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前的火卫二
火卫二(Deimos)绕火星公转一圈需时30小时18分。
这比火星日(24小时40分)要长上一些,以至于火卫二在火星的天空中会向西漂移。
最宽处约15公里、二颗火星卫星中最小的火卫二,算是很明亮。
例如在这幅由毅力号火星车摄于今年3月1日(此火星车任务的第1,433个火星日)的火星天空影像里,火卫二就是其中最明亮的天体。
这张主题影像,叠合了此火星车的导航相机之一所拍摄的16张照片,以强化低光度的昏暗景观。
也让轩辕十四(Regulus)及轩辕十二(Algeiba)这二颗狮子座的亮星,得以在火星黝黑的日出前天空中显现出来。
apod
高危险区的双重天文发现
你能说出影像中这个天体的名称吗?可能不行,因为这是此天体的发现影像。
大质量恒星会不停的在核心锻造重元素,然后在数百万年内,发生强烈超新星爆炸终结其生命。
它们所留下的遗迹,会逐渐降温和变暗,变得难以侦测。
之所以能找到这个先前不知的昏暗超新星遗迹,源自一群业余天文摄影者,进行了专注寻找超新星遗迹的巡天工作。
从而在以神话故事埃塞俄比亚国王来命名的仙王座方向,拍下了昏暗超新星遗迹G115.5+9.1的发现影像,并由发现者将之命名为斯库拉(Scylla)。
在这幅影像里,遗迹里的氢原子发出的光,以红色来呈现,而暗淡的氧原子辐射,则以蓝色来表现。
很意外的,这幅发现影像的右上角,还藏著另一个新发现的天体,可能是先前未知的行星状星云。
遵守天体以神话人事物来命名的传统,这个候选行星状星云的名称为“卡律布狄斯(Charybdis;Sai 2)。”
所以,上面这些因"caught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身处危险之地)一词"而得名的天体,明显是在向荷马的史诗《奥德赛》致敬。
(注:Scylla为希腊神话的六头怪物,而附近的Charybdis则是会吞没船只的漩涡)
木星的底部
木星比我们所知的还要怪异。
以高度椭圆轨道绕行木星的美国航太总署朱诺号太空船,已完成了70多次飞越木星。
上面这幅摄于2017年的影像,呈现了从下方仰视木星所见到的景观,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涵盖大部分木星的水平云带,转变成涡旋云和其他形状复杂的云。
此外,在赤道附近还可见到串珠状的椭圆白斑。
朱诺号最重要的观测结果显示,木星的天气现象可深入到云层内部,其核心则意外的大且柔软,而且木星的磁场随位置而有大幅度的变化。
虽然在2025年,朱诺号还会持续绕行木星,但在今年的某个待定时刻,它会接获指令舍身跃入这颗巨行星之内。
NGC 6302:蝴蝶星云
地球夜空中的明亮星团和星云,经常以花和昆虫来命名,而翼展宽达3光年以上的蝴蝶星云NGC 6302,正是其中的范例之一。
在这团行星状星云内,即将蜕变成白矮星的濒死中心星,表面温度是极端炽热的摄氏250,000度,因此发出了非常明亮的紫外辐射。
这颗中心星,受到浓密环状尘埃云遮掩而不得见,然而它发出的高能紫外光,不断的在电离星云里的原子。
在这幅组合自窄波段滤镜数据的清晰望远镜影像里,电离氢及双电离氧原子的辐射,分别以特征性的红及绿色加以呈现,以突显此星云翼状双极外泛流内的复杂纠结和云气丝。
离我们约有4,000光年远的NGC 6302,很贴切的位在以节肢动物为名的天蝎座之内。
韦伯影像:螺旋星系NGC 2566
螺旋星系NGC 2566的中心发生了什么事?
于这幅红外光主题影像里,这些看似源自此星系核心的8出辐线,并非真的,它们其实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机械结构所产生的绕射芒。
而NGC 2566的核心很明亮,但称不上非比寻常,意即它很可能藏著一颗不怎么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
距离我们只有7千6百万光年远的NGC 2566,我们如今所见到的光,在恐龙尚于地表漫游时就已经启程了。
这个美丽的星系算是相当邻近,所以包括韦伯和哈勃在内的地球望远镜,都能解析出正在诞生恒星的喧嚣气体与尘埃云,让我们得以研究恒星如何演化。
NGC 2566的大小和银河系相当,以拥明亮的核心棒及鲜明的螺旋臂而著称。
正向星系NGC 3344
从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看出去,NGC 3344以正面对著我们。
这个宽度将近40,000光年的庞大美丽螺旋星系,位在小熊座方向,与我们的距离只有2千万光年。
这幅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多波段NGC 3344特写影像,拍摄的波段包括近红外光到紫外光,而视野则涵盖这个螺旋星系中心约15,000光年宽的区域。
从星系核心往外,这个星系的色彩渐次从核心区年老恒星的晕黄,转换成散布于松散、支离破碎螺旋臂上的泛蓝年轻星团和泛红恒星形成区。
想当然耳,位于NGC 3344前方的带芒亮星,是近在我们银河内的恒星。
天市右垣十一星云、心宿增四星云与银河
请透过这幅精采的主题影像,观赏夜空最美丽的区域之一。
在影像里,银河系的中央盘面斜贯过左下角落,色彩缤纷的心宿增四星云复合体位于中右方,而庞大环状的天市右垣十一星云,则高悬在顶缘附近。
一般而言,星云红色的辉光,来自激发态氢气所发出的光,而泛蓝的星际尘埃,则是尘埃高效率反射年轻亮星之星光所致。
其实,厚实的尘埃通常是暗棕色的。
此外,许多标志性的夜空天体也现踪于这幅影像里,其中包括亮星心宿二(找到了吗?)、球状星团M4、及蓝马头星云。
这幅总曝光时间超过17小时的广视野组合影像,是在去年6月摄于南非。
HH 24
乍看这或许像是一把双刃光剑,但这二道从新诞生恒星射出的宇宙喷流,出现在我们附近的星系之内。
这幅建构自哈勃太空望远镜影像数据的景象,位于距离约1,300光年(约400秒差距)的猎户B分子云复合体之恒星诞生区内,影像则涵盖了赫比格-哈罗24(HH 24)周围宽约半光年的区域。
隐不可见的HH 24之中心原恒星,周围旋绕著由低温尘埃和云气所构成的扁平拱星盘。
随著物质掉向这个年轻天体,它会持续升温。
这二道沿此系统旋转轴喷出的喷流,穿过这个区域的星际物质,而狭窄的高速喷流在所通过之路径上,形成了一系列明亮的激波前沿。
毅力号稍带灵巧号的自拍照
毅力号在它的第46个火星日(地球历2021年4月6日)那天,伸展机械手臂,并拍下在火星的第一幅自拍照。
不过,位于机械臂尖的华生相机(WATSON),是设计用来拍摄火星岩石和火星表面的特写和细微结构,并不适合用来记录好友及笑容之类的生活照。
所以,得用大量的团队合作及数个火星周的规划,并历经复杂的拍照程序和相机移位,才得以拍下毅力号及其周围的景观。
在拍下62张照片后,才得以组合出细致、至今最复杂的火星车自拍照之一。
在上面这个版本的自拍照里,毅力号的桅杆Z及超级成像分析仪,正好面对这部火星车外展机械臂尖的华生相机。
而大约在4米之外,可见到毅力号的伙伴─灵巧号火星直升机。
在火星上,毅力号至今用了1,500多个火星日来探索火星表面。
于地球历2024年1月18日,灵巧号进行了第72次、也是在火星稀薄大气里的最后航行。
真实色彩的土卫二
土卫二(Enceladus)冰层下方的海洋里头有生命吗?
我们之所以会如是想,是因为它表面名为虎纹的颀长表面结构,咸认是这颗卫星把内部寒冰喷到太空中的窗口。
从这些表面裂缝喷出的微细冰粒,成为笼罩在土卫二南极的云团,并造就了土星神秘的E环。
支持上述窗口说法的观测证据,来自2004年2017年间探测土星的卡西尼号太空船。
而上面这幅土卫二的真色彩高解析影像,来自卡西尼号太空船的某次近距离飞越。
影像中的部分深邃裂缝,沉浸在暗影里。
然而,为何土卫二如此活跃,而邻近大小相近的卫星土卫一(Mimas),却是个死寂的天体?
此外,针对喷出冰粒所进行的分析显示,它们带著复杂的有机分子。
这些富含碳的分子,支持但并不能证明土卫二表面下的海洋有生命。
不规则矮星系六分仪A
对称的螺旋臂上,镶著蓝色年轻星团及粉红恒星形成区的宏伟螺旋星系,经常是众人目光的焦点。
不过,像不规则矮星系六分仪A(Sextans A)这种小星系,也能诞生恒星。
而它的星团和恒星形成区,则分布在形似口香糖、宽只有5,000光年的区域里。
位于六分仪座方向,约450万光年远处的这个星系,座落在本星系群的边缘;而本星系群里,重量级成员为仙女大星系及银河系。
在这幅星系六分仪A的色彩缤纷望远镜影像里,带芒的较明亮前景恒星,近在我们的银河系里。
日食
于2023年4月20日,沿著基本上避开陆地的狭窄路径,新月的影子飞掠过地球的南半球,带来了结合日环食与日全食的混合日食。
混合日食相当罕见,至于是见到日全食或是有火之环之称的日环食,端视观察者所在的位置而定。
譬如这例众所引颈期盼的混合日食,在邻近西澳大利亚海岸的印度洋上,搭乘锭泊于全食路径中心线附近船只的追日食者,就目睹了日全食。
这张由著名的追日食者艾斯潘纳克(Fred Espenak)摄于船上的日食影像,捕捉到活跃太阳的壮丽外层大气(日冕)向太空泛流的景象。
这幅主题影像,组合自摄于62秒日全食期间、曝光时间介于1/2000秒到1/2秒之间的11张照片,以记录全食阶段肉眼难以见到的日冕细微结构。
星际彗星3I/ATLAS
这颗彗星来自外太空。
目前有来自太阳系外的天体,正高速穿过我们的太阳系。
由于拥有气态的彗发,故归类为彗星的3I/ATLAS,是第三颗确认来自太阳系外的天体。
在上面这幅呈现太阳系内围的空间图示里,白色线为这颗彗星的轨迹,而木星、火星、及地球的轨道,则分别以金、红、与蓝色来标示。
逐渐接近太阳的彗星3I/ATLAS,目前与太阳的间距和木星相当,而在今年的10月底最接近太阳时,预计会来到火星的轨道之内。
此外,会掠过火星与木星附近、来处目前仍不明的彗星3I/ATLAS,预期并不会太靠近地球。
虽然它初期的活动很像常见的彗星,但探索3I/ATLAS的组成及本质之观测,必然会持续下去。
鲁宾的星系
在这幅哈勃太空望远镜影像里,明亮带芒的天体,是位于英仙座方向、近在我们银河系内的前景恒星。
影像所聚焦的后方天体则是UGC 2885,一个距离我们约2亿3千2百万光年远的庞大螺旋星系。
跨幅约800,000光年的这个星系,除了远大于直径约100,000光年的银河系之外,更拥有1兆颗左右的成员星,约莫是银河星数的10倍之多。
目前针对这个星系的研究,部分探索的重点在于了解为何星系可以长得如此庞大。
此外,当年天文学家薇拉.鲁宾(Vera Rubin)进行螺旋星系的旋转运动之先驱研究时,UGC 2885是她量测过的星系之一。
她的工作,为宇宙含有大量暗物质提供了首个可让人信服的证据。
最近,美国为纪念鲁宾特地发行了一枚新的硬币,而刚上线的鲁宾天文台,也预定在6月23日发布它的首张宇宙探索影像。
里麦河上空的流星与人造卫星迹线
天空中的那些光痕到底是什么?
星系、许多人造卫星迹线、及数颗流星。
首先,在遥远的后方,有斜贯过视野左侧的壮丽银河系中央盘面。
视野右边与之对应的,有数条平行、由低地球轨道上的星炼卫星曳出的迹线。
此外,还有数道其他人造卫星的昏暗迹线也交错在影像上。
而那2条明亮的短迹线,可能是来自宝瓶η流星雨的流星。
于天空右下角绽放光芒的,则是金星。
金星与人造卫星发出的光,全来自太阳。
这幅主题影像,是由5月4日数小时期间摄于阿根廷里麦河(Limay River)的多张照片组合而成。
红与蓝色的昴宿星团
如果你曾仰望夜空,看到一群大小和满月相近的恒星,那会是昴宿星团(M45)。
昴宿星团或许是地球天空中最著名的星团,即使在有光害的城市,仍然能看见到它最明亮的数颗成员星。
而在黝黑无光害的夜空中,人类的肉眼甚至可以看到环拱在昴宿星团周围的气体与尘埃云气。
在昴宿星团里,明亮泛蓝有七姐妹之称的成员星,照亮了周遭的尘埃,造就了在长曝光影像里的弥漫蓝色光晕。
不仅如此,这些宇宙尘埃看来酷似垂直上举的空灵手臂。
而整个结构,则像是镶在宇宙最丰富元素氢散发的泛红辉光里。
这幅总曝光时间将近25小时的主题影像,是由位在美国德州的Starfront天文台摄于去年。
美丽的三叶星云
美丽的三叶星云,是研究宇宙天体色彩对比的好标的。
亦称为M20的三叶星云(Trifid nebula),位在星云密布的人马座内,离我们约有5,000光年远。
三叶星云是位于银河系盘面上的恒星形成区之一,同时拥有三种基本形态的天文星云,分别为被氢原子辉光渲染成红色的发射星云、尘埃反射星光形成的泛蓝反射星云、及名为暗星云的致密尘埃云之剪影。
此外,在不透光的尘埃带之切割下,明亮的发射星云被分割成三片,因此为它博得三叶星云之称。
在发射星云中心的中右上方,有新生恒星发出的喷流和所雕塑出的云气柱,这些因哈勃太空望远镜为此区拍摄的特写影像而声名大噪的天体。
宽约40光年、肉眼不得见的昏暗三叶星云,在地球天空的张角几乎与满月相当。
林茨暗星云1251
恒星正形成于林茨暗星云1251(LDN 1251)之内。
漂浮在我们银河系盘面上方的LDN 1251,有个令人倒胃口的臭鱼星云(Rotten Fish Nebula)之昵称。
而位于仙王爆发区方向的这团尘埃分子云,也是距离我们约1,000光年远的暗星云复合体之一部分。
在各个电磁波段对这个黝黑星际尘埃云所进行的探索,发现了许多和新诞生恒星相关的高能激波和外泛流,包括散布在这张影像里的特征性泛红赫比格-哈罗天体。
此外,视野里还可见到藏在广袤尘埃云后方、隐约可见的遥远背景星系。
这幅迷人的望远镜视野,大约涵盖了3个满月的天空,以LDN 1251的估计距离来换算,其宽度约有25光年。
天空的脉络─夜光云
这片摄于7月10日、极为鲜明的夜光云,于天黑后不断向夜空输送阳光,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附近静谧的瓦伦蒂纳湖面投下倒影。
当这片位于离地表80公里太空边缘的冰晶云,仍在反射阳光时,从地面看出去,太阳早已没入地平线之下。
通常出现在夏季高纬度地区的夜光云,在每年短短的夏夜里极为活耀。
这种亦名为极区中气层云的云种,是以进入低温上层大气的水气及碎裂流星或火山灰微粒为凝结核而成云。
极环星系NGC 2685
NGC 2685已被证实是个极环星系。
在这种罕见形态的星系里,由恒星、气体和尘埃所组成的绕极环状构造,垂直于扁平的星系盘面。
这种奇特的组态,可能源自扁碟状星系捕获了另一个星系的物质所致,而被拉扯过来的碎片碰巧形成绕极的环形结构。
不论如何,由观测所得出的NGC 2685特性显示,这个旋转的环状结构极为古老且稳定。
这幅清晰影像所呈现的奇特星系NGC 2685,也有Arp 336或螺旋星系(Helix galaxy)之称号。
它怪异的垂直绕极环及其他受扰的外部结构,因为通过星系盘的前方而清楚可辨。
NGC 2685位于大熊座方向,离我们有4千万光年远,大小则在50,000光年左右。
2024-2025年的月球最大至点
在这幅全景影像的堆叠集锦里,位于地平线附近的城市为地球加拿大亚伯达省的爱德蒙顿市。
在这个每个月记录日出点南北位置变化的年度影像系列里,由上至下分别为从夏至到冬至、然后再回到夏至的景观。
影像同时也追踨了满月月出的位置,但显然较难辨识。
想当然耳,月出在地平线南北位置的变化方向与日出相反,不过在地平线上,满月东升的位置变动的范围大于日出。
这是因为,这个精心规划的摄影计划(可参考这部影片),取像的期间涵盖2024年6月到2025年6月,并以月球的最大至点为中点。
月亮的最大至点(Major lunar standstills),则是指月球轨道为期18.6年的进动周期,所造成的月出最大南北仰角。
火星赫伯斯峡谷的塌方
火星的赫伯斯峡谷(Hebes Chasma)发生了什么事?
赫伯斯峡谷是位于庞大水手峡谷北侧的一个凹地,此凹地和附近的其他结构皆无关联,因此,它内部的物质跑去那里目前仍不明。
话说赫伯斯峡谷内、5公里高的赫伯斯平顶山,看似经历了不寻常的部分崩塌,而此一塌陷可能提供某些线索。
上面这幅由火星特快车号太空船所拍摄的主题影像,非常细致地呈现了峡谷和平顶山中心的马蹄形凹陷。
平顶山的物质看似已流至谷底,而斜坡底则像是积垒著一滩墨色的物质。
有假说指称,赫伯斯峡谷下方有数个盐岩层,后来盐溶解在融溶的冰水里,并穿过岩孔排放到地下的含水层里。
二颗行星、二种日行迹
上图的8字形曲线称为日行迹,是在地球上,每天于相同地点与时间记录天空中太阳的位置所得到的图案。
左侧的地球8字形日行迹,是由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一个整年期间拍摄的广角数位影像组合而成。
日行迹的形状,会因行星的轨道离心率和自转轴的倾角而异,是以在不同行星上记录的日行迹,形状也会不一样。
以火星为例,火星的转轴倾角和地球相近,但绕太阳公转的椭圆轨道离心率较大(轨道较扁长)。
而从火星表面看出去,所见到的日行迹是形似泪滴的右图。
此图则是由机会号火星车,摄于2006年7月到2008年6月期间的火星表面影像组合出来的。
可想而知的,这二颗行星的至点都是位于各别日行迹的顶点和底端。
刚过去的火星北半球夏至,出现在地球历2025年5月29日,而地球2025年的北半球夏至,会在6月21日世界时2:42 UTC降临。
云与金月
7月10日当太阳西落时,一轮明亮的满月冉冉东升。
如同这幅构图佳妙、摄于巴西巴伊亚州康塞桑-杜科伊特镇(Conceição do Coité, Bahia)的长镜头影像所示,这轮满月金黄的月光照亮了漂浮在南半球天空中的云朵。
而为了同时记录明亮月面的细节、云层里隐约的彩光、及戏剧性的背光云层轮廓,这张影像融合了短曝光与长曝光数据。
想当然耳,对南半球来说,7月的满月是冬季的月亮。
不过,对北半球而言,它有“雷月”之称,因为夏季7月的天气系统常有隆隆的雷声为伴。
整碗的火星小球
这些不寻常的火星小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这些由铁与岩石组成的灰色小球,成千上万的分布在机会号火星的著陆点附近。
为了探索这些昵称为小"蓝莓"的小球之起源,机会号找到了一个称为"蓝莓碗"的凹洞,并发现凹洞里有相当多的火星小球。
这张"蓝莓碗"的照片,是在机会号著陆火星后的第48个火星日所拍下的。
这些小蓝莓的平均直径只有4厘米。
分析周遭岩石表面上的圆形碎块与这些"小蓝莓",机会号的资料显示出岩石的组成与含有丰富火成岩的"小蓝莓"有相当大的差异。
这些讯息强化了科学家的信念,认为这些奇怪的灰色小球是由一池脏水蒸发之后结晶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