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贴标签的 pros and cons:
pro:理解自己,知道自己并非独自一人
con:可能会限制自己感受,看不见完整的自己,把自己看作标签。自己的一部分身份认同并不是自我的全部。
> 就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種本質化的作法,也就是人們會將自己某一部分的身分認同或經驗,視為自我定義的全部。我認為這也彰顯了貼標籤的悖論。為自己貼標籤,甚至接受自己的診斷,有時可能很有幫助,因為它讓我們可以用更重要、清晰的框架,來定義我們的持續困擾,無論是人格類型、醫療狀態、精神病理診斷,還是星座命盤,發現自己屬於某個類型確實可能讓人感到耳目一新。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的經驗不再令人困惑,也可能發現原來不是只有自己如此,進而感覺到過往的經驗得到理解和說明,而且還能向他人分享。對於某些人來說,閱讀到特定依附類型,就像是重新把自己的整個人生跟感情歷史放回脈絡之中,足以將他們從自認有殘缺、無可救藥、永遠不可能擁有成功關係的念頭中解放出來。他們現在可以將自己視為一個理智採取特定依附策略的人,他們因此能夠得到自主感,相信自己未來有能力改變策略,並選擇一條更安全的道路前進。
> 不過,貼標籤或接受診斷,也可能讓我們被這個僵化的類型侷限,進而限制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或讓我們看不見完整的自己。貼標籤很容易讓我們陷入這種心態:我就是如此,而且我未來也會繼續如此。我們不再把自己視為是要和焦慮對抗的人,而是將自己視為焦慮本身;我們也不再把自己視為是要和憂鬱對抗的人,而是將自己視為憂鬱本身。因此,在閱讀依附類型的資訊時,請務必仔細辨認哪些東西有幫助,而且請勿僵化地看待自己或他人。我們的存在意義,絕對遠大於我們所面對的困擾。
对梵高来说,想画的东西太多(项目管理)是否造成困扰?正想着这件事,就读到了答案:
「你知道我在工作上是多么善变,所以对果园的热情也不会一直持续。画完这个题材,我可能会画斗牛场。之后我还有数不清的画要画,还要画像日本浮世绘风格的素描。趁热打铁是唯一的方法。」
好吧,趁热打铁可能确实是唯一的方法
读 #哈维尔 Power of the Powerless顺手做 #读书笔记 (读的Timothy Snyder教授作序的英文版,笔记是我自己的翻译总结和在中国当下语境的诠释)
哈维尔批老民运:一直想着等到社会变革发生以后就要去从政选举的人有一个常见的问题,他们高估了直接批评和挑战现有政权的传统政治活动的作用——政治革命家们用民主和威权社会的逻辑套用在后极权主义政治上是没有用的:讨论要改革体制还是推翻体制、要建几个党、党和党的不同在哪里,对于普通的民众都是没有任何意义,反正任何政治诉求都不可能实现。所以革命家们在后极权主义时代里显得不接地气。
民众本来就对民主制度感到怀疑,新的制度不能保证更好的生活。相反,必须要先创造有尊严的生活,才有可能发展更好的制度。
民众对于真实的、处在当下的人,比对一个政治家更感兴趣。所以摇滚乐队、诗人、历史学家真诚的思考和创作会受到欢迎,他们不画“等社会变革那一天”的大饼。
书里写怎么徒手抓鱼。
我看着这个形容,想象了半天鱼产生的“飘飘然”,会是怎样的感觉。
#读书笔记
#图解户外活动完全指南
《死屋手记》
“自由,新的生命,新的生活,死人复活了……多么美妙的时刻啊!”这是书中最后一个章节的最后一句话,但我生不出半分喜悦,只感到绝望。
阅读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绝望的感觉——只除了《阿库莉卡的丈夫(囚犯的自述)》那一章,作为一个女人,实在卒不忍读——甚至随着主人公的叙述时常升起希望:虽然现在处境很糟,糟到不能再糟,但总有出狱的一天。可是糟糕的生活、糟糕的人、糟糕的社会,真的会因为出狱而变得不糟吗?
看这本的书时候很难不想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虽然风格人物迥异,但对社会、人性的犀利揭露是一样的。感觉好像多少摸到一点俄罗斯文学的边界了。
这版翻译还不错,但印刷错误实在是罄竹难书,尤其最后几章,经常会漏掉“不”字,“我不知道”变成了“我知道”,意思完全相反了呀!我真的买了正版吗?有机会希望可以读一下其他版本的。
《西方绘画大师经典佳作——莫奈(高清细节版)》
非常标准的一本画集,图多字少,有的作品还标注一下创作背景,或者再加一句解析,有的干脆就只有名字和作画时间。但不妨碍大师的画好看,而且没一副都附有各处的高清细节图,清晰到不用放大就能看清笔触的程度,应该算是专业性比较强吧。不过我只是个外行,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除了欣赏美,就是存了好多壁纸。
《裸者》
凑单的时候意外淘到老古董了,1988年出版,定价三块九毛五,有ISBN码没条形码,拿到手里真是扑面而来的年代感。
作为小说,写得富有技巧性,不过读起来倒是一般。首先是封面封底的那句话,跟正文不能说毫不相关,只能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翻开内页的内容说明,读遍全文我也没发现有“海滨裸体浴场”什么事儿;看着耸人听闻,实际哗众取宠。
故事——或者说案件——发生的时间点是文革最后一年,起初确实描写了环境的扭曲和对人的异化,到了中段却几乎看不出文革背景了,尾巴则干脆变成了千禧年前后常见的反腐刑侦剧,结尾自然也是大团圆,“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说是推理小说吧,没有推理过程,很多线索更是到了把人铐了审问的时候才丢出来,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查到的;说是悬疑小说吧,就像前段说的,越看越提不起兴致,这胃口吊了等于没吊;说是社会小说吧,写着写着就偏了,前十章跟后十章简直不像一本书,力度当然也天差地别……虽然不至于像缝合怪,但确实有点想要的太多却一个也没做好的感觉。
#读书笔记
還有一個令人震撼的發現。你想看看怎樣的小孩長大之後真的很可能變得一團糟嗎?試著找個既霸凌別人又被霸凌的小孩,他們在學校威嚇弱者,回到家又被其他更強的人威嚇。在這三種之中(霸凌者、被霸凌者、霸凌者加上被霸凌者),第三種最有可能已經具有精神問題、課業表現與情緒適應不佳。他們比純粹的霸凌者更可能使用武器並造成嚴重傷害。長大成人之後,憂鬱、焦慮與自殺的風險也較高。
> 他们让一个男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一个女人进行身体攻击,目击者有男有女,当这个女人大喊“我不认识你”时,65%的旁观者会向前试着阻止攻击,可是,当她大喊的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嫁给你”时,只有19%的人会介入。
可怕,这是 1976 年的研究,希望现在的情况有所改变,而且我以为“清官难断家务事”是中国人的捣糨糊话,没想到外国也有这种概念,“家庭隐私法则,这会让人们不乐意插手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比如丈夫和妻子,或者父母和他们的孩子。”
数据 source:
Bystander response to an assault: When a man attacks a woman.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77-10327-001
五星级厨余
9/8/2024
昨儿看本书,作者是一个叫Anna Lee的台湾姑娘,在好莱坞做food stylist,同时也做私厨。她说有次一个朋友推荐她去做一家的小型party,到了发现是偶像JJ Abrams的家,她激动坏了连话都不会说了。做好了上菜的时候女主人拉她介绍给客人,请她介绍一下菜。她紧张之下什么都讲不出来,基本上讲出来的就是:这是一盘土豆,这是pizza,这是一只烤鸡这样的。 出来后她立刻给推荐人发消息说啊啊啊啊啊你居然不事先告诉我!这是我偶像啊啊啊啊啊。推荐人笑,说,我特地给你一个惊喜啊。然后又笑,说你果然年轻,客人里面的Spielberg啊,George Lucas你都没认出来呀。她就更加抓狂了,啊啊啊啊啊我对着Lucas和Spielberg介绍这是一只鸡这是一盘土豆啊啊啊啊啊。 笑得我。
Food Stylist做什么呢,做书/杂志的平面摄影,或者电视剧电影里的场景。她举例,比如说有一个场景是阿珍和阿本在一个cafe见面,两人谈话讲翻了,阿珍掀桌走人。那她首先就要搞清楚这个是个什么样的店,大概serve什么样的食物,是什么时段(早午晚餐),多少食客,旁边的食客大概什么类型(决定需要什么食物大概多少),阿珍和阿本会不会先吃再掀桌(决定食物是否需要真的能吃而不是上镜好看),导演预算掀多少次桌,等等等等。
有一部叫Mr Church的电影,主角Eddie Murphy在里面是一个厨子。电影里所有出现的菜都是Anna做的。而且为了还原70年代的家常菜谱,她看完剧本就直奔旧书铺去扫荡所有70年代的菜谱书。她坚持就算是只拍来看的菜也尽量做得好吃,比如戏里一场需要一锅汤,她从早上开始花了四小时熬出一锅好汤。熬好了拿去给道具组老板试,老板一口下去说太好喝了!于是两人一碗又一碗的喝到午饭都不要吃。女主拍戏喝这锅汤,一口气拍了六个小时。拍完了端着碗来问,还有吗?再来一碗。这是她平生得意的一件事,所以还附上了菜谱。
有时候也有需要救驾的时候。有次导演临时跟她说要加一场戏,需要一个苹果派。她快马加鞭的烤了一个苹果派送去拍摄现场,导演呆了,说,我需要的是一个苹果派的生胚。她一听首先五雷轰顶,然后迅速反应过来,飞奔回餐车从垃圾桶里翻出扔掉的派皮边角,揉一揉擀出一张面皮,盖到烤好的派上面假装那是个生的。我一看到这里就扼腕叹息,大好一个派,就不能吃了!
这其实也是她的一个遗憾,太多食物就这样浪费了。所以她在书结尾提到想要利用这些片场的“五星级厨余”,拿来做公益厨房。希望她这个理想可以实现。
Dear America
看完Other rivers之后心里实在太难受,别的书都没法看下去。在书店看到这本,不知怎么就听下去了,虽然依然是一本让人难过的书。
作者Jose Anotinio Vargas是因为在Washington post的报道拿过普里兹奖的记者。他12岁从菲律宾来美国跟合法移民的外公外婆重聚,在硅谷中心长大。一直到16岁去申请驾照,他才知道自己的绿卡是假的,而他根本是拿了假身份被当时以为是“一个叔叔”的蛇头偷渡过来的。家里人不懂,错过了十六岁之前走收养入籍的窗口。因为没有身份,他连sat都不敢去考,不能申请financial aids,大学都不敢申请。他在学校特别杰出,所以从学区校监到校长老师和同学父母都在帮他想办法,终于找到个资助人,申请了一个不看sat分数的学校读新闻。他一定非常努力非常能干,不然不会在学校里就被washington post招去。但他运气也不好,Dream Act通过的时候他刚刚31岁,过了30岁的cut off age,所以连个合法驾照都没有。
没有合法身份给他生活和心理上带来这么大的压力,但他对造成这个境况长辈们没有埋怨,对周围一直帮助他的白人朋友长辈们充满感恩。甚至,他高中时出柜,祖父因为是天主教骂他要他滚,他背了书包就去找一个网上认得的成年人。他说,人家或许会说这个中年人took advantage of me,但其实我不觉得,他只是需要companion,但他帮助了我。 我读到这里,只觉得心里特别苍凉。
他说自己人生出柜两次,一次是高中出柜同性恋,一次是31岁主动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长篇报道向全世界公开自己非移的身份。公开非移身份等于他再也无法做记者,但他做了activist,为undocumented immigrants发声。他因此居无定所,也曾经因此在德州边境被关押,幸而有诸多朋友四处奔走才能脱身。
他在讲自己的经历的时候,一声声的追问,Dear America,你们一直在说我们illegal immigrant需要earn our status,那你看看我们做出的所有努力,还需要多少才够? Dear America,你们问为什么我不跟其他人一样get in the line拿到合法身份,但你们知道96年以后的政策越来越紧,there is no line for me any more吗?.Dear America,你们说非移耗费了大量资源,但你们知道非移交了多少税而根本享受不到任何福利吗?
他在书里提供了很多facts,事实上,他自己就有一个网站专门提供关于移民政策的fact checks。好多我根本不知道。从他的角度看出来,即使他自己在美国长大,可算跻身于“成功人士”,但他永远没有安全感,永远觉得自己is not enough。同样,因为他自己感受到的切肤之痛,他的不少观点对我来说也算过于radical。比如他抨击法律对移民遣返条件越来越严苛,说原本是谋杀等大罪才遣返,现在就算偷东西也可以遣返。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那…也可以不偷不抢啊! 比如他说边境只身偷渡过来的小孩子也要遣返,你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吗。我心想,经历了危险的旅程过来就有机会留下来,不是变相鼓励更多父母把孩子送入这种险境吗?
他说这本书是about homelessness,不是没有地方住,而是心里缺乏的归属感。他12岁离开母亲,自此26年再也没能见过。他12岁开始努力融入美国社会,长大了才发现这里根本没有他的位置。世界之大,何处是家,他能去哪里呢?
《给孩子读诗》
从名字到风格,很明显应该属于亲子图书,但是没办法,顺手翻了一下内页,就被狠狠拿捏了。
200页的体量,内容其实不是很多,每个跨页只有一首诗,外加一幅图。插图不一定就十分符合,但意境或内容有关联,大多是我喜欢的风格,让人爱不释手。
所选的诗作囊括古今中外,甚至还有圣经,可能是面向孩子的,基本都是美好的主题,看得人实体暖暖的。最后还留了几页空白让自己写诗,老实说这么一本看下来还真有那么点冲动想也来凑个热闹,可惜我是个文盲,写不出象牙。不过总有一天,我会在上面填上些什么吧。
玩过 咩咩启示录 Cult of the lamb 🌕🌕🌕🌑🌑
Cult of the Lamb 最高难度 15.7hr 游戏内时间70day(如果不是最高难度可能时长还会少1/3)
美术风格和音乐赛高,题材如果再开发一些的话可能会有更有趣的玩法(但实际邪教的玩法只是不同的buff和快乐度)。
玩法上缝了饥荒+以撒+尖塔+动物森友会,但是无论是经营还是战斗都没有出彩的地方。游戏的节奏非常怪异好像在强制打散你的体验,战斗的时时间也会流逝,随从会饿肚子或者生病(没有人会主动做饭或者在生病的时候主动休息),如果这个时候继续战斗的话就有随从死亡的风险,但是不继续的话打了一半的进程就相当于白费。
经营玩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堆随从数量并且维持基地可运转(因为最终boss强制要求20个随从,一些拉长游戏时间的手段),经营和战斗的体感是割裂的,能解锁有助于战斗的科技非常少前期就能全部解锁,经营得再好也不能转化成推进主线的战力,同时经营伴随着大量的重复操作和不可跳过的演出。
战斗的体验没有深度且重复,塔罗牌存在大量凑数牌,唯一有用的基本都是数值(血量、攻击力、移动速度)。战斗的元素之间没有任何互动,武器、诅咒、塔罗牌和遗物之间基本无法形成任何有趣的combo。路线的选择也没有什么策略性,只是在你需要的资源之间做抉择。
基本没有可重复游玩的价值,但是美术、演出和音乐做得太好了
《银河铁道之夜》
算是补足童年系列?好吧,实际是《银河铁道之夜》几乎快要成为同人圈的命题作文了,看过太多cp同人,所以对原作产生了兴趣。单说这一篇的话,其对生命的思考远远超出了童话的高度,如果小孩子读了,一定会在长大后的某一天发出恍然的叹息。
至于其他篇章,能感觉到其中潜藏着与我熟知的童话(其印象多来源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迥异的风格,一开始我以为是日欧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导致的,但看到书后译者介绍的宫泽贤治生平才发现,这是独属于宫泽贤治的特点,难怪会获得那样高的评价。
另外,通过译后记简略了解宫泽贤治的人生后,我对他的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是不知道能不能找到靠谱的版本。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还是要说一句,非网文还是实体书看着舒服。能顺利看完这本书还是拜其内容并不沉重信息量也不十分密集所赐,而且写得浅显易懂,贴近现实,很容易就能跟自己经历或道听途说过的事件联系起来,不然我可能真的没办法在手机屏上看完全本。
虽然评论中有很多人跟着自我剖析或者表示“我悟了”,但个人感觉需要心理干预的人单凭这本书是没办法实现自我治愈的,而能够自我治愈的人又不一定非这本书不可。就像简介中所说,它更实际的作用是普及心理学知识,作为心理学的趣味入门倒是十分不错的选择。
《王维诗全集》
真就只有诗啊,除了标题和诗文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
并不推荐这一本,至少不推荐在番茄的这版电子版,理由不是上述所说,而是过于草台班子,光是前四首就有三首出错。是三首,不是三处!而且还不只是错字,当我看到《渭城曲》全诗是“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的时候,感觉整个小脑都萎缩了。
如一切恋情一样,导师与学生关系的进程很难顺利,并常有一个痛苦的结局……导师常常会剥削、压榨、嫉妒、文过饰非、强行控制;而学生则常有:提出贪婪的要求、依恋型仰慕、自我否定型感激及骄横型忘恩负义。至于谁有此类行为,为谁而为,则常常搞不清楚。关系结束后,双方常会怀有一些最强烈的感情:仰慕和藐视,欣赏和怨恨,悲伤、愤怒、痛苦及宽慰——正如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结束后一样。
#读书笔记
《罪与罚》
要说读完这部著作后最直观最浅显的感受,毫无疑问是“唏嘘”二字,再多就是我能力之外的了,我甚至不能对主人公做出评价——我哪有那高高在上的资格呢?
种种原因之下,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并非一气呵成,而是跨越两个月之久,在这期间还看了些通俗小说、网文、鸡汤文学等,但只有在读《罪与罚》时有种涤荡的感觉,这大约就是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吧。
另外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本书是我近几年来看过的最具悬疑感的作品——我是指包括影视小说各个载体在内的所有。
《所有的河流都在流淌》
虽然早知道书腰和封底上的推荐语不可信,但多少还是会留下一些先入为主的期待。而当我忘记这些颂扬,单把它作为网文来读,才算是释怀了些。当然,它并不具备多数网文的一个鲜明特质——爽感。读这本书大概花了我5个月的时间,虽然其中有一部分不可抗力的原因,然而大多数时候我确实是在强迫自己一点一点生啃进去的。
我很佩服主角晚年还能捡起爱好,但不妨碍这是一部漫长的恐怖小说。要知道,丈夫的各种臭毛病她都欣然接受,并不认为是错的,无论怎样被无视甚至羞辱,主角都忘不了自己“太爱他了”,很难不怀疑她在自我洗脑,并且效果卓绝。无可否认,黛丽是个好女人——我是说普世意义上的“好女人”,或者直白点,男权社会下的“好女人”——这也正是其恐怖之处。女主的一生我在老钟已经看得太多,为什么还要看澳大利亚换汤不换药的舶来品?
如果要简单明了地概括一下读书感受的话,那大概只有“腌入味了”——原谅我只能想到如此贫瘠的语言,文盲确实不该在网上冲太多浪。
再多的我也不说了,反正不是些好话。总之我个人是不会推荐这本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