昴宿星团:有七姐妹称号的星团
你看过昴宿星团吗? 即使有,你可能也不曾见过它这付大又清晰的样貌。
昴宿星团或许是天空中最著名的星团,纵然在有光害城市的中心,不需借助双筒望远镜也能看到星团内的亮星。
如果在远离光害的地点进行长时间曝光取像,围拱著昴宿星团成员星的尘埃会变得格外醒目。
而这张摄于意大利.法加尼亚镇,跨幅约数个满月宽度的23小时长曝光影像即可为佐证。
昴宿星团又名为七姐妹星团或M45,位在金牛座方向约400光年远之处。
一则带点现代转折的传说宣称:在星团命名后,最亮的数颗星之一变暗,让星团只剩下6颗肉眼可见的亮星。
然而,昴宿星团可见的星数可多于或少于7颗,端视观测者的视力与星空的幽暗程度而异。
apod
环绕土星北极的极光
土星的极光和地球上的同类雷同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2017年9月时,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卡西尼号太空船在绕行土星的最后轨道期间,同时监控土星的北极。
因为在那段期间,从地球可以清楚见到侧倾土星的北极。
这张主题影像,结合了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紫外波段极光影像及土星云层和环系的可见光影像。
就像地球的同类,土星的北极光可完全或部分环拱北极。
不过与地球极光有别的是:土星的极光经常是螺旋状的,而且较可能在子夜和黎明前达到最大亮度。
与木星的极光相较,土星极光和土星内部磁场及附近多变的太阳风之关联性较强。
在2004年,从地球清楚可见土星的南极之时,也曾拍摄土星的南极光。
NGC 300:恒星的聚落
这个星系之所以看起来很不寻常,是因为其可见的恒星数量。
在这幅深空影像里,螺旋星系NGC 300中的恒星之所以格外醒目,因为其中有许多明亮的泛蓝恒星,并且这些恒星更群聚成可解析的明亮星团。
此外,NGC 300的身影无比清晰,因为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螺旋星系之一,星光只需要约600万年即可传到我们这里。
想当然耳,星系内的昏暗恒星之数量远大于明亮恒星,而星系大部分的质量来自不可见的暗物质。
位于南天玉夫座方向、用小望远镜即可见的NGC 300,在天空的张角与满月相当。
这张总曝光时间超过20小时的组合主题影像,是在上个月摄于智利的里奥胡鲁塔多(Rio Hurtado)。
海王星的夜晚
在地球的夜空中,冰寒的巨行星海王星是个很昏暗的天体。
它与太阳的间距要比地球的日距大约30倍,需要动用望远镜才得以一窥这颗昏暗遥远行星的面貌。
然而,像这样戏剧性的海王星夜晚,却是地球附近的望远镜无法见到的景观。
从太阳系内围看出去,地面望远镜只能看到海王星的白昼面。
事实上,这幅呈现海王星夜晚、有纤薄蛾眉相大卫星海卫一同框的影像,拍摄者为航行者2号太空船。
航行者2号于1977年从地球发射启程,并于1989年近距离掠过这颗太阳系最外围的行星。
当这艘无人太空船持续航向星际空间时,回眸眺望了海王星。
小行星法厄同的子女
依据精确的轨道测量,小行星法厄同(3200 Phaethon;读音为FAY-eh-thon)咸认是造成双子流星雨的流星体流之源头。
不过,大部分流星雨的母源是彗星,而3200法厄同却是一颗轨道周期1.4年、受到密切监控的近地小行星。
这颗饱受太阳炙烤的石质小行星,最靠近太阳的近日点,深入最内围水星的轨道之内。
在这幅总曝光时间为2分钟的望远镜影像里,由于相对英仙座背景暗星的快速运动,这颗小行星曳出了短短的光痕,而它产出的流星子女,则曳著明亮的平流浪星痕更高速的掠过视野。
这幅家族照摄于2017年12月13日,时值双子流星雨当年很活跃的极大期之时,也是法厄同小行星运行到史上最靠近地球位置的前3天。
今年英仙流星雨的极大期仍然落在12月13日晚,不过届时月亮接近满相,明亮的月光会淹没许多较暗的流星。
M51:潮汐流与氢α峭壁
很有趣的互扰星系对M51,是梅西叶著名星表所收录的第51号天体。
其中的正向大星系或许也是"螺旋星云"的原型,它具有涡旋状的外观,也另拥有NGC 5194的编录号。
而它的螺旋臂和尘埃带拂过伴星系NGC 5195(右)的前方。
M51距离我们约3,100万光年远,位在北天猎犬座的边界之内,用望远镜直接观看时,其身影昏暗且模糊。
不过,这幅精采的极深空影像,却能细致的呈现这对星系吸睛的色彩及潮汐流。
这幅影像更整合了大量窄波段数据,以突显不久前刚发现于M51系统、名为氢α峭壁的广袤泛红电离氢气云。
此外,这幅宽视野影像,也记录了前景的银河系尘埃云和遥远的背景星系。
地球各地的望远镜天文影像工作者携手合作,累积超过3星期的长曝光影像数据,才为不停演化的M51拍下了这张肖像。
NGC 4753扭曲的星系盘
你觉得这是什么?提示:它比面包盒大,大非常非常多。
影像中的NGC 4753是个扭曲的盘状星系,其不寻常的黝黑丝状尘埃为它的历史提供了线索。
虽然没有人能确定发生了什么,但有主流模型认为,它原先算是正常的盘状星系,后来用重力撕碎了一个满是尘埃的伴星系,在此同时,大星系本身的进动扭曲了残骸的吸积面,而自转则更进一步形成这种独特的形状。
这场宇宙级碰撞,臆测大约始于10亿年前。
不过,侧向的NGC 4753如果从盘面上方俯视,看起来或许会像是普通的螺旋星系。
此星系明亮橙色星系晕来自其内的大量年老恒星,而这些恒星或许勾勒出暗物质的分布。
这幅由哈勃望远镜拍摄的主题影像,最近经过重新处理,以突显其内的紫外光和红光辐射。
交食对
日月食通常会成对出现。
在每年二次、每次为期约34天的交食季里,太阳、月亮和地球几乎排列成行。
此外,能形成月食的满月与日食的新月,间隔比14天要多一点。
通常每个交食季,都会出现一例日偏食或月偏食。
然而,有时候在某个交食季里,如果在新月与满月时,日地月的排列都几乎呈直线,就有可能产生成对的日全食(或日环食)和月全食。
而在2024年的最后一个交食季,就产生了这对相隔14天的交食对,包括9月18日的月偏食和10月2日的日环食。
这幅组合缩时影像,则是摄于英国的萨默塞特郡(左)及智利的特殊领地复活节岛。
在2025年的交食季里,将可见到3月14日的月全食和配对的3月29日日偏食,以及9月8日月全食和接续而来9月21日的日偏食。
阿波罗17号的月艇
阿波罗17号的登月艇挑战者号,外观笨拙且棱棱角角,不过这并不要紧,因为它是设计要在接近真空的太空中飞行。
这张摄于美国号指挥舱,后来经过强化和再处理的影像,呈现了在月球轨道上的登月艇返回级。
在照片里,可以看见返回级侧边用来进行操控的小喷射器,其下方有推送返回级升空的火箭引擎钟形喷口。
前方可见到让太空人前往月表的舱门,顶端有圆型的雷达天线碟。
而在三角窗的后方,可清楚看到此任务的指挥官色南。
1972年12月,这艘月艇很轻巧的降落在月表上,后来又把太空人安全的送回指挥舱。
然而,现在如今挑战者号何在? 它的登月级,仍留在阿波罗17号降落的金牛-利特罗峡谷。
而返回级则在返回地球前,刻意与脱离指挥舱并坠毁在登月级附近。
覆雪森林上空的双子流星雨
流星从不停的从双子座泛流而出。
不过,这却是意料中的事,因为每年的12月中旬正是双子流星雨的极大期。
这幅在上星期六清晨时分、摄于波兰覆雪森林的影像里,就记录了在数小时期间进行连续曝光取像所累积的20多颗流星。
即使有右上角接近满相的明月之干扰,这些稍纵即逝的流星痕依然清晰可见。
这些流星痕皆可回溯到天空中,位于影像中心的北河二和北河三这2颗亮星附近的辐射点。
这些双子流星的起源,则是法厄同小行星(3200Phaethon)沿椭圆轨道穿过太阳系内围时,所释出的细小沙粒状碎片。
阿特拉斯彗星:彗尾与望远镜圆顶
阿特拉斯彗星壮丽的身影悬在地球的夜空中。
阿特拉斯彗星(C/2024 G3 ATLAS)这个来自遥远欧特云的访客,近日来在地球的天空中大展风华。
这颗彗星于1月13日抵达近日点,而在这幅1月19日摄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欧南天文台(ESO)帕连那天文台的影像里,它的明亮彗尾悬在望远镜的圆顶上方。
拍照时,即将西落的阿特拉斯彗星,曳著宽广壮观、肉眼清楚可见的尘尾,沉浸在南半球的暮光中。
影像的前景,则为这座天文台著名的辅助望远镜之一的闭合蚌壳式圆顶。
虽然这颗彗星目前仍然让南半球的观星者赞叹不已,但它的明亮彗发已变得很弥散,而在此彗星近距离接近太阳后,它的冰冷彗核显然已然崩解。
丘格彗星上的一公里高悬崖
这个1公里高的悬崖座落在彗星的表面上。
它是由欧洲航天局(ESA)发射的无人太空船罗塞塔号,发现于丘格彗星(comet Churyumov-Gerasimenko,CG)的黝黑彗核上。
罗塞塔号在2014年到2016年期间绕这颗彗星运行,而呈现这片崎岖悬崖的影像,则是由罗塞塔号摄于任务的初期。
虽然悬崖的高度约为1公里,但由于丘格彗星的表面重力极低,从悬崖跳下的人应该能存活。
悬崖底部的原野相对平坦,上头散布的大圆石之直径可达20公尺。
罗塞塔号回传的数据显示,丘格彗星水冰的氘含量与地球海洋的水差异颇大,显然二者的来源不同。
罗塞塔号探测船是因罗塞塔石碑而得名,而这块刻著相同文稿的3种语言版本的石碑,对人类解读古埃及文字贡献了关键的助力。
心脏星云的国度
是什么在激发心脏星云?
首先,左上角这个位于仙后座方向7,500光年远处、形似人类心脏的大型发射星云,其编录号为IC 1805。
此星云散发的明亮红光,主要来自它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氢,但这张长曝光影像也融合了来自硫的黄光和氧的蓝光。
而位于心脏星云中心的疏散星团Melotte 15之年轻恒星,发出的高能星光和恒星风,除了激发原子发光之外,也侵蚀出数根美丽的尘埃柱。
此外,这幅
广视野影像还记录了出现在心脏星云方向的多个天体,包括其下方的鱼头星云、左下角的超新星遗迹、及影像右侧的3个行星状星云。
在这幅摄于57个夜晚的极深空影像里,甚至连昏暗颀长形状复杂的云气丝也清晰可辨。
南门二: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统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近邻是南门二系统。
在这个三合星里,离太阳最近的是其中最昏暗的比邻星。
而明亮的南门二A与B,是密近的双星,间距只有地球和太阳距离的23倍,只比天王星和太阳的间距要大上一些而已。
不过,对大部分的北半球来说,只有近赤道地区才能见到南门二恒星系统。
在这组三合星里,最明亮的是专名为南门二的南门二A;它除了是半人马座的最亮星之外,也是地球夜空中的第四亮星。
天狼星则拥有最亮星的头衔,纵然它的距离是南门二的2倍之多。
很巧的是,南门二和我们太阳是同类型的恒星,而比邻星更是拥有一颗可能适居的系外行星。
(Alpha Centauri 南门二系统、半人马α; Proxima Centauri 比邻星; Rigil Kentaurus 南门二A、南门二)
NGC 660:极环星系
这是那种奇特的星系?
具有这种罕见结构的天体称为极环星系,而它则看似拥有2个不同的恒星环。
例如在星系NGC 660里,除了有个由明亮恒星、气体和黝黑尘埃构成、近乎垂直指向的环之外,还有另一个类似但较短、斜向左上方伸展的环。
极环星系到底如何获得这种引人注目的外观,目前仍然是研究的课题,但主流的理论认为,它们通常是由2个具有不同中心环指向的星系互撞而成。
位于双鱼座方向,直径约50,000光年的NGC 660,距离地球约4,000万光年远。
这幅主题影像,是在不久前摄于智利的El Sauce天文台。
M2
这个排序在蟹状星云(M1)之后的庞大星团,是18世纪天文学家梅西叶著名“非彗星”星表登录的第二个天体。
而在我们银河系银晕里漫游的球状星团里,M2是其中最庞大者之一。
梅西叶当初宣称M2是一团没有恒星的云气,然而这幅令人屏息的哈勃望远镜影像,清楚的解晰出M2中心40光年范围内的恒星。
M2的恒星数接近150,000,拥挤在直径约175光年的空间里。
这个亦名为NGC 7089、高龄约130亿年的银河系古老成员,位于宝瓶座方向,离我们约55,000光年远。
最近的研究发现,M2有一道绵延的恒星流,这种它过去曾受到重力潮汐扰动的特征结构。
2024年的日行迹
这系列摄于2024年一整年期间的影像,呈现了太阳每天在地球天空中运动的季节性漂移图案。
这种图案称为日行迹,而影像中这个8字形的日行迹,则是建构自每个睛天摄于土耳其 开塞利市当地时间下午1时的太阳影像。
想当然耳,2024年夏至和冬至的太阳,位于曲线的顶部和底部,而这二个点分别标志了天文学北半球夏季和冬季的起点。
夏至与冬至之间的中点(春分与秋分),则是2024年春季和秋季的起点,然而,这2个中点并不在8字形曲线的交叉点上。
在这组缩时天空景象里,南方地平线上有当地的山峰以及休眠中的埃尔吉耶斯火山。
冷月
在12月15日那晚,满月彻夜普照。
而这轮称为冷月或长夜月的满月,则是最接近北半球冬至的满月,也是2024年的最后满月。
此次满月更遇到最大月球至点。
月球至点是指因为周期18.6年的月球轨道进动,导至月出与月落位置的南北范围出现极值。
也因此,这轮月亮满相时,月出(或月落)位置位于地平线的最北点。
这张记录12月满月升起的叠合影像,组合后得以呈现冬夜天空中人眼可见的亮度范围。
影像里除了色彩缤纷的月晕和飞机凝结尾之外,还有高挂在意大利多罗迈蒂山脉崎岖雪峰上空的冷月。
韦伯与哈勃影像:互撞的螺旋星系
再过数十亿年,这2个星系只有1个会留存下来。
不过在那一天来临之前,螺旋星系NGC 2207 和IC 2163会慢慢的把对方撕开,产生许多物质潮汐尾、被震波压缩成片状的气体、黝黑的尘埃带、一波波恒星诞生活动、及一群群被遗弃的恒星。
这幅根据科学内涵著色的主题照片,则是组合自哈勃望远镜的可见光和韦伯望远镜的红外光影像数据。
天文学家预言位于右侧的较大星系NGC 2207,将来会把左侧较小的星系IC 2163给并掉。
在这二个星系最近一次、高峰出现在4千万年前的接近过程中,较小的IC 2163逆时钟旋绕,目前已绕到NGC 2207的左后方。
不过,因为恒星的间距非常大,所以在星系碰撞的过程中,它们之内的恒星通常不会相撞。
一年份的日落
这张堆叠的全景影像,呈现了从2023年4月到2024年3月,西方地平线的日落位置在一年之中的变化。
这项精心规划的序列影像工作,从同一位置俯瞰埃及的开罗并摄于每月的21日附近。
不过,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每年日落的最北点(照片右侧)与最南点,皆标记了夏至和冬至的位置。
在拉丁语里,“至日”(solstice)意指“太阳”(Sol)和“静止”。
在至日这天,太阳于天空中每天的日轨之年度天球旅程,看似伫停并开始反向。
想当然耳,今天的太阳正好位于至点。
2024年12月21日的冬至在世界时09:21 UTC降临,此刻标志了太阳在赤纬上的最南点,并为北半球的天文冬季和南半球的天文夏季拉开序幕。
本星际云
恒星其实并不孤独。
在我们的银河系的盘面上,大约有10%的可见物质是名为星际物质(ISM)的云气。
然而,星际物质的分布并不均匀, 就连在太阳附近也是支离破碎的。
因为星际物质非常稀薄,而且几乎不发光,所以侦测邻近星际物质的工作难度颇高。
星际物质之主成分是氢气,因为它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所以可经由侦测最邻近恒星的星光得知它的存在。
上面这幅呈现我们周围20光年内星际物质的暂订分布图,是根据地球轨道上的星际边界探测卫星 (IBEX),目前的观测及粒子侦测数据所建构出来的。
这些观测显示,我们的太阳正在穿过本星际云(Local Cloud),而这团云气则来自天蝎-半人马星协恒星形成区的外泛流。
在接下来的一万年内,我们的太阳可能会穿出本星际云。
我们对附近的星际物质所知不多,包括分布、起源、及它如何影响太阳和地球等细节都有待厘清。
出乎预料的,最近的星际边界探测卫星量测指出,中性星际粒子流通过太阳系的方向正在改变之中。
新年元旦的极光与稳定极光红弧
元旦那天,天空出现二种红色辉光。
元旦意味著地球周而复始,在1月1日那天回到其公转轨道的起点,而这天也离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仅有数天之遥。
二种辉光之中,左侧的红色辉光是带著垂直线形结构的泛红极光,其起源是被太阳爆发推入地球大气的带电粒子。
右侧的第二种名为稳定极光红弧的红色辉光,则是因为带电粒子流穿过地球大气所致。
尽管两道辉光都是红色的,但它们的微小色差,可能是因为极光的辐射源是氧及氮,而较高的稳定极光红弧只有氧辐射。
这幅主题影像,是在今年的1月1日摄于意大利的皮耶韦迪卡多雷镇附近。
金牛座的年轻恒星与暗星云
这些黝黑的尘埃云位于金牛座一个不起眼的区域里。
散布在影像中的多恒星系统之恒星,正形成于离地球约450光年远的金牛分子云复合体之内。
这些仅数百万年稚龄的青少年期恒星,亮度变化不定,正处于重力坍缩阶段的晚期。
在这幅影像里,这些分类为金牛T型星(T-Tauri)的恒星,通常带著昏暗泛黄的色泽。
金牛座中最明亮的金牛T型星之一为V773 (aka HD283447),它位在这片跨幅1度多的望远镜视野的中心附近。
视野顶部附近的致密暗星云,其编录号则为Barnard 209。
圣诞树形的极光
在那年的十二月,天空有棵点亮的圣诞树。
而这些树形的绿色、蓝色和紫色闪烁极光,则是高层大气中的氧和氮与涌入的成群电子发生反应所致。
更精确的来说,碰撞让原子和分子的轨道电子跃迁到激发态,然后在返回基态时释放出可见光。
这张主题影像,是在2023年12月摄于冰岛的久比沃古(Djúpivogur)。
目前的太阳处在它11年活动周期的最活跃阶段,表面出现大量活跃区和太阳黑子的状态预计会持续到明年。
想当然耳,今年全年都处在活动极大期的太阳,所发生的爆发有时会为地球带来壮观的极光。
庞大与娇小的超新星遗迹
恒星爆炸后会发生什么事?
当恒星爆炸时,会出现庞大火球般向四面八方飞溅的炽热气体。
当这些气体冲撞现有的星际物质时,会把它们加热到白炽发光。
在这幅摄于摩洛哥欧凯梅登天文台的主题影像里,可以看到两个超新星遗迹(SNRs)。
影像左上角看似较小的泛蓝足球状星云,为距离地球约11,000光年远的SNR G179.0+02.6,造就它的超新星爆炸则约发生于50,000年前。
虽然它的主成分是氢气,不过蓝光却是源自其内微量氧气的辐射。
影像右下角看似庞然的意大利面星云,其编录号为Simeis 147和Sharpless 240。
这颗超新星距离地球仅约3,000光年,爆炸则发生在40,000年前左右。
虽然这二个超新星遗迹在影像里的看似大小有别,但它们的年龄和大小其实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