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影像:恒星WR 140的尘埃壳
这些奇怪的环是什么?
这些富含尘埃的环,可能是3维的壳层,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目前仍然是科学研究的课题。
不过,它们的诞生之处则众所周知;在天鹅座方向6,000光年远的一个双星系统内,该系统的主宰天体为沃夫-瑞叶型恒星WR 140。
明亮大质量的沃夫-瑞叶型恒星,以狂暴的恒星风著称。
它们亦擅长于合成和散布重元素(诸如碳),这些元素最终成为星际尘埃的成分。
此双星里的另一颗恒星也是既亮又重,只是较不活跃。
这两颗巨星各自在椭圆轨道上飞奔,大约每8年发生近距离互扰。
在最接近时,此系统的X射线辐射会增加,同时尘埃也会被排放到太空中,形成另一个新壳层。
这幅由韦伯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红外光主题影像,解析出前所未见的细节及更多尘埃壳。
而分别于前后二年拍摄的影像,更证实这些壳层会向外扩张。
apod
M87
庞大的椭圆星系M87,离我们约5,000万光年远。
与仅有数千亿颗恒星的银河系相较,身为室女星系团最大的椭圆星系之M87,拥有数兆颗成员恒星。
在这张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光学与近红外光影像里,可清楚见到一道源自M87核心、向外伸展约5,000光年的高能喷流。
这道宇宙级的“喷焰”,在伽马射线到无线电波的整个电磁波谱皆可见。
而驱动这道喷流的能量源,则是位于M87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
地球上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曾为M87核心的这头宇宙怪兽,拍下了历史性的影像。
M33的氢气云
壮丽的螺旋星系M33看似拥有特别多会散发辉光的氢气。
距离约3百万光年远的M33,又名为三角大星系,是本星系群的大成员之一。
这幅清晰的星系影像,呈现了此星系中心约60,000光年的区域。
影像的主题,则是M33里名为HII区的泛红电离氢气云。
这些散布在M33蜿蜒松散螺旋臂上的庞大HII区,是现知会产生大质量短命恒星的大型恒星形成区之一。
来自这些明亮大质量恒星的强烈紫外辐射,电离周围的氢气,让它们发出特征性的泛红辉光。
上图整合了宽与窄波段、及只容最明亮氢及氧发射线透过的滤镜影像数据。
变光星云NGC 2261
这幅清晰望远镜影像所呈现的星际尘埃与气体云,其外观在数星期之间就会有明显的变化。
发现于200多年前、编录号为NGC 2261的这个扇形星云,扇头镶著亮星麒麟R(R Mon)。
NGC 2261的宽度约有1光年,距离我们约2,500光年远,在上世纪初,因天文学家哈勃曾对它进行研究,故这团谜样的宇宙云有哈勃变光星云(Hubble's Variable Nebula)之称。
那么,为何哈勃星云会变光呢?
NGC 2261是个尘埃反射星云,扇形的顶端为麒麟R。
最可信的变光假说认为,麒麟R附近在移动的致密不透光尘埃结,把影子投射在尘埃云上,造成我们见到的变光现象。
哈勃影像:仙女大星系的拼接图
这是哈勃太空望远镜迄今最大的拼接影像,主题是我们邻近的螺旋状仙女大星系。
哈勃望远镜涵盖地球天空6个满月宽度的完整仙女大星系拼接全景影像,则是由2010年7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所拍摄的600张重叠照片拼接而成。
上方所示的裁剪版本,只涵盖了大约2个满月的范围,聚焦仙女大星系部分的核心与螺旋臂的内围。
亦名为M31的仙女大星系,距离我们约250万光年远,是离银河系最近的大螺旋星系。
我们在银河系的视角,是从银河系盘面的太阳位置附近往外看,而哈勃壮丽的仙女大星系影像,则提供从外部观看大螺旋星系的独特视角。
哈勃所取得的仙女大星系的详细完整数据,让天文学家有空前的机会,得以全面探索螺旋星系的结构与演化之谜。
瑞典上空的夜光云
鲜艳色彩夺目的波状虹彩云,漂流在瑞典北部的天空中。
这种名为夜光云或贝母云的高层云,相当罕见。
然而,这幅1月12日拍摄时,太阳已位于当地的地平线下方的影像,就记录了它们令人难以忘怀的绚丽身影。
夜光云是一种极地平流层云,其成因通常是在无云的天空中,下平流层里的水汽因异常低温而形成冰晶所致。
因此,緃然太阳已然隐没在地平线下方,而高悬在约15至25公里高空的夜光云,仍然在衍射阳光。
M41:小蜂巢星团
为何该处有这么多明亮的蓝色恒星?
恒星通常会抱团诞生,其中最明亮、最大质量的恒星会散发泛蓝的光芒。
在这幅M41的影像里,虽然像太阳这种较暗、非蓝色的恒星也必然存在,但较难辨认,而其他可见的,还有一些橙红的明亮红巨星。
影像视野里,清楚可辨的泛红丝状结构,则是弥漫的氢气云,由于影像是透过特定的红光滤镜所拍摄,因此它们显得格外醒目。
这些泛蓝大质量恒星的寿命极为短暂,大约在一亿年内,它们就会发生超新星爆炸并消失匿踪,而较暗的恒星,也会因为个别恒星的轨迹略有不同,最终让这个美丽的疏散星团零落四散。
在数十亿年前,太阳或许也是诞生于像M41这样的星团之中,如今它早已和当年的姊妹恒星分道扬镳。
这幅总曝光时间为4小时的主题影像,是由位于智利的智利望远镜T2所拍摄。
爆发中埃特纳火山上空的光柱
岩浆能流向天空吗?当然不能。不过,熔岩发出的光却可以,并偶而产生了不寻常的火山光柱。
光柱通常是由太阳光所产生的,因此旭日或落日上方,偶而会出现明亮的垂直光柱。
除此之外,街灯或房屋灯光等人造光源,有时也会产生色彩缤纷的光柱。
然而,这张照片所记录的光柱,却是源自爆发中火山的熔岩所发出的红光。
这座火山是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而这张单曝光主题影像则是摄于2月中旬的某个清晨。
拍照的当时,埃特纳火山岩浆流上空的低温环境,让空气中的水汽或火山排放的水蒸气凝结成冰晶。
这些冰晶飘落时,扁平的晶面大致呈水平排列,得以共同反射来自火山口的红色光芒,产生了这道罕见的火山光柱。
阿特拉斯彗星发生崩解
阿特拉斯彗星发生了什么事?
自1月中旬掠过太阳附近后,这颗彗星的彗发就变得越来越昏暗。
到了1月下旬,阿特拉斯彗星(C/2024 G3 ATLAS)几乎成为了一颗无头的彗星,尽管它在地球南半球的夜空中依然曳著壮观的彗尾。
上面这幅摄于智利里奥乌塔多镇的组合影像,呈现了阿特拉斯彗星在1月连续数晚的照片。
从中可清楚看出,彗星的彗发在早期照片里的亮度(左侧),比在后期(右侧)更明亮且更紧实。
发生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彗星由冰与岩石组成的彗核已经崩解。
阿特拉斯彗星在近日点时,曾深入水星轨道之内的太阳系内围,而该处的高温环境曾摧毁了许多的彗星。
尽管如此,阿特拉斯彗星零落的残骸,仍会继续绕太阳运行。
希吉努斯溪
希吉努斯溪(Rima Hyginus) 是月球正面中心附近的壮观裂缝,全长将220公里。
在这张月球的特写影像里,用望远镜轻易可见的这道裂缝,从左上方延伸至右下方。
这张影像的色彩经过夸大,以突显月球土壤的矿物成分。
在这道狭长月表裂缝的中点附近,有个直径约10公里的希吉努斯坑(Hyginus Crater),其低矮的坑墙显示它为火山口,是月表的较大型非撞击坑之一。
希吉努斯溪的表面散布著许多月表塌陷所形成的小坑,而希吉努斯溪的成因,推测可能与月球内部岩浆涌升及月表断层塌陷有关。
这个很有趣的区域,是取消的阿波罗19号登月任务的候选降落点之一。
沃夫-瑞叶恒星124:恒星风机器
有些恒星爆炸的过程极为缓慢。
罕见、大质量的沃夫-瑞叶型恒星,极端高温而且极端活跃,它们几乎是在望远镜的注视下缓缓崩解。
因为在猛烈恒星风的吹送下,恒星会喷出一团团通常超过30倍地球质量的光亮气体。
例如于上面这张跨幅6光年的影像中心之沃夫-瑞叶型恒星124(WR 124),就以此在周围产生了名为M1-67的星云。
在过去2万年之中,为何这颗恒星会缓缓自我分解,其细节仍是研究的题材。
WR 124位在北天的天箭座内,离我们约有15,000光年远。
沃夫-瑞叶型恒星的宿命,可能会因它有多少质量而异,不过,许多可能会以壮观的超新星或伽玛射线爆发,来终结它们的生命。
超级相机的火星标的
在火星上,受到雷射轰击会发出什么声音?
其实并不需要请教专家,只要聆听火星上的首个雷射录音档就能得到答案。
在毅力号火星车的第12个火星日(2021年3月2日),装在火星车桅杆上的超级相机仪从约3.1公尺之外,向名为Ma'az的岩石发射了30束雷射,而它的麦克风录下了接连发射的雷射脉冲所造成之柔和噼啪声。
当这些雷射脉冲轰击并蒸发小片的岩石表面时,会产生震波,而这些噼啪声,即为震波在稀薄火星大气传播、携有标靶物理结构线索的声音。
这张超级相机特写影像,呈现Ma'az岩石表面宽的6公分区域。
Ma'az在纳瓦霍族(Navajo印地安人)语里,意指火星。
卡西尼号影像:红外光波段的土星
在红外光波段,土星看起来有些许不同。
其一,云带上头有大型的结构体,包括颀长的风暴系统。
在红外光波段格外醒目的,还有环绕土星北极的不寻常六角云,而这个暗沈的六角形系统,边长和地球之直径相当。
六角云发现之前,并无其存在的预测,所以它的起源及稳定度目前仍然是研究的课题。
影像中,环拱著土星的著名行星环,投射出土星赤道下方的暗影。
这张主题影像,是在2014年由卡西尼号太空船摄于数个红外光波段。
在2017年9月,卡西尼号接获指令跃入土星,为卡西尼任务划下戏剧性的句点。
反云隙光:西班牙上空的彩虹扇
对了,你看到的彩虹有这么精采吗?
在那天的傍晚时分,太阳一如往常的西落,然而,此时最吸睛的,反而是与落日180度反向的东方景观。
于东方的天空中,不仅看见一道美丽的彩虹,还能见到看似从彩虹中心射出的反云隙光。
在这张摄于西班牙北部勒基蒂奥镇的照片里,太阳位于摄影者身后。
彩虹是阳光被雨滴反射的产物,而反云隙光是因为阳光被云层部分遮挡所产生的影子,然后在穿过天空后,看似会聚于180度反向地平线上的光学幻觉。
彩虹本身就已经够精采,反云隙光则是罕见的光学现象,而能将二者同时捕捉入镜,不仅非常难得,更成就了既静谧又梦幻的奇景。
蓝幽灵登月器航向月球
在这幅来自太空时代的影片定格里,位于画面顶部中央的是蓝幽灵登月器的推进器,而其下方则是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
于2月24日拍下这幅月球反面的影像时,萤火虫太空公司的这艘登月器,刚完成操控,把轨道调整为离月表约100公里高的圆轨道。
这艘无人登月器计划于3月2日(星期日)美东时间凌晨3:34,著陆在月球正面的危海撞击坑。
运送多项科学与技术实验设备到月球的蓝幽灵任务,除了是阿提米丝计划的支持任务外,也是美国航太总署的商业月球酬载服务计划(CLPS)之一环。
。
蓝幽灵任务预定在月球的白昼运转,任务长度大约为14个地球日。(Blue Ghost 蓝幽灵著陆器; Mare Crisium 危海)
邻近星系核心周围的爱因斯坦环
见到环状结构了吗?
如果仔细检视这幅以星系NGC 6505为主题的影像,在其核心附近可找到一个清晰可辨的光环。
这个环绕邻近椭圆星系NGC 6505(红移z = 0.042)核心的光环,其成因是此星系的重力场放大并扭曲了遥远星系的身影,把它拉扯成完整的环。
要产生这个完整的爱因斯坦环,远近二个星系的对齐要极为精确,亦即近处星系的中心与背景星系部分区域要恰好位于同一直线上。
分析这个爱因斯坦环及背景星系的多重影像,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测定星系NGC 6505核心的暗物质之质量及其比例,同时还能借以找出这个身形扭曲的背景星系先前未见的细微结构。
这幅本月初刚发布的主题影像,是由欧洲航天局的欧几里得太空望远镜摄于于2023年。
火星古老的奥甘奎特滩
在远古的火星上,这曾经是一片滩头。
这幅水平方向经过压缩的360度全景主题影像,是由目前在探索火星的好奇号火星车所拍摄。
因它在地球上的相似景观而得名的奥甘奎特滩(Ogunquit Beach),迹证显示在远古的年代,火星的这个区域曾数次沉浸在水里,也曾经是一座古湖泊的湖岸。
影像背景中央的淡色山峰,是夏普山的顶峰,它也是好奇号布放点所在的盖尔坑中央的特征结构。
目前好奇号正在缓缓的攀登夏普山,路过前景的黑沙地带时,曾经铲起一些沙子进行分析。
淡色的岩床,则可能是目前已干涸的湖床之沉积岩。
这张主题全景图(点此可连到互动版本),是由位在左下角的好奇号火星车所拍摄的100多幅照片拼接而成。
智利山丘上空西落的阿特拉斯彗星
阿特拉斯彗星要前往何方?
在这部缩时影片里,彗星本身只移动少许,但地球的自转让它看似落向山丘后方。
这组阿特拉斯彗星(C/2024 G3 ATLAS)的序列影像,是在1月22日用普通的相机摄于智利中部的阿劳卡尼亚大区。
在过去几星期里,阿特拉斯彗星一直是地球南半球夜空中令人赞叹的壮丽景观,其亮度与壮观的程度,有机会为它博得2025年大彗星的美誉。
然而很遗憾的是,阿特拉斯彗星可能那里也去不了,因为其彗核已在上个月接近太阳时发生崩解。
尽管如此,彗星散落的部分岩石与冰屑残骸,会持续绕行太阳,有些甚至沿著原先彗核远离的轨道前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t5j0NiVesQ
疏散星团M35与NGC 2158
在这片望远镜视野里,可见到M35及NGC 2158这二个疏散星团。
位于双子座内的它们看似相邻,但其实相距颇远。
座落在右上角的M35(亦称NGC 2168),距离我们约2,800光年远,它的400多颗成员星分布在约30光年宽的范围里。
像M35这类的年轻疏散星团,通常拥有许多明亮的蓝色恒星, 从而可估计出它的年龄约为1.5亿年。
左下角的NGC 2158,则比M35远4倍,而且更加紧实,其成员星的年龄比M35内的同类大10倍以上,是以NGC 2158散发的辉光偏黄。
一般而言,疏散星团主要分布在银河系的盘面上。
疏散星团的成员星受到的重力束缚相对微弱,因此随著疏散星团绕行银河中心,在数十亿年期间,它们会逐渐分道扬镳。
IC 2574:科丁顿星云
宏伟的螺旋星系通常是大家目光的焦点,因为其美丽对称的螺旋臂上,总是密布著年轻明亮泛蓝的星团。
不过,娇小的不规则星系也能够孕育新星。
举例来说,证据清楚显示,矮星系IC 2574的泛红氢气发光区,拥有很剧烈的恒星诞生活动。
就如同螺旋星系一样,IC 2574的湍动恒星形成区,受到了恒星风的翻搅,而超新星爆炸也会把物质注入星系的星际物质中,触发更多的恒星诞生活动。
位于北天大熊星座方向,距离我们仅约有1千2百万光年远的IC 2574,是M81星系群的成员之一。
IC 2574亦有科丁顿星云(Coddington's Nebula)之称,因为这个宽约5万光年的宇宙岛,是在1898年由美国天文学家科丁顿所发现的。
雅典娜号前往月球
在这张太空时代的自拍照里,地球只是背景的悬浮点缀。
这张快照是由发射前往月球的IM-2任务之Nova-C级登月器雅典娜号所拍摄,时值运载火箭成功进行推进级分离后不久。
无人的雅典娜号登月器,规划于3月6日(星期四) 降落在月球南极高原地区的穆顿山附近。
此著陆点,也是阿提米丝3号任务可能登月区之一的核心。
作为美国航太总署“商业月球酬载服务计划(CLPS)”任务之一的雅典娜号,携带了月球车及多项实验设备,其中包括钻探设备,以探索月球表层之下,寻找冻结水存在的证据。
此外,它也携带了名为微型新星号跳跃器的喷射推进式无人探测器。
这部自主飞行的无人机在布署到月球表面后,规划要跳入邻近的陨石坑内进行探索,并把科学数据传送到登月器。
(注:IM-2 Nova-C lander Athena IM-2任务的Nova-C级登月器雅典娜号;IM-2 直觉机器公司2号任务;Nova-C lander 新星C级登月器;Athena 雅典娜号;Micro Nova Hopper 微型新星号跳跃器)
( 注记: 如看不到影像,请点选<a href="https://apod.nasa.gov/apod/ap250302.html"
>此连结</a>)
你听过哈勃极深场这项工作吗?
不管有或没有,你可能没听过如这样的声音呈现;请把鼠标移到这幅主题影像之上,然后聆听。
哈勃极深场(HUDF)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在2003-2004年针对一片接近虚无的天区所进行的长时间观测,以让遥远昏暗星系得以显现的工作。
上面这幅色彩鲜明的哈勃极深场影像,是天文学界最著名的影像之一,而其中的距离现在更加以拟声化。
当鼠标指向其中某个星系时,浏览器就会播放一个和此星系红移相对应的音阶。
因为光的红移是指光向光谱的红端移动,所以拟声化时,就以声谱中较低的音阶来呈现。
星系越远,纵然它色泽或许看起来是蓝色的,但它的宇宙红移也越大,播放的音阶就越低。
哈勃极深场里的星系之平均距离大约为106亿光年,对应的音阶是F#。
在影像里,你能找到的最遥远星系是那个?
https://apod.nasa.gov/apod/image/1803/AstroSoM/hudf.html
月球上的蓝幽灵登月器
月球新来了一艘登月器。
在昨天,萤火虫太空公司的蓝幽灵登月器,成为史上首艘成功著陆月球的商业登月器。
在其预定的60天任务期间,蓝幽灵号将布署多部美国航太总署委托的科学仪器,其中包括能产生气流、扬起并收集月尘的行星吸尘器(PlanetVac),以及使用登月器塔载的LEXI望远镜,拍摄地球磁层的X射线影像,而所取得的LEXI数据,可协助科学家深入了解地球磁场如何保护地球免于受到太阳风与闪陷/耀斑的冲击。
在上面这幅影像里,可清楚见到蓝幽灵登月器投射在坑凹月表的影子,而明亮的地球则低悬在月球地平线的上方。
未来世代的蓝幽灵登月器之任务目标,包括支援美国航太总署阿提米丝计划于月表活动的太空人。
目前,阿提米丝3号任务规划于2027年,再次把人类送上月球。
从太空看星系
在这幅由太空人唐·佩蒂特所拍摄的太空时代影像里,银河系的中央盘面伸展到地球的临边外头。
在1月29日拍照时,摄影者位于碇泊在国际太空站的飞龙号载人太空船上,手持低光度及长曝光设定的相机,透过观景窗拍下了这幅影像。
当时,轨道上的国际太空站,正以约400公里的高度掠过太平洋上空。
在这片低地球轨道所见到的壮丽景观里,除了下方的动态模糊地球之外,还可见到视野左上方很吸睛的银河伴星系--大与小麦哲伦星系。
此外,南半球的星空爱好者不难找到南十字星群。
在影像的中心附近,可见到南天十字座最明亮的四颗星,紧贴著地球明亮的地平线,于地球橘红的大气晖光后方绽放光芒。
LEDA 1313424:靶眼星系
庞大、编录号为LEDA 1313424的星系,大小是我们银河系的2倍半左右。
在这幅哈勃太空望远镜最近发布的影像里,其吸睛的外观为它博得靶眼星系的称号。
望远镜观测证实,这个有九个环的庞大撞环星系,具有类似掷石入塘、源目其星系核的涟漪波。
想当然耳,这个掉进靶眼星系的“石子”是另一个星系。
望远镜观测进一步辨认出,肇事者可能是影像中左方的蓝色矮星系,而当它穿过靶眼星系的核心时,它们之间的重力交互作用,造就了同心圆状的余波。
靶眼星系位于双鱼座方向,约5亿6千7百万光年远之处。
以此距离来换算,这张精采的哈勃影像的跨幅约有530,000光年。(Bullseye Galaxy 靶眼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