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原来《红楼梦》除了叫红楼梦、石头记之外,还有一个书名叫 风月宝鉴。
读书笔记
在读 The Hundred Years' War on Palestine 🌕🌕🌕🌗🌑
读了大概1/3,对早期zionism得逞的原因和殖民帝国们一手造成的今日悲剧有了更多了解。作者的行文不算好读,视角比较偏精英阶层。
#叫魂 #长毛象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霍勒斯的书影音游
《文学翻译论》
作为同人女,偶尔会翻译点外文粮自娱自乐,不知不觉就较真起来,于是入了这本书。然后就被干货噎到了,倒不是艰涩难读,只是专业性太强,不太适合小甜饼小黄文。不过书还是不错的,即使不是奔着翻译相关去的,看了也不亏。
If you can’t decide, the answer is no.
#TheAlmanackofNavalRavikant
#读书笔记
前阵子有这个想法,结果无意在书里听到了。
《标点符号用法手册》
搞同人的时候总是因为标点卡壳,实在是件很挫败的事。连该用什么标点都搞不清楚,我竟文盲至此?!遂买下此书。
讲得简洁易懂,又很清楚全面,看了获益匪浅。哪怕没办法全部记住,也可以在用的时候查阅相关章节,是十分好用的工具书。
《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行》
自从《科幻世界》杂志式微,我就很少看科幻小说了,会看这本也不是奔着科幻去的,而是被名字吸引。事实证明,这本小说集也确实极尽浪漫。
要说最让人舒适的优点,毫无疑问是无论探讨的主题为何,每本小说的主角都是女性。当然,我之前也看过不少女性做主角的科幻类文艺作品,但大多数女主不过是作为一个看点甚至噱头的存在,至少在所表达的思考中并非必须。诚然,在这本书中除了探讨女性自我、处境的那几篇,其他的主题并不会因主角性别而会有所不同——就像很多所谓“立足人类”的大思考一样。那么,既然男女都无所谓,主角为什么不能是女性呢?
女作者写女角色天经地义。
还是那句话,我们需要更多女性作者以女性角色的女性视角写的女性小说。
《方晓晓》
要不是明晃晃标着“番茄原创”,我都要以为是番茄去哪里买的实体书版权。也没有看不起网文的意思,但像这样手不释卷、津津有味一口气读完的情况实属少见,基本只有在嗑cp上头大嚼同人的时候才会出现,而且基本都是些中短篇。这本书虽然文笔算不上上乘,却犀利,内容主题也不新颖,然而胜在节奏舒适,细节到位,伏笔自然,呼应入扣,跟大众认识中或者说刻板印象下的网文就像两个世界,至少跟番茄这个网站格格不入,即使放在出版界,这也能算是一本十分优秀的犯罪小说、社会小说。
题外话一句,当今文娱界,点名内娱,再营销“大女主复仇爽剧”的时候,麻烦按这个标准来。
前两天在想,朝九晚五的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一大部分的“意义”所在。然后今天读到了骆以军的这么一段。
#读书笔记
#故事便利店
昆德拉说过,二十世纪的小说家和二十世纪的我们,其实已经失去了十七世纪塞万提斯写的《堂吉诃德》里那样的一个旷野,人可以自由自在在旷野上任意冒险,可以遇到各种奇遇,可以遇到各种鬼怪。像《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在旷野上冒险,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故事和传奇,火焰山、牛魔王、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各种奇幻的故事。 昆德拉说,十七世纪的塞万提斯在这个旷野上拥有的关于说故事最幸福、最美好的时光已经结東了。 二十世纪之后的小说家,不论你写的人物是谁,最后主人公一定是卡夫卡笔下《城堡》这部小说里的土地测量员K。因为你必然会被困在现代性的机构里,城市的地平线已经被切断了,被什么东西切断?被这些高楼大厦切断了。这些高楼大厦是个隐喻,可能就是所谓的医院、电视台大楼、大学教学楼、科技部,以及各种政府部门,如警察局总部、银行大楼。这些大楼各自掌握着自己的专业话语,它让我们没有办法再回到古典的说故事时,人可以像原始人、像古典人那样自由地没有边界地说故事。我们必然会被这些现代性的框格给框定住。
《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
首先感叹一句,作者阅读量是真的大。单是正文后汇总提到日文书籍的“书名索引”就有12页,更别提其中有中译版的仅是寥寥。全书四百多页,四十多万字,实在令人佩服。
注意到这本书的契机其实很简单:我一般只看日本动漫、影视剧和轻小说,对日本文学却不甚了解,在手上仅有的几本日文文学中,介绍作者时又都提到他们的“汉学”渊源,逛书店的时候又正好看到这个书名,就买了下来。
内容是否属实,我个文盲是没办法判断的,不过本书的覆盖面很广,纵向从古到今,横向各种题材和文体都有,行文也很流畅,通俗易懂毫不生涩,也不显卖弄,让人很能读得下去。
另外说一句,田中芳树居然占了不少篇幅(十页以上),作者真是什么都看啊。想当初《创龙传》完结我好长时间都没能回过神,还以为蹲不到结束了呢。
What people such as Altman and Andreessen envision is the logical end point of technology itself—a push to eliminate cognitive resistance and bridge the gap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reality. But to borrow Manidis’s framework, the drive to create such a tool conflates useless toil with meaningful labor. They wrongly believe that the world turns on ideas only and devalue the work that goes into their execution.
The people selling these tools are doing so with a powerful narrative: Generative AI supposedly supercharges all that it touches, democratizing creativity, eliminating friction,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and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what is possible. Its disruption of the online economy, the boosters argue, is a reason for great optimism. But at the moment, so many of these benefits are theoretical. Generative AI is disruptive, is transformative, and is reducing friction, but the economic incentives for using it are geared far less toward supercharging human potential and much more toward producing abundant slop.
Sticky
2024/07/06
这本书我就在图书馆随手拿的,没想到这么好看。在我心里可抵Stuff matters了。之前已经因为这本书一脚滑出去写了一篇八卦,现在回来讲讲这本书。这本书是讲surface science,我查了一下,居然还是个专门学科,不能完全算material science,有物理化学和工程的部分,还有仿生学,很有意思的一个科目。开篇即是一张网路流传的工程师搞笑图。
然后书里每一章讲一个主题,比如有一章讲To stick or not to stick。首先提到的是油漆。在她讲起油漆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这个东西是怎么work的。它需要能够让亲水的color pigments在溶液里均匀的分布,又能有黏性的一头可以让pigments在水分蒸发后,均匀的粘在需要刷漆的表面上,所以好的油漆,关键的部分就在于这个粘的部分的调配。讲完了粘的重要性,这章又开始讲不沾的Teflon:如何发明的(不是nasa的太空探索,而是在曼哈顿项目里做防腐蚀容表面处理的),以及另一个我从来没想过的问题:Teflon什么都不沾,那我们是怎么让Teflon粘在锅的表面的呢?
有一章专讲壁虎是如何在各种表面行走的。我很喜欢的一个科普博主Veritasium出过一期节目讲这个,强烈推荐: https://m.youtube.com/watch?v=vS0TuIPoeBs
书里讲得更深一点,更有趣的是作者又问了个问题:把壁虎放在Teflon上,它能走吗?然后居然还有科学家真的做了这个实验!啊科学家们怎么可以这么无聊啊哈哈哈。
书里关于游泳衣的一段也很有意思。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从某届奥运会开始一度大热的鲨鱼皮泳衣,号称可以大幅度提高游泳运动员的成绩。科学家们做了各种实验后,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其实泳衣材质在减少阻力上的作用非常小,影响大的其实来自于泳衣足够紧,修饰了人体不符合流线形的轮廓。后来的竞技泳衣甚至到了可以帮助运动员调整姿势,甚至提高浮力的地步。2010年泳联终于因为泳衣这些走火入魔的势头,彻底禁了特殊材质的泳衣,大家,还是靠真本事游吧。
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型的船底涂料。船底涂料一直是船业界非常烦恼的一件事,不光有锈蚀的问题,更麻烦的是寄生藻类和贝壳类带来的重量和阻力的问题。这里科学家们研究的一种材料长得像一个个纳米级别的小打蛋器,它的长处是一头及其疏水,以至于可以trap一层空气泡泡。另一头,则极为亲水,把水分子紧紧的拉住在表面,变成了一个把气泡包围起来的盖子,提高浮力,减小阻力。听起来,除了贵没毛病。
讲飞行/空气动力学的一章我掉了一个巨大的兔子洞,跟着下一章讲了f1赛车。原来轮胎和刹车也有这么讲究啊!f1赛车的轮胎原来需要维持在一个特定的温度才能保持它抓地的能力。所以f1赛车的备用胎都是用一块80摄氏度的保温毯盖着的。上路之后温度只会因为摩擦变高,更加柔软抓地能力更强。如果有事故,所有的车都要慢下来的时候,轮胎会降温。这时就会看到赛车手们扭来扭去开s形,就是为了给轮胎保温,期望在比赛重新开始的时候,轮胎的performance还能如常。有意思的是刹车片的发明。这个就必须讲到Benz了。最早的production automobile是Carl Benz在他太太的财力支持下做出来的。Carl是个很好的工程师,但不会marketing,车卖不出去。于是有天他太太 Bertha就瞒着他,带着两个儿子一口气一百多公里,开着车回娘家去了,做了一次绝好的marketing。去的路上她觉得木头块的刹车不好使,Bertha就在回程之前,去皮匠铺子请人给刹车块上钉了块牛皮。于是,刹车片就诞生啦。
作者是一个爱尔兰女孩子,有声书自己读的,有非常可爱的口音。以至于我再去翻书的时候脑子里也随时会出现她有跳跃感的发音。她采访的很多科学家也是女性,虽然她没说,但我感觉她是有意多找领域里的女性科学家采访的。我很喜欢她这点用心。这本书很有趣,我写出来的不过其中一二,强烈推荐大家也去读读。
《企鹅课》
很显然,我会买下这本书是因为名字太可爱了。虽然企鹅的内容比我预想中的少很多,但真的很可爱。我也没想到在读最后一章的时候自己的双眼会一直湿润得不可思议。
真的没人以此为底拍摄一部电影吗?
读到一段关于用好奇心作为奖励去训练自主体玩游戏的观察。突然就闪现到姜峯楠的科幻小说里了。
#读书笔记
#人机对齐
在《超级马里奥》的第一关有一条沟,自主体几乎不可能知道如何跨越,因为这要求自主体连续15帧按住跳按钮。长序列的精准动作比短动作难学得多。因此,自主体到达悬崖边上只会往回走。
“所以他没法过去”,帕塔克说,“就像死胡同,世界的尽头。”但是游戏的设计是不能往回走。自主体进退两难,学会了什么也不做。
帕塔克观察到,还有一种更普遍的厌倦。在他的自主体玩《超级马里奥》很多回后,“它干脆直接停留在起点……因为任何地方都没有收益——游戏里的一切都不再让它好奇——所以它学会了哪里都不去”。自主体只在游戏起点处闲逛,没有动力做任何事情。
这甚至有点让人伤感。人类厌倦了会停止游戏,而且通常可以停止。我们可以换新游戏,或者干脆关掉显示器,去玩其他的。而自主体则被残忍地困在一个它不再有任何动力去玩的游戏里。
《中国妇女与抗日战争》
搜了一下三位作者,果不其然全是女性。
阅读过程可谓五味杂陈,最惊诧莫过于那时候宣传的思想与口号远比当代某些网友先进开放许多;最无奈莫过于即使是这样一本书,依然在介绍某几位女志士时用了“××的夫人”这样的字样;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顺着参考文献收了一长串的书单。
贴标签的 pros and cons:
pro:理解自己,知道自己并非独自一人
con:可能会限制自己感受,看不见完整的自己,把自己看作标签。自己的一部分身份认同并不是自我的全部。
> 就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種本質化的作法,也就是人們會將自己某一部分的身分認同或經驗,視為自我定義的全部。我認為這也彰顯了貼標籤的悖論。為自己貼標籤,甚至接受自己的診斷,有時可能很有幫助,因為它讓我們可以用更重要、清晰的框架,來定義我們的持續困擾,無論是人格類型、醫療狀態、精神病理診斷,還是星座命盤,發現自己屬於某個類型確實可能讓人感到耳目一新。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的經驗不再令人困惑,也可能發現原來不是只有自己如此,進而感覺到過往的經驗得到理解和說明,而且還能向他人分享。對於某些人來說,閱讀到特定依附類型,就像是重新把自己的整個人生跟感情歷史放回脈絡之中,足以將他們從自認有殘缺、無可救藥、永遠不可能擁有成功關係的念頭中解放出來。他們現在可以將自己視為一個理智採取特定依附策略的人,他們因此能夠得到自主感,相信自己未來有能力改變策略,並選擇一條更安全的道路前進。
> 不過,貼標籤或接受診斷,也可能讓我們被這個僵化的類型侷限,進而限制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或讓我們看不見完整的自己。貼標籤很容易讓我們陷入這種心態:我就是如此,而且我未來也會繼續如此。我們不再把自己視為是要和焦慮對抗的人,而是將自己視為焦慮本身;我們也不再把自己視為是要和憂鬱對抗的人,而是將自己視為憂鬱本身。因此,在閱讀依附類型的資訊時,請務必仔細辨認哪些東西有幫助,而且請勿僵化地看待自己或他人。我們的存在意義,絕對遠大於我們所面對的困擾。
对梵高来说,想画的东西太多(项目管理)是否造成困扰?正想着这件事,就读到了答案:
「你知道我在工作上是多么善变,所以对果园的热情也不会一直持续。画完这个题材,我可能会画斗牛场。之后我还有数不清的画要画,还要画像日本浮世绘风格的素描。趁热打铁是唯一的方法。」
好吧,趁热打铁可能确实是唯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