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景台旁的月亮
人们通常只在夜晚观赏月亮,
其实,白昼时,月亮也经常高挂在天际。
只是在白昼明亮的天光里,月盘看起来颇为暗淡,也较难辨识。
想当然耳,高悬在白昼天空中、不停反射阳光的月亮,同样也会因绕行地球而经历月相变化。
对白天的赏月者来说,近满相的渐盈月及刚过满相的渐亏月,因为日耀区广宽,辨识上相对容易。
虽然白天看月亮说来有些违和,但月亮的身影其实也经常出现在都市的天空中。
而这幅摄于3月12日的长焦镜头影像,即可为证。
影像中,渐盈月恰好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一座热门的观景台后方冒出头来。
apod
双黑洞的双重翘曲世界
如果一颗黑洞就已经够怪异了,那二颗会怎样?
这部细致的电脑视象影片,呈现源自一对互绕超大质量黑洞的吸积盘之光线,如何穿过极端强烈重力造成的翘曲时空。
这部模拟以不同的假色为吸积盘上色,2百万太阳质量黑洞周围的吸积盘为红色,而1百万太阳质量黑洞的吸积盘为蓝色。
以这对黑洞的质量来说,它们的吸积盘所辐射的光,大多在紫外光波段。
此外,这部影片 让我们得以同时见到每颗黑洞的正反二面。
源自这二颗黑洞的红光与蓝光,则出现在最内围、事件视界附近的光子层上。
于过去的十年之中,已明确的侦测到黑洞碰撞时发出的重力波,不过,超大质量黑洞合并事件仍有待发现。(photon sphere 光子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cKIN9vj3U?rel=0
信使号在水星的最后一天
人类历史上第一艘绕行水星的信使号太空船,在2015年4月30日堕毁在水星表面的这个区域。
这幅由信使号的影像数据和雷射高度仪数据所建构而成的影像,北眺宽广、底部灌满岩浆的莎士比亚盆地之东北沿。
而影像左上角,则可见到宽为48公里的Janacek大撞击坑。
影像以色泽来表现表面的高度,红色区比蓝区约高3公里。
信使号的最后轨道预测终止于影像中心附近,它以将近每秒4公里的速度(时速超过14,000公里)撞击表面,预期会形成一个宽16公尺的撞击坑。
这个发生在水星反面的撞击事件,地面望远镜不得见,不过在太空船应该从行星背后复现并传回讯号的时刻,并未收到任何讯号,故可确定发生了撞击。
这艘发射于2004年、英文全名为MErcury Surface, Space ENvironment, GEochemisty and Ranging spacecraft (MESSENGER;水星表面、太空环境、地质化学与测距太空船)的探测船,于2011年抵达太阳最内围的水星之后,共绕行了4,000多圈。
狐獴阵列的无线电波段银河中心
我们银河系的核心发生了什么事?
由于可见光会受到居间的星际尘埃之遮挡,因此用可见光望远镜很难看出端倪。
不过,银河中心在其他电磁波段(诸如电波/射电波段),不但可见也易于造影,从而显示它是一个有趣且活跃的区域。
这幅呈现我们银河中心景象的主题影像,是由拥有64座电波碟的南非狐獴阵列所拍摄。
这张涵盖4倍满月(2度)天区的细致、大范围深空影像,无比清晰的呈现了许多已知的电波源,包括数个以Sqr为前缀字的天体,因为银河的核心就在半人马座(Sagittarius;sgr)方向。
于影像中心、我们银河核心所在的Sgr A(半人马座A),里头藏著银河系的超大质量中心黑洞。
而对影像里的其他电波源,包括Sgr A左侧的电波弧及难以数计的丝状结构,我们的了解并不完整。
嵌图则是韦伯太空望远镜,不久前为Sgr C加框区所拍摄的红外光影像,用以探索磁场对恒星形成的影响。(MeerKAT array 狐獴阵列)
火星的北极螺旋
为何火星的北极会有螺旋结构?
在每年的冬天,火星北极都会覆盖大约1米厚、从稀薄大气冻结出来的二氧化碳冰(干冰)层 ,而这个新覆层会叠在经年常在的水冰层之上。
然后,强风从冰冠的中心上方向下吹袭,因火星自转而成为涡旋气流,造就了北极高原(Planum Boreum)的螺旋结构。
这张侧视的主题影像,组合自欧洲航天局火星特快车号拍摄的影像数据,而高度资讯,则来自美国航太总署火星全球探勘号的雷射高度仪之数据。
土星前方的土卫六
类似地球的月亮,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也是受到潮汐锁定,而在进行同步自转。
这张由卡西尼号太空船在2012年5月拍摄的照片拼接而成的组合影像,呈现了土卫六永远背对这颗环系气态巨行星那面的景观。
土卫六是太阳系的天体中唯一拥有厚重大气的卫星,也是太阳系除了地球之外,现知表面有经常性液体湖泊,以及类似地球有cycle of 降液体雨及蒸发循环的天体。
在这张呈现5,000公里直径的土卫六,悬在土星环系和云顶上方的影像里,它高层的雾霾云清楚可辨。
其中,土卫六中心附近的暗色沙丘区名为"香格里拉"。
卡西尼号携带的惠更斯号探测器,在进行离地球最远距的太空船著陆之后,长眠在中左下方的区域里。
星系大战:M81对战M82
位于视野左上角、拥有蓝色旋臂、上头散布著泛红星云的星系,是螺旋星系M81。
而位在视野右下角落的,则是披著白色横带、有泛红发光气体环拱的不规则星系M82。
这幅精采影像的主角,即是在过去的十亿年里,这二个不断透过重力进行缠斗的庞大星系。
在每次为期亿年的近距离摖身而过之中,它们的重力对彼此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于最近一轮的缠斗中,M82的重力在M81的星系盘上,触发盘旋不息的密度波,并造就了M81壮观的旋臂。
而M81则在M82里,产生了许多猛暴的恒星形成区及剧烈的星云碰撞,并让它发出明亮的X射线辉光。
从地球看出去,视线得穿过银河系鲜少被探索的昏暗共照耀星云复合体,才能见到这场大战。
而在接下来的数十亿年之中,它们终将合并成单一星系。
2025史旺彗星
由3位公民科学家Vladimir Bezugly、Michael Mattiazzo和Rob Matson,分别于2025年3月下旬独立发现的彗星,目前正式命名为2025史旺彗星(C/2025 F2 SWAN)。
他们是在分析观日SOHO卫星的史旺相机(太阳风异向性相机) 公开影像资料时,发现了这颗彗星。
于这幅望远镜影像的左下角,史旺彗星彗发里的双碳分子,在阳光中散发泛绿的萤光,而它暗淡的离子尾,则向右上方伸展绵延了将近2度的视野。
4月14日在美国加州的六月湖拍摄这幅影像时,虽然月光明亮,但夜空很澄澈。
史旺彗星当时位于仙女座繁星的前方,与地球的距离约为10光分。
在北半球清晨天空中,目前是双筒望远镜和小望远镜观测热点的2025史旺彗星,正往太阳靠近,预计在5月1日行进到最近太阳的近日点。
这颗来自遥远欧特云的访客,届时与太阳的间距和水星的轨道相当。
M1:不断扩张的蟹状星云
编录号为M1的蟹状星云,是梅西叶在18世纪编录的著名“非彗星”星表里的第一号天体。
如今的我们当然知道,蟹状星云实际上是个超新星遗迹,是大质量恒星死亡爆炸后,遗留下来的扩张碎片云。
而造就蟹状星云的剧变事件,(北宋的)天文学家在西元1054年有第一手的观测记录。
目前这团星云的宽度大约有10光年,仍然以每秒超过1,500公里的速率在扩张。
此星云扩张的样貌,可比较上面这些由哈勃及韦伯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清晰影像。
这些记录蟹状星云碎裂云气丝的动态行为之影像,分别为哈勃太空望远镜摄于2005年的可见光照片,以及摄于2023年的韦伯望远镜红外光照片。
这团蟹状的宇宙云位于金牛座方向,离我们约有6,500光年远。
金星14号拍摄的金星表面
如果站在金星的表面上,会看到什么?
在1982年3月,使用降落伞在金星厚重大气里,进行空气刹车成功著陆的无人前苏联著落器金星13号,当年回传的这幅影像可作参考。
在这片荒芜的原野里,它见到扁平的岩块、大片空旷的原野、以及金星赤道菲比区上空单调毫无特色的天空。
在影像的左下角,可见到用来进行科学量测之用的穿透器,其右侧的的淡色物体则是抛弃的部分镜头遮罩。
在接近摄氏450度高温和75倍地球气压的环境中,这艘经过硬化处理的金星太空船,只撑了大约1小时。
虽然在将近40年前,金星14号的数据就已经回传,但像今天的这种金星号影像之数位处理及影像拼接工作,至今仍持续在进行。
近来分析欧洲航天局.金星快车号太空船的红外波段量测数据,显示金星目前或许仍然有活跃的火山。
NGC 1360:知更鸟蛋星云
这团距离约1,500光年的美丽星云,形状和色泽酷似水蓝色的知更鸟蛋。
这团位于南天的天炉座内的宇宙云,跨幅则在3光年左右。
它的分类是行星状星云,因此并不是即将形成恒星的天体,而是一颗年老恒星演化的短暂最后阶段。
位在NGC 1360核心的中心星,其实是个双星系统,而且极可能是二颗高度演化的白矮星,它们的质量小于太阳,但远比太阳炽热。
它们强烈但不可见的紫外辐射,不停把周围气体云里的原子之电子剥离。
NGC 1360吸睛的水蓝色泽,来自双电离的氧原子与电子复合时所发出的明亮辐射。
IXPE卫星探索黑洞喷流
黑洞是如何产生X射线的?
这个长久未决的问题,最近因美国航太总署的成像X射线偏振探测卫星(IXPE)所搜集的数据而获得重大进展。
虽然X射线无法逃逸离开黑洞,但它们可以生成于黑洞附近极端高能的环境中,特别是在高速外泛的粒子喷流里。
经由观测位于遥远蝎虎星系(BL Lac) 中心,名为"耀变体(blazar)"的超大质量黑洞附近的X射线辐射,发现这些X射线几乎不具偏振性。
这显示它们可能主要源自高能电子,而非质子。
在这幅主题图示里,可以看到一道强烈的喷流,从环拱黑洞的橙色吸积盘喷出。
了解宇宙各处的这类的极高能物理过程,有助于科学家深入了解地球附近及地表的类似过程。(IXPE; Imaging X-ray Polarimetry Explorer 成像X射线偏振探测卫星)
日落景观的余像
这幅经过滤镜及数位处理的天空影像,是在今年的5月7日摄于地球西西里岛的拉古萨市,主题则是落向教堂钟楼后方的夕阳。
在这个特殊版本的影像里,夕阳的色彩看起来格外怪异。
不过,名为“余像(afterimage 残像)”的有趣视幻觉,可用来还原这幅影像的部分原本样貌。
请进行如下的操作:首先找到蓝色日盘底缘附近的活跃区AR 4079内的太阳黑子。
接著,放松并凝视这群暗色的黑子群约30秒,然后闭上眼睛或把视线移到纯白色的区域。
很快的,这片日落景观的余像就会浮现。
有别于原图,余像会拥有原图的互补色,尤其是正常泛黄的夕阳有蓝天为衬托。
盖娅任务重建的银河系侧视图
从侧面看,我们的银河系长什么模样?
由于我们位于银河系之内,无法取得真实的照片。
不过,最近使用欧洲航天局盖娅任务(Gaia mission)超过10亿颗恒星的位置数据,科学家绘制出银河系的侧视图。
如这幅建构出的主题图示所示,与许多其他螺旋星系类似,银河系具有非常纤薄的中央盘面。
太阳和我们在夜空中见到的所有恒星,都位于这个盘面里。
虽然早就有理论预测,但还是颇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盘面的外围边缘竟然是弯曲的。
图中银河系弯曲中央盘面的色泽,主要来自黝黑的星际尘埃、明亮的蓝色恒星,以及红色的发射星云。
尽管数据分析仍在持续之中,但是为了给后续的任务让出位置,盖娅天文卫星已于今年三月除役。
盖娅任务重建的银河系俯视图
从上方俯视,银河系长什么模样?
由于我们位于银河系内部,无法取得真实的照片。
不过,最近使用欧洲航天局盖娅任务(Gaia mission)超过10亿颗恒星的位置数据,科学家绘制出银河系的俯视图。
如这幅建构出的主题图示所示,与许多其他螺旋星系类似,银河系拥有鲜明的旋臂。
太阳和我们于夜空中见到的亮星,全都座落在猎户旋臂里。
而先前就有银河系拥有超过2条旋臂的臆测,盖娅数据进一步支持这项推测。
此外,银河中心有条非常醒目的核心棒。
在此图里,银河系弯曲中央盘面的色泽,主要来自黝黑纤薄的星际尘埃、明亮的蓝色恒星,以及红色的发射星云。
尽管数据分析仍在持续之中,但是为了给后续的任务让出位置,盖娅天文卫星已于今年三月除役。
M101
庞大美丽的螺旋星系M101,是著名梅西叶星表所收录的最后一个天体,但这绝不代表它最不起眼。
这个跨幅约170,000光年的庞大星系,大小几乎是我们银河系的2倍。
在19世纪罗斯伯爵使用帕森城大望远镜进行观测时,M101是透过此望远镜见到的首批"涡状星云"之一。
上面这幅由哈勃太空望远镜团队所发布、涵盖M101中心约40,000光年区域的影像,除了组合哈勃望远镜在20和21世纪所拍摄的51张照片之外,也整合了地面望远镜的影像数据,成为历年来记录螺旋星系的最高画质影像之一。
这幅无比清晰的影像,细致的呈现了这个正向星系盘面恒星和尘埃所聚成的特征结构,以及后方的背景星系,有些甚至透过
M101直接见到。
亦称为风车星系的M101,位在北天的大熊座之内,离我们约有2千5百万光年远。
战神3号的著陆点:再访火星人
这张由火星探勘号轨道船 高解析科学实验相机(HiRISE)所拍摄的特写影像,呈现了阿希达利亚平原(Acidalia Planitia)南部的风化撞击坑和风积土。
不过,虽然在标准HiRISE相机影像里,这个区域带著深浅不一的动人蓝色,但是在人类的肉眼里,色彩可能会是偏灰或泛红。
事实上,人类并未真的看过这片区域,除非你把安迪.威尔所撰科幻小说《火星人》里的美国航太总署太空人之双眼给算上。
这本小说描述虚构的战神3号(Ares 3)火星任务太空人马克.华特尼,困在火星时的探险故事;而任务著落点的座标,就位于这片经过裁切的HiRISE影像视野之内。
作为度量尺标,华特尼所居住的6米直径火星屋,相当于影像中较大型撞击坑直径的十分之一。
战神3号虚构著陆点的座标,大约在1997年探路者号(真实任务)著陆的卡尔.萨根记念站北方约800公里之处。
哈勃影像:受到强烈扰动的星系UGC 1810
这个螺旋星系怎么了?
虽然细节仍难以确定,但肯定和它与较小的伴星系之间的战争有关。
这幅影像所呈现的主题星系是UGC 1810,而它和互撞伙伴合称为Arp 273。
UGC 1810的整体外观,尤其是它的蓝色外环,可能是猛烈的重力交互作用的产物。
这道环的泛蓝色泽,是由刚在过去数百万年内形成的炽热蓝色大质量恒星渲染出来的。
星系的内围,看来较老较红而且交织著低温的尘埃丝。
影像中的数颗明亮恒星,近在前景与UGC 1810并无关联,而背景中还可见到数个星系。
Arp 273位于仙女座方向,离我们约有3亿光年远。
UGC 1810很可能在接下来的数十亿年之中,会把它的伴星系吞掉,回复经典的螺旋外观。
亚速尔群岛上空的彩虹气辉
为何天空像一大面有多重彩虹不停散发辉光的屏幕? 因为有气辉。
其实地球大气不停的在散发辉光,只是通常难以察觉而已。
不过,如果观察者附近有雷暴系统这类的扰动,就会在地球大气中产生可见的波纹。
这种因空气振荡所产生的重力波,可以造成酷似投石平静水面所产生的涟漪效应。
由于这张长曝光影像几乎是顺著气辉峰墙方向拍摄的,让让这些波动结构变得格外的清晰。
不过,它的色彩到底是怎么来的? 暗红的气辉可能是来自87公里高处,受到太阳
紫外光激发的羟基(OH)分子。
橙色和绿色气辉,则可能是由更高之处的钠及氧原子所发出。
这幅主题影像,是在攀登葡萄牙亚速尔群岛(Azores)的皮可峰时所拍摄的。
地面的灯火,来自座落于大西洋里的法亚尔岛。
此外,在这片带状气辉后方的精采天空中,还有向上伸展的银河系y盘面,以及位在影像上左方的仙女大星系(M31)
基亚山上空的银河
你看过银河系的中央盘面吗?
从有清朗天空的幽暗地点看出去,如果时间恰好的话,可见到一道across the 横贯天际/a>的淡白光带。
尤其当你的视觉适应暗处之后,可能让你今生首次看到这道光带,而在你的感受中,银河或许从悄然浮现,进一步深化成震撼。
你的震撼感,也许是来自意识到这道弥漫的银河,竟然是由数十亿颗恒星聚合而成。
于这幅主题影像里清楚可见的,还有悬在夜空中的弧状银河系盘面、右侧色彩缤纷的心宿增四星云(Rho Ophiuchi)、及顶缘附近红环状的天市右垣十一星云(Zeta Ophiuchi nebula)。
在这张2月底摄于美国夏威夷州基亚山的影像,前景的圆顶建物是夏威夷大学的2.2米望远镜。
万幸的是,你不必冒著酷寒伫足于高耸的夏威夷火山顶峰,就能看到银河。
凌越太阳的国际太空站
通常只有在夜间才能看见国际太空站。
在夜晚时,绕行地球的国际太空站 (ISS) 会缓慢的飘过夜空,从许多地方看出去,大约每个月有一次机会见到以亮斑之姿现身的国际太空站。
不过,国际太空站只有在即将日落或日出时才得见,因为ISS的光是来自所反射的阳光,一旦国际太空站进入地球的影子里,它就消失匿迹。
要在白天见到国际太空站,唯一可能的情况是它通过太阳的正前方。
在此情况下,国际太空站会快速掠过日盘,只有进行短曝光的相机,才能在视觉上把国际太空站的剪影定格在后方的日盘上。
这幅主题影像,正是这种曝光时间恰到好处的体现。
这幅影像整合了摄于西班牙圣费利乌-德布克萨列乌村(Sant Feliu de Buixalleu)
的系列快照,然后再与一张突显活跃太阳纹理及临边日珥的底图叠合而成。
银河与鲁宾天文台
每晚的天空景观都一样吗?
并不是, 夜空在多个面向上每晚都有变化。
为了要深入探索夜空如何改变,美国的国家科家基金会及能源部,启用了位于智利帕琼峰的薇拉.鲁宾天文台(Vera C. Rubin Observatory )。
刚在今年初建造完成的鲁宾天文台,已开始探测夜晚的微小变化,以深入了解奇妙的宇宙及其中的各式各样天体。
配备8米口径镜面的鲁宾望远镜,每隔数晚就会在可见光波段完成对整个天空进行重新拍照的工作,以期能找到新的超新星、高危害小行星、昏暗彗星、变星、及绘制可见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分布图。
在这幅影像里,远处的银河系中央盘面看似从这座刚上线的天文台流泛而出。
这幅摄于上个月某晚、由21张照片组合而成的主题影像,还额外记录了地平线附近的气辉及小麦哲伦星系(SMC;右下)。
螺旋星系M63
位于猎犬座方向,离我们约3千万光年远的M63,是北半球天空的明亮螺旋星系之一。
编录号为NGC 5055、跨幅将近100,000光年的这个壮丽宇宙岛,几乎和我们的银河系等大。
在这幅极深空的影像里,除了可见到为它博得向日葵星系称号的明亮的核心及宏伟的螺旋臂之外,还可见到向外晕伸展的暗淡弧状恒星流。
这些伸展到离星系核心约180,000光年远的结构,可能是M63以潮汐力撕碎其伴星系之后,所孑遗下来的恒星流。
在这幅极宽视野的影像里,还可见到M63的其他伴星系及昏暗的矮星系,而在接下来的数十亿年之中,它们可能也会化身为恒星流。
星团NGC 6366与蛇夫47星
大多数的球状星团远在银河系的银晕里漫游,不过,球状星团NGC 6366所在的位置很接近银河盘面。
所以从地球看出去,这个位于蛇夫座方向、距离约12,000光年远的星团之星光,受到银河系星际尘埃的消光与红化。
因此在这幅望远镜影像里,NGC 6366成员星的色泽几乎呈金黄色,也与视野附近较明亮的泛蓝蛇夫47星(47 Oph)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过,相对于受到重力束缚而聚集成团的数十万颗遥远NGC 6366成员星,蛇夫47星内的双星距离我们只有100光年。
话虽如此,相互绕行的47 Oph之双星非常密近,这幅影像并未能加以解析。
萨乌德利加灯塔与星轨
在这幅构图佳妙的夜空影像里,萨乌德利加灯塔(Savudrija lighthouse)于伊斯特拉半岛北端的海岸附近绽放光芒。
这座历史悠久建于19世纪初的灯塔,是亚得里亚海水手的导航明灯。
而在上方的天空中,可见到另一个更古老的航行指标─北极星,这颗有指北星之称的恒星,则是小熊座最明亮的α星。
在这幅影像里,北极星在地球自转轴投射于天空的北天极附近,曳出了最短的明亮星轨。
想当然耳,北天极正好位于图中所有同心星轨的中心。
这幅主题影像,是由固定于旋转地球上、用三脚架支撑的相机所拍摄的400张照片组合而成,每张照片的曝光长度为3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