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罗生门 🌕🌕🌗🌑🌑
期待很高但是很失望,平平无奇,在影院很难不睡着。整场大家看完后都很confused。
Kurosawa has terrible opinions towards women
读书笔记
冰球也成为致命危险的运动项目。1997 年 4 月 22 日早晨8 点 40 分,俄罗斯冰球联合会主席瓦列金·斯奇在莫斯科州德米特罗夫斯基区伊万采沃村附近自家别墅 200 米处被杀。当时同他一起在车里的夫人身受重伤被送往医院,医生说她没有生命危险。
尽管这位体育官员身居要职(他被认为是俄罗斯体育界仅次于部长和奥委会主席的第三号人物),但调查时远没有动用最高层侦查机构,破案工作没有交给侦探总局,而是交给了莫斯科州检察院的一个处,该处受州副检察长尤里·巴拉班的领导。配合行动的也不是警察总局,而是州警察。国家主要执法机关明显不愿为调查结果负责的态度很容易理解:实际上所有与体育有关的大案都没被侦破过,从奥塔利·克万特利什维里被杀到鲍利斯·费道罗夫的谋杀未遂案都是如此。
#读书笔记
备课的间隙跑到阳台看书,高中对屈原的印象只有《离骚》好难背…
《九诗心》这本书回归屈原本身,让我重新认识他。《离骚》经过作者黄晓丹的解释,瑰丽的画面感扑面而来。
环形时间,线性时间。神话时代,历史时代,人的时代,对时间的梳理发现了很多现代思想的蛛丝马迹。对比现在又有复古和新融合之感。
高中课本对屈原的解说好像没有怎么展开他作为巫的一面。所以那时不能理解为什么他的诗歌中那么多花草和自然的比喻。这本书提到他的职业,哦,原来如此,这些都是草药啊!
新认识的屈原,不再是那个被光环笼罩的大诗人,而且和你我一样,看着自然之景会神游的平凡人。
非常喜欢她的文字气质,深入浅出,言之有物!作者上一本《诗人十四个》也好看!
#读书笔记
(估计这是我建立的第三个读书tag了…)
《声音史》
看名字盲买的,以为是人文社科类,结果是小说。
有主角,但其实属于群像,大致讲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导致的村庄消亡。
文笔很好,好到终于让我理解了“枪吻玫瑰,白骨生花”的咯噔之处,以前只觉得是某种风格而已。全文充斥着中年国男式的矫情,男权叙事时常令人不适。我能坚持看完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突出的优点,仅仅是我有强迫症罢了。
《拥抱阴影》这本书是去年很想读但迟迟没有找到时间来读的书。年初进行了一次与自我阴影面拥抱的尝试,再读这本书流畅了很多。迅速串联起过去零散的想法。
作者用天平来比喻一个人的光明和阴影面,日常大众更希望表现出光明而非阴影,逐渐地有意无意压抑自己的阴影面。而光明一面越强大,阴影面也越强大,由此才能维持平衡。而阴影面不会无端消失,向外界投射自己的阴影面成为一种“发泄”方式。因此外在世界充满戾气。且向外在世界投射阴影面,就可以逃避,不需要进行自我阴影面的内化。
接着,作者还提到阴影面包含优秀品质,英雄情结是其中之一。借由阴影面向外界投射优秀品质,进而投射出一个人的神性,将人送上神坛。这个部分作者继续延伸在恋爱/浪漫关系中。人们渴望在恋爱关系中找到阴影面的黄金,又难以接受这个黄金变为一地石头。激情之爱,浪漫之爱似乎找到一种理解方式。一个未完成阴影面内化的人,在恋爱关系中有意无意将自己所求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如何内化阴影面,首先是承认它。越是压抑阴影面,越能够感受到来自黑暗的巨大能量和创造力。承认阴影面还有助于我们坦然接纳自己光明的一面。作者提到我们可以拥抱阴影而不是拥有阴影。以人类身体的容器,无法拥有阴影,否则又是一条妄想成为神的路径。
《启蒙:思想运动如何改变世界》
是一部关于思想启蒙的历史书,较为公平中立地记叙了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欧美启蒙运动的发展过程及现实影响。
虽然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了脉络,但因为时间跨度过大,有时候看起来依然像是大纲,想要进一步了解细节需要另行搜寻。个人感觉还挺有用的,至少让我的兴趣有了落点。
《中国妖怪大全》
除了看似高大上的封面和各种头衔,整本书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股草台班子的气息。当做打发时间的地摊书,倒是没那么不……好吧还是有点觉得浪费时间,也就是在番茄免费看而不是真的买了实体版才觉得没那么亏。
《人类酷刑简史》
强迫症发作,决定弃坑。
就我看完的部分,除了内容碎了点没什么缺点,也不到影响阅读的程度。然而我实在无法理解,明明实体版都能光明正大出版(虽然不清楚是不是进行过删改),怎么登陆番茄app变成电子版后还要大刀阔斧的删改呢?从段评来看,有的地方甚至到了风马牛不相及的程度。看得实在痛苦,不如不看,有机会买本纸质版的来看吧。
《爱伦·坡小说精选》
不得不承认,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被侦探助手的互动吸引,人生就这么定型了,不嗑不是人!
咳,说回正经的,爱伦坡对恐怖气氛的营造诡谲又写实,放现在来看也不过时。但不推荐这一版本,各篇翻译不是同一人,风格不太统一是其一,其二是有些翻译看出来很想接地气,但只能在个别名词上下功夫,比如王府、寺庙、万岁爷等,然而又没办法消抹掉全篇的异域风情,读起来就很难受。
《毛泽东诗词唱和》
怎么说呢,除了审美疲劳,最大的感受居然是对郭沫若彻底祛魅。说“祛魅”其实也不太合适,因为我对郭沫若也没什么滤镜,而且向来认为文品不能代表人品,但……郭沫若的,嗯……谄媚——姑且这么说——程度确实超出了我的想象……
《喵星人抢不到》
即使是为了凑单,也让我觉得自己是脑袋进了水。
如果只是猫咪写真倒也还好,然而比人类傲慢的咯噔文字以及明显为了配合咯噔的摆拍更可怕的,是文字里毫不掩饰的男性视角下的偏见和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