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卫一:有大撞击坑的小卫星
不管它是被什么撞了,土卫一几乎被摧毁。
此次撞击给土星的这颗小卫星,留下一个土星小卫星之中最大的撞击坑。
分析指出只要撞击的规模再稍大一点,土卫一就会粉身碎骨。
这幅影像所示的这个130公里宽的赫歇尔坑,是以1789年发现土卫一的威廉.赫歇尔爵士为名。
小质量的土卫一所产生的
表面重力,刚好强到能让它聚成球体,不过也弱到让这种相对大型的表面结构得以留存下来。
土卫一的主成分是水冰,并间杂了少量石块,故称它为大脏雪球相当贴切。
这幅主题影像,是由当时在绕行木星的卡西尼号太空船,于2010年史上最近距离掠过土卫一时所拍摄。
apod
狐皮、独角兽与圣诞树
下列的物体有何交集:尖锥、狐皮和圣诞树?
答案来啰!它们都是麒麟座内的天体。
归类为恒星形成区的NGC 2264,其实是个离我们约2,700光年远,集合了混乱气体与尘埃,并夹杂著受到诞生于黝黑星际尘埃云内的新恒星之高能星光激发、而散发红光的发射星云之复合天体。
这幅主题影像的视野之张角大于一轮满月,以NGC 2264所在的距离来换算,涵盖了超过50光年的区域。
位于此区域的诸多天体中,有形似摊在影像中右方的皮毛之狐皮星云、其右侧的明亮变星麒麟S星、以及影像顶缘附近的锥状星云。
以锥状星云为顶部的这个此区域,整体的发光形状为它赢得“圣诞树星团”的昵称,其中的恒星宛如圣诞树的饰品。
Arp 273的特殊星系
在这幅用地面小望远镜拍摄的影像里,带芒色彩缤纷的前景恒星近在银河系之内。
而这两个很吸睛的星系,则位于银河系后方3亿多光年远处。
它们扭曲的外观,源自这对星系彼此接近时的重力潮汐效应。
编录号为Arp 273 (亦称UGC 1810)的这对星系,外观诚然很特殊,但这种互扰星系,在目前的宇宙其实很常见。
例如:离我们约2百万光年远的仙女座大星系,就不停地往银河系靠,因此,Arp 273可能是仙女大星系与银河系遥远未来近距离互扰的预告。
在长长的宇宙时间尺度期间,如果星系重复接近,它们最后会合拼成单一星系。
从地球看出去,星系对Arp 273的明亮星系核相隔约100,000光年。
满是行星的傍晚天空
在这幅傍晚的天空景观里,太阳系的行星几乎悉数登场,唯有水星缺席。
视野的最左侧,有位于冲点附近的明亮火星。
其他肉眼可见的行星,诸如木星、土星和金星也都历历在目,而过于昏暗、位于黄道面弧附近的天王星与海王星,其位置则特别加以标示。
位于右缘,新月低悬于日落后的西方地上方,其表面受到地球反照光的照耀。
这张摄于1月2日的拼接全景影像的地球前景,为意大利埃特纳火山下方的西尔维斯特里火山口。
当然,在整个1月,地球的傍晚天空中都能看到这些行星。
而在1月13日,几乎满相的明月将通过火星前方,届时位于美国本土与加拿大东部的观星者,可望见到这个月掩火星的景观。
日出前的阿特拉斯彗星
阿特拉斯彗星(C/2024 G3 ATLAS)现在非常明亮,不过,也非常接近太阳。
若非受到太阳炫光的影响,这颗彗星会是近年来最壮观的彗星之一,它反射到地球的阳光之亮度,与去年10月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相当,而它目前的亮度也堪与金星媲美。
然而,这颗庞大的雪球极靠近太阳,目前隐没在清晨的曙光或傍晚的暮光中。
今天,阿特拉斯彗星将运行到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
虽然彗星未来的亮度极难预测,但如果阿特拉斯彗星近距离通过太阳后,能存活下来,它有机会成为肉眼可见的彗星,并在接下来的数星期中,成为绝佳的相机拍摄标的。
这幅主题影像,是在昨天清晨摄于斯洛伐克的托纳拉镇附近。
钻石尘天眼
为什么天空中悬著一只巨眼?
答案是因为有钻石尘。
在气象学里,钻石尘是漂浮在空中并缓慢飘落的小冰晶之俗名。
由于这类冰晶具有特定的几何形状,可以系统性的反射来自太阳或月亮的光,从而在天空中形成巨大的光晕及不寻常的光弧。
有时候,这种大气光学现象可造就看似在凝视众生的巨眼。
在这幅上星期摄于捷克奥雷山脉的影像里,来自东升明月的光穿过地表上方的冰雾,产生了多种壮观的天空幻景。
其中除了幻月、正切弧、月晕,幻月环、及左侧远处灯火上方的光柱之外,还可见到22度晕下缘内侧的木星和火星。
(22-degree halo 22度晕;infralateral arc 下虹弧;Moon dog 幻月; parhelic circle 幻日环/幻月环;tangent arc 正切弧 )
指北星:北极星及其周围的尘埃
为何北极星有指北星之称?
首先,目前北极星是北天离地球自转轴最近的亮星。
因此,随著地球自转,北天的恒星也看似在旋绕北极星,而北极星本身则恒定不动,故为指北星。
不过,在南天的地球自转轴指向附近,目前没有亮星,故无南极星。
数千年前的地轴指向与现在稍有不同,在那时织女星曾是指北星。
虽然北极星并不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恒星,但要找到它并不难,因为它与北斗七星斗瓢的两颗星几乎连成一直线。
上面这幅数位组合了数百张照片、以突显共照耀星云(IFN)的昏暗云气和尘埃之5度宽主题影像里,北极星位于中心附近。
分类为造父变星的北极星,在为期数天期间,这颗著名恒星的表面会缓缓脉动胀缩,造成数个百分点的亮度变化。
北美洲星云
天空中的北美洲星云,能做到地球上的北美洲无法做到的事——形成恒星。
较具体来说,形似地球北美洲明亮东岸的天鹅座墙,其实是气体、尘埃和新诞生恒星的复合体。
如这幅主题影像所示,这道恒星诞生之墙正受到年轻亮星的照耀和侵蚀,而这些新恒星所产生的黝黑尘埃也遮掩了部分的墙体。
影像所呈现的部分北美洲星云 (NGC 7000),宽约50光年,位于天鹅座方向约1,500光年远之处。
火星伴月
1月13日的地球天空中,与太阳180度反向(冲)的满月与明亮火星,发生了近合。
从北美洲和非洲西北的部分地区看出去,月亮甚至通过火星前方,带来了月掩火星的景观。
这幅摄于美国佛吉尼亚州里奇蒙市的组合影像系列,记录了这例众所引颈期盼的天文奇观,并呈现此掩星事件前、中及后等阶段的景象。
这个涵盖数小时期间的望远镜影像系列,则是建构自以月亮为导星标的、每隔2分钟拍摄的照片。
影像里,受到月亮视运动的速率略有变化之影响,火星看似沿著略微弯曲的路径移动。
今年的2月9日会再次发生月掩火星,届时的月相将是凸盈月。
此次的月掩火星,只有地球的小部区域可见。
而2月9日的月掩火星,可见的地区则广及俄罗斯、中国、加拿大东部、格陵兰及许多北半球区域。
不过,其余区域即使看不到掩星,仍可见到明月与火星发生近合。
宏伟的螺旋星系NGC 5643
在这幅缤纷的彩色宇宙影像里,正向我们的宏伟螺旋星系NGC 5643带著节庆的色彩。
位于南天的豺狼座里的的这个星系,距离地球约5,500万光年远,跨幅超过10万光年。
这张建构自哈勃太空望远镜数据的组合影像,清晰的呈现了此星系核心40,000光年范围内的细微结构。
影像里,此星系泛黄的核心区拥有大量年老的恒星,而从核心区伸展而出的壮丽螺旋臂上,则散布著勾勒出旋臂外观的尘埃带、年轻泛蓝恒星及泛红的恒星形成区。
NGC 5643的明亮紧实核心,也是强烈的无线电波及X射线辐射源。
事实上,NGC 5643是最邻近我们的西佛型活跃星系之一,咸认其内部有大量的尘埃和气体正掉向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
超新星遗迹仙后A
我们银河系里的大质量恒星过著绚烂无比的日子。
它们从庞大的宇宙云塌缩诞生,当核子火炉点燃之后,就不停的在核心合成重元素。
大部分的大质量恒星经过短短的数百万年之后,就会发生爆炸,把恒星内部经过浓化的物质炸回星际空间,成为制作下一世代恒星的材料。
上面影像中这团名为仙后A(Cas A)的扩张碎片云,就是恒星生命循环最后阶段的例证之一。
大约在350年前,人类首次在地球天空中见到产生此遗迹的超新星爆炸所发出的光,不过这些光需时11,000年才能传到地球。
这幅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清晰近红外相机影像,呈现了这个超新星遗迹里依然炽热的云气丝及物质结。
其中,扩张震波所产生的泛白烟雾状外壳,直径约有20光年,其中心附近的明亮光斑则是中子星,为大质量恒星核塌缩后,所留下的无比致密残骸。
在韦伯望远镜为仙后A超新星遗迹拍摄的细致影像里,还可办认出源自大质量恒星剧烈爆炸的回光。
狼月掩火星
月亮会吞食火星吗?会,不过是以“遮掩”的形式,而每当月亮通过火星的前方时,便会发生这种现象。
昨天发生的这种罕见的月掩火星事件,可见的区域包括北美洲和西非的部分地区。
这例月掩火星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除了因为当晚的月亮是满相的“狼月”之外,更因为明天火星会来到最接近地球的位置(火星冲),因此火星最近看起来又大又亮。
上述的这种通常会持续数分钟的掩食现象,正式的名称为“掩星(occultation)”。
这幅摄于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市附近的主题影像,取像时地球的最大卫星,在角度上刚好与距离较远的泛红火星正要分离。
其实我们的月亮,偶尔也会掩食太阳系的其他行星。
由于目前的月亮与火星,恰好位于它们轨道面的交点附近,2月9日将再次发生月掩火星。
暮光时分的地球
在这张呈现地球海洋和云彩的壮丽影像里,当白画变成黑夜时,并没有明显的边界分隔日夜。
分隔画夜的明暗界线其实是一个弥漫的区域,于此暮曙光区里,白画与黑夜缓缓过渡。
在这幅影像里,阳光从右方入射,当它们穿过烟尘弥漫、滋养地球万物的对流层时,会受到过滤逐渐变红,然后再从云层反射造成影像里的淡红色泽。
于影像右上角的白画地球边缘,可以清楚看见平流层顶,以及受到散射的蓝光逐渐隐没在黝黑的太空中。
这幅影像,则是摄于轨道高390公里(211海浬)的国际大空站上。
然而,如今端坐在家中的你,可上网观看地球的现况。
英仙分子云的星尘
远在850光年之外的英仙分子云里的尘埃星云,正在飘过这片深空星野。
上面这幅宽约4度的深空望远镜影像,记录了因反射内部恒星的星光而现身的尘埃云。
其中,带著特征泛蓝色泽的反射星云NGC 1333,为影像中心处最醒目的星云。
NGC 1333因拥有受喷流激发而发出泛红辉光的赫比格─哈罗天体,暗示其内藏有刚诞生的恒星。
其实,恒星正形成于英仙分子云各处,不过在可见光波段,它们受到无所不在的尘埃之遮挡,大多隐不可见。
NGC 1333的混乱环境,或许和45亿年前诞生太阳的星云类似。
以英仙分子云的估计距离来换算,这片宇宙视野宽约80光年。
M83:南风车星系
美丽明亮的螺旋星系M83,位在长蛇座的最南端,离我们只有1千2百万光年远。
因为拥有由黝黑尘埃带和蓝色星团勾勒出的壮丽螺旋臂,因此有南风车星系的美名。
此外,就如在上面这幅耀眼的彩色组合影像所示,散布在巨大螺旋臂上的红色恒星形成区,也为它博得千红宝石星系的称号。
宽约只有40,000光年、比银河系娇小的M83,是它所在星系团的大成员之一,其他的成员还包括活跃星系半人马A。
M83的核心在X射线波段非常明亮,并且拥有恒星形成暴所留下来的大量中子星和黑洞。
这幅清晰的彩色影像,还记录了带芒的前景银河系恒星与遥远的背景星系。
组成这幅影像的数据,来自昴宿望远镜、欧南天天文台的广角相机、与哈勃传家宝资料库。
建构这幅影像的数据,则来自托洛洛山美洲天文台(CTIO)配置暗能量相机的4米口径布兰柯望远镜。
十二月的冬夜
在这幅深空影像里,猎户座看似躺著从远方的山脉后方升起。
这片冬季景观则是摄于波兰南部,时值北半球漫长的冬至夜。
影像里,原本肉眼难以见到的星云,在透过改装配备氢α红色滤镜的相机取像后,而得以显现。
这些位于猎户分子云边缘的星云,有猎户座熟悉的腰带三星、明亮的巨星参宿四及参宿七为伴。
而影像中上方的金牛眼睛、色泽泛黄的毕宿五,为V形毕宿星团的定锚天体。
除此之外,位于冲附近的木星、这颗太阳系最大的气态巨行星,则是雪峰上空最明亮的天体。
贝加尔湖冻结的甲烷气泡
冻结在贝加尔湖气泡里的是什么?甲烷。
位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世界遗址之一,也是世界上体积最大、最古老及最深的湖泊,拥有世界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淡水储量。
这座湖泊也是庞大的甲烷(一种温室气体)储存库,一旦释放出来,可能会造成地球大气对红外光吸收的增加,导至地球平均温度的上升。
很幸运的,目前释出的甲烷量,尚未对气候造成重大影响。
然而,如果此区的温度大幅上升,或者贝加尔湖的水深显著下降,后果会如何目前仍然不明。
影像中的这些气泡,是冬天来临在上浮时,被冻结在这座湖泊无比澄澈的湖冰里。
著陆土卫六:惠更斯号的下降影片
如果降落在土星的土卫六(泰坦)上,会看到什么景观?
欧洲航天局(ESA)的惠更斯号探测器,于2005年成功降落在这颗太阳系具有最厚云层的卫星上,而这是它下降过程的缩时影片。
在2004年底入轨土星后,惠更斯号很快的就和卡西尼号太空船分离,并往土卫六靠近。
于抵达土卫六后,惠更斯号快速向土卫六的表面俯冲,但很快的就开展降落伞以减缓下降速度,在下降的开头2小时期间,所拍摄到的只是这颗卫星不透光的云层。
不过,这部由电脑控制、大小如卡车轮胎的探测器,在穿透厚云后,就开始回传送先前在可见光波段前所未见的奇异表面影像。
惠更斯号最后降落在干涸的海洋里,并在存活的90分钟期间,回传了许多独特的影像,其中包括由黑色沙土构成的奇特平原,其上散布著光滑明亮、拳头大小的冰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siLWxDayuA?rel=0
阿特拉斯彗星绕过太阳
为何阿特拉斯彗星的彗尾如此多彩?
在上星期,阿特拉斯彗星(Comet C/2024 G3 ATLAS)彗星来到深在水星轨道之内的近日点,并戏剧性的增亮。
很遗憾的,此彗星与太阳的分离角太小,使得人类用肉眼难以直接观看。
不过,美国航太总署的SOHO观日卫星,倒是捕捉到它的身影。
这幅SOHO卫星的LASCO C3日冕仪影像,组合了多个不同色彩滤镜的数据。
影像里,阿特拉斯彗星的多条彗尾之中,中央泛白的长尾,可能是反射阳光的尘埃尾。
而红、蓝与绿等色泽的彗尾,则可能是彗星释出的特定气体受到阳光的电离激发而发光,所以是离子尾。
目前,曳著长长彗尾的阿特拉斯彗星位于南半球的天空中,不过随著它缓缓远离太阳系内围,其亮度也逐渐衰减。
巴西利亚市上空的阿特拉斯彗星
悬在天空中的是什么?
悬在这座城市上空、大部分云层的上方与遥远的天际的是一颗彗星。
这幅摄于4天前、呈现阿特拉斯彗星(C/2024 G3 ATLAS)曳著壮观彗尾的影像,拍摄地点是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市。
在上星期,这颗不断演变的彗星旋绕过太阳,并深入水星的轨道之内,来到非常靠近太阳的位置,以至于它有崩解之虞,而最新的迹证显示,它的确也发生崩解。
在近日点附近时,阿特拉斯彗星的亮度甚至达到白画可见的程度,连在太阳附近的炫亮白画天空中,有适当护具的观察者就能见到它的身影。
过去几天,阿特拉斯彗星长出了一道颀长的彗尾,尤其在南半球的日落后,用肉眼就能隐约见到彗尾的风采。
阿特拉斯彗星的彗尾
为何这颗彗星有这么多条彗尾?
南天清楚可见的阿特拉斯彗星(C/2024 G3 ATLAS),于过去2星期中发展出数条长且复杂的彗尾。
许多观测者说,这颗悬在日落后西方地平线上空的壮观彗星,即使不借助光学仪器也清楚可见。
在这幅记录5天前智利帕连那天文台幽暗夜空的主题影像里,这颗彗星曳著至少6条彗尾。
造成多条彗尾的可能成因之一,是所释出的尘埃和气体,其源头为这颗彗星不停转动的彗核。
而太阳复杂多变的太阳风的外向推力,可能也起了部分作用。
此外,阿特拉斯彗星大如冰山的彗核,二星期前在近日点附近时似乎发生崩解(,可能因此造成了多条彗尾)。
很遗憾的是,随著彗星远离,阿特拉斯彗星及其彗尾的亮度,在未来几周内预期会大幅下降。
NGC 7814:小草帽星系
把望远镜指向北天的飞马座,就能见到这大片的银河恒星和遥远的星系。
而位于这片清晰视野中心的星系为NGC 7814,其跨幅将近有一个满月。
NGC 7814因为形似较亮而且也较著名的草帽星系M104,偶有小草帽星系之称。
其实,草帽星系和小草帽星系都是侧向我们的螺旋星系,而且二者都有广袤的星系晕及被细窄尘埃带分割的庞大星系核。
NGC 7814约有4千万光年远,其宽度则在6万光年左右。
是以,小草帽星系的大小和较著名的草帽星系相当,而它之所以较小较暗,只缘它离我们较远。
狮子三重星系
在春分前后的北半球春天,这群热门的星系在入夜后就升起。
著名的狮子三重星系,为聚集在狮子座单一视野内的3个壮丽星系。
编录号分别是NGC 3628(左下)、M66(中右)、和M65 (中上)的这群星系,是用中小口径望远镜观星的热门标的。
它们都是大螺旋星系,不过由于盘面和我们视线的夹角不同,它们在外观上颇有差异。
其中,名为汉堡星系的NGC 3628为侧向,有尘埃带切过鼓胀的星系盘。
而M66和M65的倾角都够大,所以我们能见到它们的旋臂结构。
这群星系之间的重力互扰,造就了一些明显的特征景观,包括NGC 3628的潮汐尾和扭曲膨胀的星系盘,以及M66被拉长的螺旋臂。
这片宽超过1度(2个满月)、摄于卡达Sawda Natheel地区的望远镜影像,以狮子三重星系3千万光年远的估计距离来换算,涵盖了50多万光年的区域。
HH 30:有形成中行星的恒星系统
恒星和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韦伯太空望远镜携手哈勃太空望远镜及地面的ALMA阵列(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次毫米波阵列) ,在原行星系统HH30内,找到如何回答上述提问的新线索。
它们的观测的成果之一,是发现于HH30里,大颗粒尘埃密集在可形成行星的中央盘面上。
这幅由韦伯望远镜所拍摄的主题影像,呈现了活跃的HH30系统之诸多特征构造。
影像中可清楚见到的,有垂直于盘面喷出的粒子喷流(红色) ,而横跨中央富含尘埃的暗盘,则遮掩了仍处在形成阶段的恒星(或多颗恒星)所发出的星光。
中央盘面上方及下方的抛物线状光弧,则是尘埃反射恒星的星光所形成的泛蓝尘埃云。
至于左下方的尾状结构从何而来,目前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透过研究HH 30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有助于天文学家深入了解我们太阳系里的地球及其他行星当初形成的奥秘。
几乎无所不包的天空
在这片令人惊奇的天空里,几乎应有尽有。
首先,从左上角斜贯而下、远在天际的是我们银河系的中央盘面。
较不显眼的,是从右上方斜掠而下、位于地球大气高处的明亮流星。
此外,还有因太阳系内围的尘埃反射阳光,所形成的、对角斜挂的暗淡黄道光。
视野右侧的绿色辉光,则是位于地球大气高层的极光。
靠近影像底部的那道曲折明亮光迹,其实是来自规划拍摄这片景观的天文摄影者手持的照明灯。
这片几乎无所不包的天空,是在上个月底摄于纽西兰城堡山(Castle Hill)的巨岩之间。
这幅主题影像,是由同一部相机、于同一地点拍摄的10张照片组合而成。
策划并拍摄此景的天文摄影者,其实也在视野里,你找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