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N 1471:恒星风造就的空穴
这个奇特的抛物线状结构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名为LDN 1471的明亮空穴,是由位在抛物线结构顶点的明亮形成中恒星所产生的。
这颗原恒星正发生恒星物质外泛,而外泛物质冲撞周围隶属于英仙分子云的物质,激发它们生辉。
不过,因为受到黝黑尘埃的遮掩,我们只能见到半边的空穴。
而抛物线状结构,则是受到恒星风吹拂的空穴,随著时间推移逐渐扩大所造成的。
在原恒星的二侧,还可见到赫比格-哈罗天体,另一种外泛物质和周围物质交互作用的产物。
至于穴墙的分层结构是怎么形成的,目前仍然不明。
这幅主题影像是由美国航太总署和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而这个天体(LDN 1471)最早是由史匹哲太空望远镜侦测到的。
apod
仙王座的象鼻星云
形状神似宇宙版“原来如此故事”图示的象鼻星云,位在高又远的仙王座之内,蜿蜒穿过由发射星云和年轻星团所构成的IC 1396复合体。
不过,这道亦称为vdB 142的宇宙版象鼻,长度超过20光年。
这幅细致的望远镜影像,则呈现了明亮的后掠云脊、团状的低温星际尘埃及云气。
这些黝黑的须状云,其内除了有造星材料之外,也遮住深藏在不透光尘埃里的原恒星。
将近3千光年远、相对昏暗的IC 1396复合体,在天空绵延了宽度超过5度的大片区域。
这幅影像,其视野的宽度为1度(约2个满月)。
木星的深渊
木星表面的那个黑斑是什么? 没人能给个明确的答案。
美国航太总署的无人太空船朱诺号先前掠过木星时,拍到一团不寻常暂称为深渊的暗云。
其周围的云层结构证实,这个深渊是一个涡漩的中心。
因为木星大气的暗色结构,通常比淡色结构更深入木星,因此这个深渊看来像是个很深的洞,只是在没有更多的证据之前,这种说法只能算是臆测。
这个深渊周围环绕著各式各样的蜿蜒云朵和涡旋状的风暴系统,有些则是以淡色高层云封顶。
这幅主题影像,摄于2019年朱诺号大约以15,000公里高度通过木星云顶之时。
大约再过3星期,朱诺号会再次近距离通过木星附近。
小精灵星云的恒星与尘埃云
诞生于致密暗分子云内的恒星,经常会创造出庞大且形状复杂的尘埃雕塑。
恒星用以雕出它们细致作品的工具,则是高能星光及高速的恒星风。
它们所产生的热,会蒸发孕育它们的暗分子云之尘埃,并吹散周围的氢气并激发它们发出泛红辉光。
在上面这幅影像中,位在发射星云NGC 281里、周围环拱著复杂星际尘埃结构、编录号为IC 1590的疏散星团,几乎已完成它的工作。
因其整体的外观,NGC 281亦有小精灵星云(Pac-man)的昵称。
影像左上角的尘埃云之分类为包克云球,而它未来可能会发生重力塌缩形成恒星。
小精灵星云位在仙后座方向,离我们约10,000光年远。
蛇妖星云
形如纠结长蛇的辉光云气,为这团星云博得蛇妖星云的称号。
亦名为Abell 21的蛇妖星云,是一团1,500光年远、位于双子座方向的老行星状星云。
而就如同名的神话人物一样,这团星云也经历过剧烈的变形。
行星状星云是太阳这类小质量恒星演化的最后阶段,它们由红巨星变成炽热白矮星的过程中,会抛出外层气壳。
而其炽热中心星的紫外辐射,则驱动星云发出辉光。
不过,蛇妖星云历经剧变的中心星,其实是位在眉月亮区中心附近那颗较暗的恒星。
在这幅望远镜深空影像里,可清楚见到向明亮眉月区右下方伸展的暗淡云气丝。
蛇妖星云的宽度估计在4光年以上。(Medusa Nebula 蛇妖星云、梅杜莎星云)
盱眙观测站与火流星
这颗明亮多彩火流星的单曝光影像,是在2020年地球的英仙流星雨期间,摄于紫金山天文台的盱眙观测站。
影像前景的圆顶建筑里,安置著中国近地小天体巡天望远镜(CNEOST),这部中国最大的多用途施密特望远镜。
盱眙站位于江苏省的盱眙县,2006年起成为紫金山天文台的外延站开始营运。
2024年夜空的宠儿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Tsuchinshan-ATLAS (C/2023 A3)),即是在2023年1月9日发现于盱眙站拍摄的影像里。
这颗彗星的共同发现者,为美国航太总署位于南非Sutherland天文台的ATLAS自动巡天望远镜。
其他紫金山天文台参与的彗星发现,还包括周期彗星60/P紫金山及和62/P紫金山,是以它们都用这座历史悠久天文台的汉语拼音来命名。
猎户号视角的地落
在这张摄于太空的快照里,80亿人即将消失。
在2022年11月21日、阿提米丝1号任务的第六天,从离地球远去的猎户号太空船的舱外相机看出去,家乡地球向月球明亮边缘的后方沉降。
当时用自主动力推进的猎户号,即将以不到130公里的间距掠过月表。
而此次的飞越操作,会让猎户号提速进入绕行月球的远逆行轨道。
之所以称为“远逆行”,是因它将继续航行到月球后方92,000公里之处,而且绕行月球的方向与月绕地的方向相反。
猎户号于11月25日进入远逆行轨道。
在旋绕月球运行时,猎户号座于11月28日抵达离地球最远的位置(略超过400,000公里),打破了阿波罗13号先前所创下的载人太空探测器的最远飞行记录。
阿提米丝II号任务将在2025年9月之后发射,届时会搭载4名太空人绕月飞行并返回地球。
M42:猎户大星云
猎户大星云是个庞大邻近的恒星诞生区,而它或许是所有天文星云中声名最著者。
在此星云里,环拱在炽热年轻恒星周围的辉光气体,全都座落在一团距离我们只有1,500光年远、极为广袤的星际分子云之边缘。
在这幅用配色突显氧和氢辐射的深空主题影像里,丝状和层状的尘埃及云气格外的醒目。
猎户大星云位于轻易可辨的北天著名猎户腰带三星附近,是个肉眼可见的天体。
在猎户大星云里,除了有名为四边形星团的明亮疏散星团之外,还有许多恒星形成区。
而这些恒星形成区,则拥有大量的氢气、炽热年轻恒星、原行星盘以及高速喷出物质的恒星喷流。
亦名为M42的猎户大星云,大小约为40光年,和太阳位在同一条银河系螺旋臂上。
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上空的波状层积云
这些云发生了什么事?
这些既长又薄的云看似指向山顶,而那里或许座落著世界著名的天文台,但这个陈述只有部分是真的。
关于云的部分,这些云是地球低层大气中,周期性波状气流偶然产生的现象。
波状层积云是 糙面云的一种,形成于空气够冷足以凝结出不透光水滴的波峰处。
它们之所以看似会聚在山顶上方,则是全景广角效应所造成的幻觉。
在地面的那座山顶上,的确是有一座世界闻名的天文台,它是位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卡内基科学院之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
影像中所见的2个望远镜圆顶,为6.5米口径的麦哲伦望远镜。
这片意外出现的景观,是在今年9月底由一位反应迅速的摄影者用手机拍下的。
(undulatus clouds 波状层积云;asperitas clouds 糙面云)
行星际空间里的地球
2013年7月19日人类达成了一项行星际创举,在一天内从太阳系不同的二颗行星(最内围的水星及最外围的庞大环系气态土星)为地球拍照。
在当时由绕行土星的卡西尼号太空船拍摄的上左图里,地球是土星环系下方的淡蓝小光点。
于同一天,地球各地的人们也各自拍下了许多土星影像。
上右影像,则是由当时绕行水星的信使号所拍摄的,其中地球及月亮系统漂浮在黝黑的太空里。
信使号拍摄的这张影像,是它寻找预期极为昏暗的水星天然小卫星工作的一部分。
在信使号拍摄的影像里,左侧的地球和右侧的月亮,因为反射阳光,故极为明亮而过度曝光。
不会再返回地球的卡西尼号和信使号,已先后从探索太阳系的任务除役。
复活岛上空的银河
为何在复活节岛上建造石像呢?没人能说个准。
稍可确定的是,该岛上有900多座称为摩艾(moai)的巨大石像。
这些摩艾的平均高度是人身高的2倍以上,重量更是人体重的200倍以上。
一般认为这些独特的石像大约完成于600年前,并以该地充满活力古文明的领袖或备受尊崇的祖先为范本。
复活节岛(拉帕努伊)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告为世界文化遗产。
上面这幅摄于上个月的影像,呈现了位于银河系中央盘面下方的数座摩艾。
至今,仍持续会发现先前未知的摩艾石像。
银河中心之旅
我们银河系中心藏著那些奇观呢?
在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科幻名著《地心之旅》里,李登布罗克教授和他的探险伙伴,看见了许多奇特且迷人的景观。
至于在银河中心的课题上,天文学家已经知道部份藏在该处的奇特天体,其中有庞大的宇宙尘埃云、明亮的星团、涡旋状的气体环、以及一颗超大质量的黑洞。
不过银河中心受到视线方向居间的尘埃和气体之阻隔,所以在可见光波段几乎不可见,只能用其他电磁波段来探测它。
这部探索银河中心的主题影片,以数位巡天资料库的可见光影像为起点开始拉近,随著影片进展,呈现的波段转换成可穿透尘埃的红外光 ,以突显在2013年发现、即将掉入银河系中心黑洞的气体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NHexFdacK0?rel=0
M27:哑铃星云
太阳将来会变成这付模样吗?非常可能。
太阳未来宿命的线索,首次意外发现于1764年。
在当时,梅西叶正把一些可能会和彗星混淆的弥漫天体编录成册。
在梅西叶星表里,编录号第27、称为M27或哑铃星云的天体,是个行星状星云。
M27是夜空中最明亮的行星状星云之一,用双筒望远镜即可在天空狐狸座的方向见到它的身影。
在这幅主题影像里,M27内的硫(红)、氢(绿)和氧(蓝)所发出之辉光,大约要历时1,000年才能传到我们这里。
我们如今知道再过约60亿年,太阳也会抛出它的外层气壳,形成类似M27的这种行星状星云,而其孑遗的核心,将成为会发出X射线的炽热白矮星。
不过,M27的物理内涵和其重要性,皆远非18世纪的科学知识所能理解。
甚至到现在,行星状星云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其中包括它们错综复杂的形状是如何产生的。
NGC 206与仙女大星系的恒星云
庞大的星协NGC 206位于仙女大星系满布尘埃的螺旋臂内,与它为伴的还有许多此星系的粉红恒星形成区。
亦名为M31的这个螺旋星系,距离我们只有250万光年远。
于这幅仙女大星系西南盘面的清晰细致特写影像里,NGC 206座落在影像的中心。
NGC 206内星色泛蓝的亮星,显示它还相当年轻,它最年轻的大质量恒星之年龄甚至还不到1千万年。
跨幅约为4,000光年NGC 206,远比银河盘面上的疏散星团 (或称银河星团)大,其大小与邻近螺旋星系M33内的大恒星形成区NGC 604及大麦哲伦星系的蜘蛛星云相当。
星系半人马A的壳层结构与喷流
何者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活跃星系?答案是半人马A(Centaurus A),这个编录号为NGC 5128、距离我们约只有1,200万光年远的星系。
半人马A是2个本来很正常的星系互撞所形成的,拥有数个可清楚分辨的特征,包括横过中心前方的黝黑尘埃带、外围壳层状的恒星与气体、及源自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粒子喷流。
这张总曝光时间为310小时,组合自过去10年间使用自制望远镜,在纽西兰奥克兰拍摄的一系列可见光照片的主题影像,清晰的捕捉到上述的所有特征。
半人马A的星系核,从低能量无线电波到高能量伽马射线的所有波段都很明亮,不负它活跃星系的分类。
多罗迈山脉上空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在返回太阳系外围的途中。
这颗庞大的脏雪球,在运行到太阳附近的时,表现非常精彩,让地球上的人们,在今年10月期间,拍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
这幅摄于10月中旬的主题影像,呈现了此彗星的视觉特征,亦即它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彗尾。
这张影像捕捉到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C/2023 A3),指离太阳、向上方伸展的颀长的尘尾和离子尾,以及坠在彗星后方,由较重的尘埃微粒组成的、几乎朝下直指落日的鲜明反彗尾。
影像前景则是意大利的Tai di Cadore村,其后方有高耸的多罗迈山脉。
另一颗彗星C/2024 S1 (ATLAS),曾被视为或许亮度会堪与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媲美的新彗星,不过,它上星期在接近太阳时崩解了。
火箭引擎风格的壁炉
你或许不觉得近距离观看火箭引擎产生880万磅推力的场景能让人放松,但这个布置却可以。
在这部影片里,美国航太总署特地打造了一座假日风格的独特火箭引擎壁炉。
这部以石制壁炉为框的影片,循环播放有外挂固体火箭助推器的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之RS-25主引擎点火与运转的场景。
附随的音轨把火箭引擎轰隆的声音大幅弱化,并与木柴燃烧劈啪作响的熟悉声音结合,以营造出温暖且舒适的氛围。
影片还加入了AI生成的元素,并融合了阿提米斯I号任务的影像与徽章。
阿提米斯I号是一次无人的月球任务,于2022年11月由SLS火箭推送升空,成功完成绕月并返回地球。
马头星云
猎户座的马头星云,是一个大分子云的一部份,也是夜空中最易辨识的星云之一。
形状特殊、亦名为巴纳德 33的马头星云,是在18世纪末发现于照片底板上。
此星云后方的泛红辉光,主要源自被亮星参宿增一(Sigma Orionis)所电离的氢气。
而黝黑的马头之所以现形,主要是因为它致密的尘埃遮挡了后方的光,而马颈更在其底部的左侧投下暗影。
此外,强烈的磁场也正把气体抽离马头星云,形成外泛的气流。
马头星云底部的亮斑,是来自处于形成阶段的年轻恒星。
光约需要经过1500年,才能从马头星云传到我们这里。
上面这幅
主题影像,是由智利山顶上的智利天文台所拍摄。
流星与彗星
这二道光迹有何不同?
右上方的光痕,来自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壮观尘尾。
这颗本体为庞大脏冰山的彗星,在进入太阳系内围后,因阳光的加热而不断释放出气体和尘埃。
左下方的光痕是流星,呈现它汽化时令人赞叹的流星痕。
而本体为细小冰冷石块的流星,在进入地球大气时,因与空气分子碰撞而受到加热,从而释放出气体和尘埃。
这颗流星原本很可能是彗星或小行星的一部分,甚至原来就是组成彗尾的尘埃微粒。
这颗转瞬即逝的流星之所以能入镜,则是因为当时在进行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颀长彗尾的时序摄影,而它恰好出现在其中。
这张主题影像大约是在一个月前,摄于中国的四川省。
双鱼座的壳状星系
这片壮观星系际景观的主角是Arp 227,一个由1966年《奇特星系图集》所收录的特殊星系系统。
Arp 227位于双鱼座的边界内,是由2个距离我们约1亿光年远的大星系所组成,它们分别为影像中左上方的壳状星系NGC 474及其邻近的泛蓝螺旋星系NGC 470。
NGC 474 显而易见的壳层和恒星流,很可能是10多亿年前与另一个较小星系接近时,吸积了这个小星系后所产生的。
这幅深空影像右下方的大星系NGC 467,周围看似也环拱著壳层和恒星流,显示它亦是一个星系合并系统。
视野里,还可见到散布在各处的吸晴背景星系,以及近在银河系内的前景带芒恒星。
这片望远镜视野宽约25角分,等同于涵盖了略小于1/2度的天空。
火星上空的水冰云
如能站在火星上,你会看到什么?
或许在雾霾弥漫的橙色天空下,会见到布满石块的大片广袤橙红原野,而在地平线上空,一轮带著泛蓝光晕的太阳缓缓西沉,天际更有奇形怪状的水冰云高悬。
这正是美国航太总署的毅力号火星车,在今年3月拍到的景观。
火星的橙红色泽,来自土壤所含的氧化铁(铁锈),其中的部分微细尘埃颗粒,被风扬到大气里。
而太阳附近的泛蓝光晕,就是因为悬浮尘埃散射蓝光的效率较高所造成的现象。
影像右侧位于火星大气高层的淡色云朵,可能是水冰云。
然而,为何相较于地球云,有些火星水冰云的形状会如此不寻常,目前仍是科学研究的课题之一。
1833年大流星暴
那是个有10万颗流星洒落的夜晚。
1833年的大流星暴,或许是近代最壮观的流星事件之一。
那年11月13日的清晨时分,在北美洲东部的这片最佳观测地区里,许多被惊醒的人们,目睹了这例突然涌现在夜空中的流星雨,其中包括当年还很年轻的亚伯拉罕·林肯。
当时数十万颗划过天际的流星,看似从狮子座中倾泻而出。
这张主题影像所数位复制的木刻版画,就是基于第一手目睹者亲绘的画作。
我们如今知道,1833年的这场壮观流星暴,源自地球穿过坦普-塔托彗星释出的尘埃流密集区。
在每年11月,当地球穿过这道尘埃流时,都会形成狮子流星雨。
在本星期稍晚,透过观赏年度的双子流星雨,你或许能稍稍感受到1833年流星暴震憾程度的余韵。
小小行星的夏夜与冬夜
在这颗壮丽的小小行星上,冬季与夏季看似在同一个夜晚相遇。
想当然耳,这颗壮丽的小小行星就是地球。
这幅运用
数位技术拼接的全天图,组合自一月及七月摄于法国阿尔卑斯山加利比耶隘口(Col du Galibier)的照片,影像以当地的地底点为中心,涵盖了360度x180度的视野。
北半球冬季(下半)与夏季银河的恒星与星云,于崎岖蜿蜒的地平线上空接成了完整的光弧。
夏夜里,沿著山路行驶的车辆灯火,点亮了海拔2,642米的隘口,而冬季的积雪使得通行变得非常困难,通常只有经验丰富的滑雪登山者才得以抵达。
对自行车爱好者来说,加利比耶隘口是地球环法自行车赛中最著名的爬坡赛段之一。
仙后座的援助之手
漂浮在我们银河系盘面附近的这些尘埃分子云,似乎形成了一只宇宙尺码的援助之手。
它们是不断诞生恒星的邻近星际云复合体的一部分,成员包括美国天文学家林兹(Beverly Lynds)于1962年所编辑的《暗星云目录》里头的LDN 1358、1357 和 1355。
这些距离约3000光年、位于北天仙后座富星场方向的不透光暗星云,对天文摄影者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标的。
依这个距离来换算,这片深空望远镜视野的跨幅约为80光年。
宇宙拿铁:宇宙的平均颜色
宇宙的颜色是什么? 更精确的说,如果把整个天空搅匀,最后会混合出什么颜色?
这个异想天开的问题,发想源自要测定那些是邻近星系里最常见恒星的工作。
上图所呈现的米色,就是目前暂定的颜色,其电脑十六进位色码为#FFF8E7。
为了找出这个答案,天文学家计算2dF 星系巡天计划的200,000个星系所发出的光之平均值。
所获得的宇宙光谱,虽然在所有的
电磁波段都有值,但只组合出单一的感知色泽。
在过去的100亿年里,宇宙颜色的蓝色成分越来越少,显示宇宙中较红的恒星变得越来越多。
在为宇宙颜色命名的竞赛活动里,值得考虑的建议有天牙色、宇米色等,最后胜出的则是宇宙拿铁(cosmic la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