的这个星系伙伴,其外观酷似银河系的伴星系─大麦哲伦星系。
土星的夜晚
土星是地球夜空中很明亮的天体。
透过望远镜可以清楚见到它的身影和美丽的环系,因此它常成为星空派对的主角。
然而,这些位于地球附近的望远镜,只能为我们带来土星的白昼面,像这幅迷人的影像所呈现的土星环系和夜晚,则是比外行星更贴近太阳的望远镜见不到的景观。
这张记录土星美丽蛾眉日耀区和投射在庞大复杂环系上的暗影之影像,是由卡西尼号太空船所拍摄的。
来自地球的卡西尼号无人太空船,长达13年以土星轨道为家,然后在2017年9月15日,接获指令跃入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大气。
这幅壮丽的拼接影像,组合自卡西尼号最后舍身告别的前二天,由太空船上的广角相机所拍摄的多张照片。
土星的夜晚景观将不复再现,除非未来又有来自地球的太空船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