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入门》
从封面小字看,这本应该是《唐诗杂论》才对,怎么就变成了“唐诗入门”这个不太贴切的名字?
读之前还在想,这本看起来是论文、议论文集的书,怎么会有封底“简直是诗”的评论,等真的开始读才发出“确实如此”的赞叹。而且先生对杜甫生平的考据实在惊人,不但细致入微而且理据结合,我缓了好多天才看完。同样是生平考据,岑参那篇却是不同的风格,但都同样的干货噎人。
总之是本能反复细读的书。
读书笔记
《地球无应答》
很久不看纯科幻了,明明学生时代也是《科幻世界》的忠实读者,结果自从离了学校就基本没再看过了。
这本算是短篇小说集,分为四个大篇章,每个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或者干脆就是不同角度的同一个故事,极富技巧性。可能是短篇小说字数少的原因,也可能过于想要“文以载道”,作者本人想要引发的思考或者传达的理念实在过于露骨,倒不是说反对其想法,而是表现手法实在是“司马昭之心”,跟拿着大喇叭喊大字报也差不多了。
个人很喜欢《春天来临的方式》,比第四章极力营造的浪漫爱情要浪漫得多。
《三十六计(汉英双语版)》
虽说是为了凑单花四块钱买的书,但确实也没想到算上扉页目录,一计还占不了两页,整本书只用两个订书钉就搞定了。
以我只有四级且逐年下滑的英语水平来看,英语部分很务实,除了对三十六计的各个计名是直译,对其内容则是先译成白话再翻译成英语。
看过 罗生门 🌕🌕🌗🌑🌑
期待很高但是很失望,平平无奇,在影院很难不睡着。整场大家看完后都很confused。
Kurosawa has terrible opinions towards women
冰球也成为致命危险的运动项目。1997 年 4 月 22 日早晨8 点 40 分,俄罗斯冰球联合会主席瓦列金·斯奇在莫斯科州德米特罗夫斯基区伊万采沃村附近自家别墅 200 米处被杀。当时同他一起在车里的夫人身受重伤被送往医院,医生说她没有生命危险。
尽管这位体育官员身居要职(他被认为是俄罗斯体育界仅次于部长和奥委会主席的第三号人物),但调查时远没有动用最高层侦查机构,破案工作没有交给侦探总局,而是交给了莫斯科州检察院的一个处,该处受州副检察长尤里·巴拉班的领导。配合行动的也不是警察总局,而是州警察。国家主要执法机关明显不愿为调查结果负责的态度很容易理解:实际上所有与体育有关的大案都没被侦破过,从奥塔利·克万特利什维里被杀到鲍利斯·费道罗夫的谋杀未遂案都是如此。
#读书笔记
备课的间隙跑到阳台看书,高中对屈原的印象只有《离骚》好难背…
《九诗心》这本书回归屈原本身,让我重新认识他。《离骚》经过作者黄晓丹的解释,瑰丽的画面感扑面而来。
环形时间,线性时间。神话时代,历史时代,人的时代,对时间的梳理发现了很多现代思想的蛛丝马迹。对比现在又有复古和新融合之感。
高中课本对屈原的解说好像没有怎么展开他作为巫的一面。所以那时不能理解为什么他的诗歌中那么多花草和自然的比喻。这本书提到他的职业,哦,原来如此,这些都是草药啊!
新认识的屈原,不再是那个被光环笼罩的大诗人,而且和你我一样,看着自然之景会神游的平凡人。
非常喜欢她的文字气质,深入浅出,言之有物!作者上一本《诗人十四个》也好看!
#读书笔记
(估计这是我建立的第三个读书tag了…)
《声音史》
看名字盲买的,以为是人文社科类,结果是小说。
有主角,但其实属于群像,大致讲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导致的村庄消亡。
文笔很好,好到终于让我理解了“枪吻玫瑰,白骨生花”的咯噔之处,以前只觉得是某种风格而已。全文充斥着中年国男式的矫情,男权叙事时常令人不适。我能坚持看完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突出的优点,仅仅是我有强迫症罢了。
《拥抱阴影》这本书是去年很想读但迟迟没有找到时间来读的书。年初进行了一次与自我阴影面拥抱的尝试,再读这本书流畅了很多。迅速串联起过去零散的想法。
作者用天平来比喻一个人的光明和阴影面,日常大众更希望表现出光明而非阴影,逐渐地有意无意压抑自己的阴影面。而光明一面越强大,阴影面也越强大,由此才能维持平衡。而阴影面不会无端消失,向外界投射自己的阴影面成为一种“发泄”方式。因此外在世界充满戾气。且向外在世界投射阴影面,就可以逃避,不需要进行自我阴影面的内化。
接着,作者还提到阴影面包含优秀品质,英雄情结是其中之一。借由阴影面向外界投射优秀品质,进而投射出一个人的神性,将人送上神坛。这个部分作者继续延伸在恋爱/浪漫关系中。人们渴望在恋爱关系中找到阴影面的黄金,又难以接受这个黄金变为一地石头。激情之爱,浪漫之爱似乎找到一种理解方式。一个未完成阴影面内化的人,在恋爱关系中有意无意将自己所求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如何内化阴影面,首先是承认它。越是压抑阴影面,越能够感受到来自黑暗的巨大能量和创造力。承认阴影面还有助于我们坦然接纳自己光明的一面。作者提到我们可以拥抱阴影而不是拥有阴影。以人类身体的容器,无法拥有阴影,否则又是一条妄想成为神的路径。
《动物会议》
实在没有印象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买了这本书,但这真是一部非常棒的儿童小说,充满童趣、美好与思考。
我向来认为给孩子看的才该是最好的,至今也不能理解看不起动画片、童话、玩具的家伙,不过无所谓,我喜欢就足够了。
《启蒙:思想运动如何改变世界》
是一部关于思想启蒙的历史书,较为公平中立地记叙了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欧美启蒙运动的发展过程及现实影响。
虽然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了脉络,但因为时间跨度过大,有时候看起来依然像是大纲,想要进一步了解细节需要另行搜寻。个人感觉还挺有用的,至少让我的兴趣有了落点。
《呼啸山庄》
因为太过文盲,以至于吐不出什么象牙,只想说两点:一是凯西真讨厌,两个都是,但又该死的迷人,实在令我着迷;二是关于希斯克利夫,公认的评价似乎是“疯狂与深情”,但恕我直言,我着实不明白他到底深情在哪儿了,不过是借个名头好发癫罢了,就像古早言情小说中“坐万里江山,享无边寂寞”一样可笑。
另外是关于这版的排版,行距有些密,而且没有空行,不知道原版是不是在故事转折和叙述视角转换时有没有做出区分,反正这版是没有,行距和段距一视同仁的短,读起来有些累。
《时间停止的那一天》
我不确定是不是自己对网文的要求影响到了对实体书的期待,这部小说读来实在令人……烦躁,作者在营造压抑气氛和表现忐忑心情方面十分优秀,也确实编织了不止一个悲剧,但以往这类故事大多会让我觉得唏嘘,贴近现实的描写更加会让人感叹世事无常,而非像现在这样,哪怕完全理解人物动机也知道其不可抗力性,还是会觉得……烦。
另外可能会造成感观影响的,是买书时我把封面的男孩当成了女孩,而这部小说虽然塑造了一个压抑的、令人怜爱的女性,但主角是实实在在的男性。
以及,神经质了一整本书、足有四十多年的人结局突然充满了生机和希望,急转弯甩得我以为自己在看春晚包饺子。
《女孩们》
这是这段时间来看过最舒心的书,虽然它并不是个轻松愉快的故事。
小说内容并不复杂,但心里剖析非常细腻,文字也很优美。
想说的其实很多,不过一言以蔽之,我们需要更多女性作者写的女性视角的女性小说。
《春风沉醉的晚上》
民国文人的嘴啊……他们真的是以笔为刀,也就只有特殊历史时期才能养出这么一大批风格鲜明的奇葩(褒义)了吧。
ps 郁达夫的观念比当代简中网友开放多了
pps 就是xp男味过重引起不适
《中国妖怪大全》
除了看似高大上的封面和各种头衔,整本书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股草台班子的气息。当做打发时间的地摊书,倒是没那么不……好吧还是有点觉得浪费时间,也就是在番茄免费看而不是真的买了实体版才觉得没那么亏。
《爱伦·坡小说精选》
不得不承认,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被侦探助手的互动吸引,人生就这么定型了,不嗑不是人!
咳,说回正经的,爱伦坡对恐怖气氛的营造诡谲又写实,放现在来看也不过时。但不推荐这一版本,各篇翻译不是同一人,风格不太统一是其一,其二是有些翻译看出来很想接地气,但只能在个别名词上下功夫,比如王府、寺庙、万岁爷等,然而又没办法消抹掉全篇的异域风情,读起来就很难受。
《毛泽东诗词唱和》
怎么说呢,除了审美疲劳,最大的感受居然是对郭沫若彻底祛魅。说“祛魅”其实也不太合适,因为我对郭沫若也没什么滤镜,而且向来认为文品不能代表人品,但……郭沫若的,嗯……谄媚——姑且这么说——程度确实超出了我的想象……
《喵星人抢不到》
即使是为了凑单,也让我觉得自己是脑袋进了水。
如果只是猫咪写真倒也还好,然而比人类傲慢的咯噔文字以及明显为了配合咯噔的摆拍更可怕的,是文字里毫不掩饰的男性视角下的偏见和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