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状星云Mz3 : 蚂蚁星云
为何是蚂蚁而不是大球?
行星状星云Mz3,是由一颗类似太阳而且必然是球形的恒星所抛出的。
然而,为何外泛的气体拥有蚂蚁的外观而非球形呢?
有用的
线索包括:喷出的气体流速高达每秒1000多公里、长达数光年的长条结构、以及星云中心的恒星磁性。
一个可能的答案为:Mz3星云靠近影像中心的亮星附近,隐藏著第二颗紧绕著亮星运行的较暗恒星。
另一个竞争的假说则认为:中心星的自转与磁场,导引了气体的流动。
由于此星云的中心星看来和太阳颇为类似,天文学家希望经由深入了解这只庞大太空蚂蚁的历史,能让我们洞见太阳与地球的可能未来。
apod
W5:恒星创生之柱
恒星是如何诞生的?
美国航太总署的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卫星(WISE,后来更名为NEOWISE),为恒星形成区W5所拍摄的这种红外光影像,提供了清楚的线索,并指出近空洞中心的大质量恒星比近边缘的恒星年龄老。
可能的理由是:这些较年长的恒星触发了边缘较年轻恒星的诞生。
机制可能是近中心恒星的高温外泛流,把较低温的气体压缩成物质结,当它们的密度够高时,就会发生重力塌缩形成新恒星。
而在这幅依科学内涵上色的主题红外光影像里,受到高温外泛气体蒸发而孑遗下来的壮观云柱,则提供了进一步的视觉线索。
影像中的天体的编录号为W5(Westerhout 5)及IC 1848。
它与IC 1805所聚成的恒星形成区复合体,有心与魂星云之昵称。
这幅主题影像,突显了W5约2,000光年宽、恒星创生之柱密集的区域。
W5位于仙后座方向,距离约6,500光年远之处。
螺旋星系M61的中心
这个螺旋星系的中心,是否还有另一个螺旋星系?
乍看像是如此。
这幅呈现正向螺旋星系M61中心区的细致影像,整合了来自哈勃太空望远镜、欧南天文台、及其他地面较小型望远镜的影像数据。
亦名为NGC 4303、身为离我们约5千5百万年光年远的室女座星系团之成员的M61,咸认外观上是和银河系很相似的棒旋星系。
在M61之内,可见到许多螺旋星系共有的特征,诸如蜿蜒的螺旋臂、尘埃带、粉红的恒星形成区、及蓝色的年轻星团。
其中心更藏著超大质量黑洞,而随著周围正在形成恒星的气体坠向黑洞,所形成的明亮螺旋迹线酷以另一个螺旋星系。
暗能量相机看玫瑰星云
如果改以其他名字称呼玫瑰星云,它是否依然美丽?
在这幅由位于智利的美国科学基金会托洛洛山美洲天文台的4米口径布兰科望远镜,搭载的暗能量相机(DECam)所拍摄的影像里,于新总星表(NGC)里拥有平凡无奇编录号NGC 2237的这团花朵状发射星云,其迷人的风采丝毫不减。
这团星云的中心,有个名为NGC 2244、由明亮年轻恒星聚成的疏散星团。
这些大约在4百万年前,由星云物质凝聚形成的年轻恒星,所发出的强烈恒星风,在星云的中心清出一个空穴,边缘则镶著层状的炽热气体与尘埃。
此外,来自这些高温星团恒星的紫外光辐射,更激发周围的云气发出辉光。
位于麒麟座方向、距离我们约5,000光年远、宽约100光年的玫瑰星云,用小望远镜即可见。
鲁宾天文台的首张影像:人马座的天空
这片宽超过4度的拥挤星场,位于人马座及银河中心的方向。
在这幅由刚上线的鲁宾天文台拍摄的首张影像里,所呈现的明亮星云和星团包括望远镜巡天的热门标的:M8及M20。
其中,距离约4,000光年、亦名为礁湖星云的M8,是宽度超过100光年的庞大恒星形成区,其内更有个由大质量年轻恒星聚集而成的星团。
它们发出的强烈辐射和恒星风,驱动礁湖星云发光,并激荡出星云内的复杂气体与尘埃结构。
至于受到黝黑星际尘埃带分割,而有三叶星云昵称的M20,其内的明亮氢气发出的红光,为它渲染出泛红的主色。
而其内具有高度对比性的蓝色区,则是尘埃反射星光的产物。
鲁宾天文台用了部分的4个晚上(五月1日~4日),造访三叶-礁湖星场,以取得组成这幅影像所需的数据。
鲁宾天文台壮丽的人马座天空影像之完整解析版本,宽度和高度各为84,000像素及51,500像素。
海鸥星云
在这片视野里,有一团发光气体与尘埃云,对地球上的天文学家来说形似鸟脸,因此为它博得海鸥星云的昵称。
这幅内有宇宙巨鸟的宽波段影像,涵盖了大犬座最亮星天狼方向、分跨在银河系盘面二侧的3.5度天区。
海鸥星云明亮的鸟头之编录号为NGC 2327,而这团紧凑的尘埃发射与反射星云,内部则藏著大质量恒星HD 53367。
海鸥星云及视野内拥有其他录编号之星云所集结成的大发射星云,可能是接连发生的数次超新星爆炸的震波,所扫集出的大壳层结构的一部分。
此外,视野中右方的鲜明蓝色光弧,是速逃星大犬FN(FN Canis Majoris)所产生的弓形震波前沿。
这片以散发泛红辉光的原子氢气为主体、交织著尘埃云、及大犬OB1星协年轻亮星的复合天体,如果以用3,800光年的估计距离来换算,其跨幅超过200光年。
彗星3I/ATLAS
位于智利里奥胡鲁塔多(Rio Hurtado)、由美国航太总署资助的ATLAS(小行星地球撞击最后警报系统)巡天望远镜,在今年7月1日发现的彗星3I/ATLAS,其名称反映了它是第三颗穿过我们太阳系的星际天体。
而先前的二颗星际天体,则分别是2017年的斥候星(11I/ʻOumuamua)及2019年的博里索夫彗星(2I/Borisov)。
在这些由位于夏威夷基亚山的北双子望远镜所拍摄的影像里,亦名为C/2025 N1的3I/ATLAS,明显拥有气体及尘埃组成的弥漫彗发,因此显然是一颗彗星。
左侧图板的红、绿、蓝波段影像数据,呈现了这颗彗星在背景恒星之间移动的轨迹。
右侧图板则是将这些数据对齐叠加后,组合出的清晰彗星影像。
从它的运动轨迹得以确认,彗星3I/ATLAS具有高离心率的双曲线轨迹,因此它不会绕太阳转圈,而是会回到星际空间。
这颗来自太阳系外的闯入者,已来到木星的轨道之内,在最靠近太阳时,预期会行进到火星的轨道内,但并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
M109
庞大美丽的棒旋星系M109,是梅西叶著名的亮星云与星团星表的第109号天体。
在北天大熊座北斗七星的斗杓下方,可以见到它的芳踪。
而在这片望远镜视野里,右上角带芒的亮星,即是北斗七星斗杓上的天玑(Phecda)。
M109鲜明的核心棒,让它形似数学上常用来表示角度的符号、希腊字母θ(theta)。
在地球的天空中,M109的视张角非常之小,大约只有7角分或说是0.12度。
不过,以此星系约6千万光年的距离来换算,这个小张角对应的却是12万光年的庞然跨幅。
此外,周围有带芒前景恒星为伴的M109(亦名为NGC 3992),也是大熊星系群最明亮的成员。
视野里三个有点糢糊的泛蓝星系,由上到下,分别是UGC 6969、UGC 6940及UGC 6923,而它们则可能是庞大棒旋星系M109的伴星系。
国际太空站偶遇土星
在这个月的夜晚里,可见到土星高悬,不过从地球看出去,它的环系几乎是侧向。
在7月6日的清晨,从美国华盛顿州Federal Way市的某一地点看出去,土星与国际太空站(ISS)在极短的期间内同框。
而这幅精心规划、叠合自影片定格的影像,就记录了它们在望远镜视野里短暂近合的景象。
只不过,国际太空站近在低地球轨道上,而土星这颗气态巨行星则远在14亿公里之外。
在这幅影像里,虽然它们的视张角相近,不过ISS远比土星亮,所以土星经过了大幅度的增亮,让它的身影得以清楚显现。
想要捕捉到国际太空站及土星发生近合,精确的定时及正确的拍摄位置至关重要。
月球的反面
受到潮汐锁定而同步自转的月球,永远以很熟悉的正面朝著地球的住民。
不过,如果在绕行月球的轨道上,它的反面也是很熟谙的景观。
由月球探勘号轨道船的广角相机,所拍摄的影像拼接而成的这幅清晰照片,主题就是月亮的反面。
这些影像数据,则是探勘号在2009年11月至2011年2月所拍摄的15,000多幅全月球影像之一部分。
上图的最高解析度版本影像,以每像素100公尺的解析度,呈现月球反面的构造。
月球的反面破碎且崎岖,外观上与覆盖暗色平滑月海的正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则是,月球反面的月壳较厚,因此月球内部的熔融物质,难以流出形成平滑的月海。
火星的暗沙流瀑
这些是火星上的树木吗?不是。
这些由火星探勘号轨道船摄于2008年4月的暗棕色条纹,出现在火星北极区、上头覆盖著消融中淡色薄霜的粉红沙丘上。
拍摄这幅主题影像时,随著火星春阳消融淡色的干冰,位于火星沙丘内的暗沙逐渐曝露出来。
而位在丘顶的暗沙,有时会流泄下边坡,形成这种暗色的表面流迹,而且在较淡色的表面衬托之下,乍看酷似树林,只是缺少影子。
这幅涵盖了1公里宽区域的影像,可解析出跨幅25公分以上的结构。
放大检视部份的区域,可见到飞扬的羽状烟尘,显示在拍照时,正有细沙流泄而下。
NGC 4651:雨伞星系
天空正在下恒星雨。
如今我们知道,这个庞大形似宇宙级雨伞的结构,其实是从小伴星系剥离出来的潮汐恒星流。
在这幅摄于阿拉伯的长曝光主题影像里,大星系NGC 4651的宽度和银河系相当,而伞状的结构,则从此星系的明亮盘面向外伸展了大约10万光年。
伞状结构的成因,可能是它的伴星系于绕行NGC 4651的椭圆轨道上,反复与大星系近距离接近,因此逐渐受到了拆解。
而剥离出来的恒星则会掉入NGC 4651,并在接下来的数百万年里,合并出更大的星系。
雨伞星系位于北天的后发座方向,约5千万光年远之处。
龙之眼
当你仰看夜空时,你会看见什么?
在一片黑暗中,你看到繁星点点的夜空? 见到了左侧的落日余晖?
或是天空中四散的云彩? 贯过天顶的银河系中央盘面?
俄罗斯阿斯科尔德岛山顶废弃的前哨站之倾塌废墟? 载著头灯的摄影者正在超现实的环境中沈思?
阶梯串就的崎岖山路?最后,抑是你直视了恶龙之眼吗?
这幅小小行星式的主题影像,是由多年前拍摄的38张照片拼接而成。
奥塔哥尖塔石与银河
银河总是从这二座尖塔石之间升起吗?当然没这回事。
想拍下这种令人屏息的对齐景观,需要经过仔细规划,而且取像的时间和位置都要很精准。
在这幅2024年6月摄于纽西兰奥塔哥大区(Otago)的主题影像里,成员星数达4000多亿颗的银河系里,由众多繁星聚成的明亮核心,出现在二座美丽的尖塔石柱之间。
对地球北半球的观星者来说,只有在夏季才能见到银河中心。
此外,随著地球绕太阳公转,不同区域的银河会轮番悬在空中,而且在夜晚不同时段,我们见到的银河倾角也不同。
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银河在夜空的指向,如同这幅主题影像所示,可垂直上指,而在夜晚的某些时段则是平行地平线伸展,此时,银河也变得较难辨识。
在每年的6月初,观察者可在日落后见到银河浮出地平线,然后逐渐攀升展现完整的风华。
豺狼新星V462目前可见
如果你知道该往那里看,你可以见到来自一颗(甚至二颗)白矮星的热核爆炸。
这种爆炸的分类为新星,而目前肉眼隐约可见、但透过双筒望远镜轻易可辨的热核爆炸,位于南半球。
上图所示的豺狼新星2025(V462 Lupi),是在上星期摄于南天银河系中央盘面附近的豺狼座方向。
豺狼新星2025(Nova Lupi 2025)首先发现于6月12日,并在大约一星期后达到最大亮度。
类似的船帆新星2025(Nova Velorum 2025),6月25日发现于南天船帆座方向,然后亮度的峰值出现在数天之后。
虽然银河系大约每一到二年,就会出现一颗肉眼短暂可见的新星,不过,同时出现二颗可见新星,也算是蛮稀罕的。
在此同时,人们更在等待另一颗新星 - 北冕T(T Coronae Borealis),这颗北天的新星预期会更明亮。
NGC 6946与NGC 6939
在组合自地面小望远镜超过68小时长曝光数据的这幅宇宙影像里,正向螺旋星系NGC 6946与疏散星团NGC 6939,共享了这片视野。
这片宽约1度(2个满月宽度)、远眺北天的仙王座方向的视野,视线穿透银河系中央盘面附近暗淡的星际尘埃云。
视野右下角的疏散星团NGC 6939,距离约为5,600光年,而左上角的正向螺旋星系NGC 6946,与我们相距约2千2百万光年。
于过去的1百年之中,在NGC 6946内已经发现了10颗超新星。
例如在不久前的2017年,星系NGC 6946就曾有超新星闪现。
相较之下,我们银河系大约每百年左右会出现一颗超新星。
也因此,NGC 6946有烟火星系之称。
Ou4:巨乌贼星云
在地球的天空中,这团绵延将近3个满月宽度的神秘乌贼状星际云气,相当难以捕捉拍摄。
由法国天文摄影者奥特斯(Nicolas Outters)发现于2011年的乌贼星云(Ou4),其双极瓣的结构,因这幅影像所记录的特征性双电离氧原子之蓝绿辐射而变得清晰可辨。
虽然乌贼星云看似外头包覆著泛红的氢辐射区Sh2-129,然而,其真实的距离及本质至今仍难以确认。
不过,不久前的一项研究指出,Ou4的确是在距离约2,300光年远的发射星云SH2-129之内。
在此情境下,这尾宇宙级的乌贼,可能是从炽热大质量的三合星系统 (编录号为HR8119)外泛的物质。
如此为真,这团庞大的乌贼星云之身宽会超过50光年。(Giant Squid Nebula 巨乌贼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