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比科隆博号眼里的韦瓦第陨石坑
为什么水星上的这个大型陨石坑有两个环以及平滑的坑底?目前没有人确定原因。这个名为韦瓦第陨石坑(Vivaldi Crater)的特殊地形,横跨215公里,并在本月初由欧洲航天局(ESA)和日本宇航研究开发机构(JAXA)合作的无人太空探测器贝比科隆博号(BepiColombo)再次进行了详细拍摄。位于岩石行星或卫星上的大型圆形特征通常是由小行星或彗星碎片撞击,或者火山喷发所引起的。在韦瓦第陨石坑的情况下,很可能是一次剧烈的撞击并导致火山喷发造成了内部平滑的熔岩流所造成的。双环陨石坑是很罕见的,其内环形成的原因仍然是个研究课题。贝比科隆博号此次借助水星的引力进行减速飞掠,是为了在2026年进入这颗太阳系 最内侧行星 的轨道做好准备。
apod
日落时分的火箭日食
在这幅火箭发射掩食落日的特写影像里,震波的涟漪传遍太阳的炫光。
9月17日拍摄这张影像时,轰隆作响的猎鹰9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太空海岸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推送欧洲的伽利略L13导航卫星进入中地球轨道。
发射后大约8.5分钟,猎鹰9号的助推器安全返回地球,成为这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第22次发射与回收。
那么,它降落在那里呢?
答案是名为“请参阅说明书(Just Read The Instructions)”的火箭回收平台。
大麦哲伦星系
它是银河系最大的伴星系。
如果你住在南半球,跨幅约10度(满月宽度的20倍)、位于南天剑鱼座方向的大麦哲伦星系会相当吸睛。
由于它离我们仅约有16万光年远,大麦哲伦星系(LMC)的细微结构,例如其中心棒和单螺旋臂皆清晰可辨。
LMC有非常多的诞生恒星的星云,在这幅主题影像里这些恒星形成区呈粉红色。
此外,LMC也是蜘蛛星云,这个本星系群最活跃的恒星形成区的家园。
本星系群则是由邻近星系聚成的小集团,其中最具主宰性的是庞大的仙女大星系和银河系。
当年,勒维特(Henrietta Swan Leavitt)对大、小麦哲伦星系的研究,促成造父变星的周期—光度关系之发现,后来此关系就用来测量邻近宇宙的距离。
邻近宇宙的恒星流
这扇图板阵列所呈现的20个星系,是颇具雄心的潮汐恒星流天文巡天工作的一部分。
每个图板展示一幅合成影像;而这些记录邻近的大质量星系周围景观的影像,全是来自公开的影像巡天计划。
这些反白的影像,呈现了暗淡的邻近宇宙结构,以及跨幅达数十万光年的恒星流,这些起源于受到重力拆解与最终受到吞并的伴星系之构造。
这种针对大星系与其矮伴星系之间的合并和重力潮汐交互作用所进行的调查,对目前建构星系形成及宇宙模型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
此外,对邻近仙女大星系及银河系恒星流的侦测,也为本星系群中伴星系正受到拆解提供了壮观的证据。
心脏星云的星团Melotte 15
在发射星云IC 1805中心之处的宇宙云,拥有各种奇特的形状。而雕塑出这些云气的,则是星云内刚诞生星团Melotte 15(梅洛特15)的大质量热星之恒星风和辐射。这些稚龄约150万年的星团成员星与及位在原子辉光前方的剪影状黝黑尘埃云,散布这片彩色星野里。这张结合窄与宽波段数据的望远镜影像,跨幅约为15光年,其中,来自电离氢、硫和氧原子的光,依据哈勃望远镜著名的色表,分别以绿、红和蓝色阶加以著色。更大视野的影像,会清楚显示为何星云IC 1805的简单轮廓,会让它博得心脏星云的雅号。IC 1805位在仙后座方向,离我们约有7,500光年远。
满是尘埃的昴宿星团
这真的是著名的昴宿星团吗?
这幅红外光影像所呈现的昴宿星团,通常是以标志性的泛蓝恒星著称,不过在此影像里,周边的尘埃反而比恒星还要明亮。
而转换建构出这幅可见光影像的三个红外光波段,分别是24(红)、 12(绿)及4.6微米(蓝)。
上面这幅影像的底图,则是由美国航太总署的广视野红外线巡天卫星(WISE)所拍摄的。
编录号为M45、常昵称七姐妹星团的昴宿星团 ,恰好座落在一团路过的尘埃云里。
来自昴宿星团大质量成员星的星光和恒星风,吹跑了颗粒较小的尘埃粒子 ,造成尘埃分层,形成影像中所见到的丝缕状结构。
这张主题影像,涵盖金牛座方向距离约450光年远的昴宿星团所在之处,约莫20光年宽的区域。
超新星残骸中的美人鱼星云
某些新恒星是从死亡恒星的残余物中诞生的。银河系中一颗质量很大的恒星,随著引力塌缩后,紧接的超新星爆炸,向外散播出的气体残渣,创造了G296.5+10.0 超新星残骸,而美人鱼星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美人鱼星云也被称为斗鱼星云,属于一个不寻常的超新星残骸子类,该子类的残骸分布是呈现在死亡恒星的两侧且形状接近圆弧。星云中的丝状结构是在 X 射线观测中发现的,现在也经常是电波和伽马射线观测的研究对象。在这张多波段的合成影像中,蓝色部份由被游离掉二个电子的氧离子(OIII)所发出的,而深红色的部分则由氢气所出发出。经过实证,该星云的美人鱼形状对于测量星际磁场是很有用的。
墨西哥上空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
这颗新彗星已经通过最接近太阳的位置,现在正往地球靠近。
目前彗星A3(C/2023 A3 紫金山–阿特拉斯)正从金星轨道之内往外移动,预计大约再过两星期,就会通过最接近地球的位置。
目前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亮度接近肉眼可见,是以进行长曝光取像的相机,可以轻易捕捉到这颗彗星,而且北半球和南半球的观星者,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这幅主题影像,则是在数天前摄于墨西哥萨卡特卡斯市的上空。
当时因为云层遮住了大部分黎明前的天空,天文摄影者只能使用无人机从高空拍下许多照片,然后再叠合其中的部分,以增加彗星的清晰度。
尽管彗星未来的亮度很难预测,但随著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 移入傍晚的夜空,人们期望它的亮度也会持续增加。
日出带食
2024年的第二例日食始于太平洋。
在10月2日,月球的暗影沿著窄窄的环食带从西向东扫掠,不过,可见的区域大多在海上;此次的食带扫过南美洲南端的陆地,最后终结于南大西洋。
其中,最壮观的日环食阶段,有“火之环”的称号。
而在此次的日食里,很广阔区域可见到日偏食。
例如在这幅摄于日食初始阶段的影像里,日出时分的10月偏食日,低悬在云层的上方。
当时,从位于地球夏威夷基亚山天文台的拍照地点看出去,这轮部分食缺的日盘,出现在最大食分附近。
仙王座的海马星云
这个横跨数光年且形状会引发联想的黑暗轮廓,是浮现于仙王座诸多背景亮星前的海马星云。 这团位于北方仙王座方向的暗星云,为距离约1,200光年远的银河系分子云中的一部分。 在20世纪初的天文学家巴纳德所编录的182个暗星云目录中,海马星云被编录为巴纳德150(B150)。在远红外光段的观测中,才得以见到此星云内的塌缩星核,正在诞生成群的小质量恒星。 尽管如此,位在银河系中仙王座之内色彩缤纷的恒星,仍为这片美丽的银河星野增添不少风采。
月出时分的彗星
在地球的夜空中,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C/2023 A3)变得越来越亮。
这颗简称为A3彗星的太阳系内围新访客,来自遥远的欧特云。
它在9月27日抵达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并将在10月12日来到最接近地球的位置,届时,它预期会是夜晚天空中很吸睛的天体。
然而,9月30日拍下最张影像时,A3彗星仍然是一颗在清晨升起的天体。
影像中,它曳著明亮的彗发和颀长的彗尾,在巴西南部圣卡塔琳娜州 普拉亚格兰德镇的黎明时分,与东方地平线上刚露头的残月共享这片天空。
尽管彗星的行为极难预测,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有机会成为像C/2020 F3(新智)一样壮观的彗星。
而在2020年的夏天,新智彗星曾让天文爱好者著迷不已。
水手峡谷: 火星的大峡谷
太阳系最大的峡谷,在火星的表面划出一道宽深的凹痕。
名为水手峡谷的这个雄伟裂谷,绵延的长度超过3,000公里,最宽处有600公里,并往下刨了约8公里深。
相较之下,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长约只有800公里、宽30公里、深1.8公里。
水手峡谷的成因目前仍不明,但最广为接受的假说认为:远在数十亿年前火星冷却时,一道小裂缝后来演变成现今的峡谷。
科学家已在此峡谷中,辨认出数种地质演化过程。
上面这张拼嵌主题影像,是由100多张1970年代海盗号轨道船所拍的火星照片组合而成。
五颗明亮彗星的SOHO卫星影像
这些图板陈列了五颗明亮的彗星;而这些影像,皆来自专责监控太阳的长夀SOHO卫星上的日冕仪。
按拍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这些彗星,都可以透过它们往远离太阳方向伸展的彗尾加以识别,而位于每块图板中心的极端明亮太阳,其炫光则受到日冕仪的掩星盘之遮挡。
这些让地表观星者念念不忘的彗星,有左上图板的麦克诺彗星(McNaught),它也是21世纪到目前为止最明亮的彗星。
下中方图板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C/2023 A3 Tsuchinshan-Atlas),现在往最接近活跃期太阳的近日点前进,并吸引全球观星者的目光。
到了2024年10月底,第六块空白图板或许会被另一颗明亮的掠日彗星C/2024 S1 Atlas所占据,不过也有可能不会。
复活岛上空的火之环
2024年的第二次日食始于太平洋。
在10月2日,月球的暗影沿著窄窄的环食带从西向东扫掠,不过,可见的区域大多在海上,仅短暂穿过南美洲南端的陆地,最后终结于南大西洋。
其中,最戏剧性的日环食阶段,有“火之环”的称号。
在此次的日食之中,月亮的背本影扫过南太平洋包括复活岛在内的岛屿时,让当地的住民得以见到日环食的所有阶段。
这幅以棕榈树叶为框的清晰岛屿景观,是由二张照片叠合而成,一张是透过太阳滤镜拍摄所得,另一张则是摄于食甚附近的无滤镜照片。
影像中,新月的剪影略微偏心,但仍包裹在活跃期太阳的盘面里。(antumbral shadow 背本影、伪本影)
M27: 肯定不是彗星
在18世纪的法国夜空搜寻彗星时,天文学家梅西叶用心的编录了一本肯定不是彗星的天体名册,而上图就是这本著名非彗星星表的第27号天体。
21世纪的天文学家会将它分类为行星状星云,但是实际上它也不是行星,只是用小望远镜观测时,它具有类似行星的圆浑外观而已。
梅西叶27(M27)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发射星云,是类太阳恒星,在耗尽核心的燃料后所产生的。
当恒星的外层被抛到太空中时,外层气壳里的原子,受到垂死恒星发出的强烈不可见紫外光之激发,会辐射出可见光,形成了这种称为行星状星云的天体。
这团俗称为哑铃星云的美丽对称星际云气,位于狐狸座方向,离我们约有1,200光年远,宽度则超过2.5光年。
这幅精采的组合彩色影像,除了清楚呈现常受到探索研究的中心区之外,也记录了较暗、鲜少有影像记录的外晕之结构。
麦克诺彗星壮丽的彗尾
有2007年大彗星之称的麦克诺彗星,拥有颀长壮观的辫状彗尾。
而它绵延横过天空的壮丽彗尾,在南半球刚日落后的天空中,连续数日可见。
尤其使用广角相机进行长曝光取像时,这道令人赞叹的离子尾更具有最大的伸展度。
在某些时间点,光是彗尾本身的最大亮度就有负5等,就如这张由此彗星的发现者在2007年1月日落后,摄于澳洲.塞汀泉天文台的影像所示。
数十年来最明亮的麦克诺彗星(C/2006 P1 McNaught),后来随著它深入南天远离太阳与地球而逐渐变暗。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之中,有机会成为2024年大彗星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其彗尾应会在地球夜空中大展风华。
NGC 7293:螺旋星云
在宝瓶座方向,离我们只有700光年远之处,有一颗类太阳恒星滨临死亡。
而它在过去数千年里,产生了螺旋星云 (Helix Nebula; NGC 7293),这个邻近广被探索、代表这类恒星演化最后阶段的行星状星云。
这幅窄波段深空影像,整合原子氢的红光辐射及氧原子的蓝绿光辐射数据,以呈现螺旋星云内围3光年的迷人细微结构。
位于螺旋星云中心的白色亮斑,即是这团星云炽热的中心星。
乍看之下,螺旋星云的结构看似极简,然而如今我们知道,它其实有出乎意料复杂的几何结构。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颀长彗尾
一颗明亮的彗星逐渐移入傍晚的天空中。
彗星C/2023 A3(紫金山–阿特拉斯)持续增亮,目前用肉眼就可轻易见到它;不过,由于它太靠近太阳,要观看仍然颇有难度。
这幅摄于秘鲁安地斯山脉的影像,呈现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悬在日出前天空的景象。
当时摄影者特地冒著严寒,前往这个拥有高海拔与极低东方地平线视野的地点拍照,让这颗彗星在黎明前的天空中变得格外清晰。
这幅主题影像,不仅拍到绵延数度的长长尘尾,还记录了壮观的泛蓝离子尾。
在这个月,随著彗星逐渐远离太阳并接近地球,在傍晚时分,观星者应能在日落后的西方天空看到这颗庞大的脏冰球。
美国西维吉尼亚州的北极光
一条乡间碎石小路蜿蜒穿过这片色彩缤纷的乡村夜景。
在这幅10月10日摄于西维吉尼亚州南部门罗县的影像里,上方星空有人们熟悉的景观。
然而,闪烁的北极光帘幕,却非此地常见的景象。
在那晚,极光出现在全球各地的低纬度地区,远离它们通常在极区附近的高纬度家园。
这次大范围的极光活动,是因为地球受到日冕物质抛射(CME;极大团的磁化电浆)的冲击,触发了强烈的地磁风暴。
而活跃期的太阳,则是在一次强烈的X级日闪/耀斑后,爆发此一日冕物质抛射。
巴塔哥尼亚上空的日环食
你找得到太阳吗?
很好!不过,你能解释为何它的中心有个大黑斑吗?
这个黑斑是月亮,而影像所呈现的、月亮镶在太阳之内的天体对齐景观,则称为日环食。
这例发生在上星期的日环食,基本上只有在地球南半球的一道狭窄食带内才得见。
例如这幅主题影像,即是摄于智利的巴塔哥尼亚。
当月亮掩食太阳时,如果月亮很接近地球,地球上的部分区域可看到日全食。
日环食要比日全食稍微常见一些;然而,随著月亮逐渐离地球远去,未来再过不到10亿年,月亮的轨道已离地球颇远,届时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再也看不到日全食。
缩时影片:意大利阿尔卑斯山上空的极光
你有看到昨晚的极光吗?
对全球许多地方来说,这是几天前很热门的提问,因为在离极区颇远的这些地方,竟然见到了明亮的极光。
原因是上周二,太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X级日闪/耀斑,把高能电子和质子抛入太阳系,其中部分经由地球磁场与我们的行星发生连结,进入地球 。
这些粒子撞击地球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产生布满整个视野的红光及垂直跃动的光带。
这部摄于科尔蒂纳丹佩佐镇的缩时主题影片,呈现了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群峰上空在1小时期间的景观。
影片背景里散布著我们银河系的恒星,而飞机和卫星的光迹则在前景中穿梭。
近来高度活跃的太阳,预计在未来的一年左右,会持续在地球上产生美丽的极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CbpHh_rTgc?rel=0
球状星团NGC 6752
漫游于银河系银晕里的球状星团NGC 6752,位在南天的孔雀座方向约13,000光年远处。
高龄超过100亿年的NGC 6752, 是继半人马座奥米茄星团、杜鹃座47和M22之后,地球夜空中第四亮的球状星团。
在NGC 6752里,10多万颗成员星拥挤在约100光年的球形空间里。
NGC 6752的望远镜观测发现,球团核心有相当大比例的恒星是多星系统。
此外,也找到一些蓝掉队星(离散星),而这类恒星的质量太大,也太年轻, 按理说不应出现在这个恒星年龄至少要比太阳大2倍以上的星团里。
目前认为这些蓝掉队星,是在星团核心的高恒星密度环境里,经由合并与碰撞所形成的。
这张清晰的彩色组合影像,也呈现了这个星团泛黄的古老红巨星。
(附注:星团内约8点钟方向的带芒泛蓝天体,是位于NGC 6752视线方向的前景恒星。)
半圆丘上空的昴宿星团
恒星会抱团。
地球天空中最著名的恒星抱团是昴宿星团,一个肉眼轻易可见的明亮星团。
昴宿星团近在450光年之处,大约形成于1亿年前,而恒星形成活动可能还会再持续约2.5亿年。
太阳当初很可能也是诞生于星团里,但如今已45亿年高龄的太阳,其星团同胞早已分道扬镳。
在上图里,昴宿星团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著名巨岩半圆丘的上方。
这幅摄于2019年10月的主题影像,是由位在相同地点、相同相机在同一晚所拍摄的28张前景照片和174张背景恒星照片组合而成。
在精算好昴宿星团和半圆丘并排的时间之后,这位个天文摄影者还因当地停电而获得意外的奖赏,因为背景天空变得格外的幽暗。
动画: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之彗尾的预测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彗尾会变得多明亮和奇特呢?
这颗彗星在过去数星期中大幅增亮,当它靠近太阳并于2天前掠过地球时,成为了过去一世纪来最明亮的彗星之一。
很遗憾的是,由于彗星C/2023 A3 (紫金山-阿特拉斯)几乎与太阳重合,因此很难观测。
在未来几天,这颗彗星看似会逐渐远离太阳,有机会成为令人赞叹的天文奇观。
这幅主题动画,所呈现的是过去从地球所见到的彗尾发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作进一步的预测和推演。
如这部影片所示,彗星的尘尾接下来的指向,很可能会与受到太阳风推送而远离太阳的离子尾几乎反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6poe072_c?rel=0
纽西兰上空的绚烂极光
有时候,夜空充满惊喜。
以上星期纽西兰 南岛的林迪斯隘口的夜空为例,通常满布恒星的宁静夜空,忽然变得非常动态而色彩也很缤纷。
夜空在很短的期间,相继出现了泛红的极光、泛绿的「栅栏」极光、红色的稳定极光红弧(SAR)、STEVE、一颗流星和月亮。
它们的亮度,甚至盖过我们银河系的中心及它的2个伴星系:大麦哲伦星系(LMC)和小麦哲伦星系(SMC)。
这些突然出现的景象,被摄影者在5分钟期间用28张照片记录下来,并据以建构出这张全景图。
在上星期,极光照亮了许多地方的夜空,因为太阳释出的日冕物质抛射,把大量的粒子喷向地球,为离地球两极颇远的低纬度地区天空带来了绚丽的极光。
对更广阔的地区来说,本月的夜空还有其他惊喜,因为除了极光之外,还可看到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