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1号著落点的全景图
你最近看过来自另一个天体的全景影像吗?
这幅组合自原始影片定格的高解析扫描影像,呈现了阿波罗11号在静海登月点周围的壮阔荒凉景观。
这些影像是由阿姆斯壮在1969年7月20日登月后不久,透过老鹰号登月舱的视窗所拍摄的,尤其是最左端的那格(AS11-37-5449),是人类拍摄的第一张地外世界照片。
在这幅南眺的影像中,左侧前景有推进器的喷嘴,而影像的最右端,可见到老鹰号西斜的影子。
可作为影像尺标的右方浅撞击坑,其直径大约是12公尺。
影像取得的时间点约在降落的一个半小时后,但在进行 月表漫步之前,拍照的目的在于取得降落点之景观,以防必须提前撤离。
每日一图
行星状星云 Jones-Emberson 1
位在目光锐利的天猫座方向约1,600光年远处的行星状星云琼斯-艾伯森1,是一颗垂死的类太阳恒星的死亡尸衣。
这团宽约4光年的垂死恒星扩张残骸,是恒星存活数十亿年后,耗尽核心的氢及氦燃料时,抛掷到星际空间的恒星大气。
而在这团行星状星云的中心附近,可见到孑遗的恒星核所形成的泛蓝炽热白矮星。
这团亦名为PK 164 +31.1的星云极为昏暗,很难直接透过望远镜的目镜观赏。
不过这幅结合超过12小时长曝光数据的深空影像,极为清晰的呈现了它的细微结构。
此外,在这片清晰的视野里,还可见到散布在各处的银河系恒星及宇宙深处的背景星系。
这座宇宙舞台上的琼斯-艾伯森1演出的时间很短,在接下来的数千年内即将消散匿迹。
不过,它中心的炽热白矮星,则要历时数十亿年才会冷却。(Jones-Emberson 1 琼斯-艾伯森1)
太阳系的家族照
1990年,航行者1号太空船航行到离太阳64亿公里的地方,然后转头拍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幅太阳系家族照。
当时航行者1号太空船,从黄道面上方32度之处俯视拍下60张照片,从而拼接成这张家族照。
航行者号的广角相机由左到右扫过太阳系内围,直到当时是太阳系最外围行星的海王星方止。
照片中,太阳是环形区域中心的亮点,而金星,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以及海王星,分别以英文字母V、E、J、S、U、N加以标示。
每颗行星的小嵌图,则是由航行者号的窄视野相机所拍摄。
家族中最内围的水星,因为太靠近太阳而无法分辨,而火星则很遗憾的淹没在相机光学系统散射的阳光里。
此外,小而黯淡、当时的位置比海王星近太阳的冥王星,并不在拍照的范围内。
2024年,作为美国航太总署最长寿、最遥远太空船的航行者1号太空船,在240亿公里远处的星际空间里曳航。
差点撞上星系的流星
其实,这个星系从头到尾都没危险。
首先,影像里的三角大星系(M33),个头远大于位在流星痕前端的石质微粒。
此外,这个星系的距离足足有3百万光年远,相较之下,这颗流星近在0.0003光秒之处。
不过在视觉上,流星的路径是紧贴著这个星系的下方掠过。
而且地球大气的高层风,在视角投影上,看似把流星明亮的汽化分子流往远离星系的方向吹送。
虽然一切纯属巧合,但这位天文摄影者还真是挺幸运的,才能用单曝光照片同时捕捉到流星和星系;不过在后制处理时,还是得额外再叠合了另行拍摄的2张M33照片,以带出这个螺旋星系的色泽。
最后,这颗流星发光的时间只有短短1秒,而这个星系至少能留存数十亿年。
火星的卫星、撞击坑与火山
如果你能飞越火星,可能会看到什么?
这幅由火星特快车号摄于今年7月、俯视火星上一块特别有趣区域的主题影像,正是此提问的答卷。
影像的右上方,可见到火星最著名的景点奥林帕斯山,它同时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火山。
影像右侧的地平线上,可见另一座火星大火山帕弗尼斯山。
在这颗名副其实的红色行星表面,还可见到几个圆形的撞击坑。
而这张影像拍摄的时间,也抓得非常精准,刚好记录到出现在中左方黝黑、注定灭亡的火卫一。
左下方的表面特征称为欧克斯凹口(Orcus Patera),因其大小及长椭圆形状而著称,同时它也很神秘,因为其形成它的过程至今仍不明。
欧洲航天局的火星特快车号太空船于2003年发射升空,除了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之外,它也为火星曾有大水体提供了支持的证据。
波菲利翁:现知最长的黑洞喷流
黑洞喷流可以伸展多远?
最近的一项发现创了新纪录:一颗活跃在数十亿年前的黑洞,产生了一道2300万光年长的喷流。
这道神奇的喷流,特地以希腊神话中的巨人为名,称为波菲利翁(Porphyrion)。
这道喷流起源于一般而言不会产生长喷流的黑洞,因为这类黑洞,通常忙著吸积内落的气体来产生辐射。
这部主题动画影片,展示环绕这个强大黑洞系统旋转时,可能会见到的景观。
其中,"波菲利翁"为快速流动的高能粒子束,亮区则是这些粒子与周围气体碰撞之处。
这项发现,使用了高能粒子凯克望远镜、梅奥望远镜(DESI)、及大型米波望远镜(GMRT)的数据。
此喷流的存在显示,黑洞不仅会对寄主星系造成影响,其影响也会深入周围的宇宙空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GvwNuKyMc?ref=0
NGC 247及附近的天体
宽约70,000光年的NGC 247,是一个比我们银河系小的螺旋星系。
它的距离只有1千1百万光年远,因此是银河系的近邻。
从我们的视点看出去,几乎是侧向的这个星系,是这幅远眺南天鲸鱼座的望远镜影像里最庞大的天体。
而这个星系盘面上的鲜明缺口,更为它博得针眼星系的雅号。
在这幅清晰的星系影像里,还可看到许多背景星系,包括NGC 247左下方,距离在3亿光年左右,名为柏比奇炼的4个成串星系。
NGC 247和明亮的螺旋星系NGC 253,皆是玉夫座星系群的成员。
M31:仙女大星系
人类肉眼能轻易见到的最远天体是,M31 (仙女大星系),离我们有2百多万光年远。
不过,如果没借助于望远镜,这个跨幅超过200,000 光年的庞大螺旋星系,看起来只是仙女座的一团不起眼的暗淡弥漫云气。
在这幅整合了轨道哈勃及地面昴宿及梅奥望远镜影像数据的精采影像里,仙女大星系明亮的泛黄星系核、蜿蜒黝黑的尘埃带、明亮的宽广泛蓝螺旋臂、与泛红的发射星云皆历历在目。
再过约50亿年,仙女大星系或许会更加容易观测,因为在它与我们银河系合并或穿过银河系之前,它会占满整个夜空。
海王星:带环冰质巨行星
在这幅由韦伯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清晰近红外光影像里,带环冰质巨行星─海王星位于影像的中心附近。
这颗昏暗的天体是离太阳最遥远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为地球的30倍。
而在这幅令人赞叹的韦伯影像里,这颗行星之所以会有黝黑幽灵般的外观,则是因为它大气中的甲烷吸收红外光所致。
此外,在这幅影像里,伸展到海王星高吸收甲烷上方的高层云清楚可辨。
影像中,位在左上方、包裹著氮冰、比海王星要明亮的海王星最大卫星海卫一,周围带著韦伯望远镜特征性的衍射芒。
在这片视野里,包括海卫一在内共可辨认出海王星14颗已知卫星中的7颗。
在这张摄于太空的行星新影像里,海王星暗淡的行星环格外引人注目。
自1989年8月航行者2号太空船造访海王星以来,这是首次再见到了海王星复杂环系的细节。
火卫二:娇小的火星卫星
火星有2颗娇小的卫星,它们分别是以希腊神话人物“恐惧"和"恐慌"为名的火卫一(Phobos)与火卫二(Deimos)。
上面这2个图板,呈现了较小的卫星火卫二的细致表面景观。
这些影像,是由美国航太总署长期监测火星的火星勘测轨道船上的HiRISE相机摄于2009年。
宽约15公里火卫二,是2颗火星卫星中最外侧的那颗,也是太阳系已知的卫星中最小的一个。
这2颗火星卫星,都是由在美国华盛顿海军观测站工作的天文学家霍耳发现于1877年,但它们的存在的假设,则是由发现行星运动定律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10年左右提出的。
开普勒的假设并无科学根据,但他的著作和想法却影响深远,以至于约翰逊‧斯威夫特所写的《格列佛游记》,就曾讨论这2颗火星卫星。
这本小说写于1726年,比这2颗卫星真正的发现要超前150多年。
塔楚拉山脉的夜空
塔楚拉山脉是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天然边界。
塔楚拉山脉则是喀尔巴阡山系中最高耸的山脉,也是天文摄影者的热门造访地点。
在摄于5月的这幅主题影像里,可以看到银河系的中央盘面,以及一些著名的恒星诞生区,例如悬在塔楚拉群峰上空的礁湖星云和欧米茄星云。
恒星育婴室里头满满都是电离化的氢,这种形成地球上大量水体的基本化学成分。
而作为所有已知生命形态基本成分的水,更是宇宙中的关键元素。
在影像前景里,即可见到以白河里泛流的液体存在的水。(Bialka River 白河)
年轻星团NGC 1333
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的这幅壮观的马赛克影像,窥探了年轻星团NGC 1333的核心。
此星云在英仙座方向,座落在一个庞大、正在诞生恒星的分子云之边缘,距离我们只有1,000光年远。
韦伯太空望远镜对该区域进行深入探索,以识别低质量的棕矮星和自由漂浮的行星。这张合成影像的视野横跨近 2 光年,涵盖了整个尘埃密布的星团中活力十足的恒星育婴室。
NGC 1333庇护著年龄不到百万年的稚龄恒星,但是,因受到无所不在的星尘之遮掩,大多数在光学望远镜不得见。此外,NGC 1333所在的这种浑沌的状态,可能和45亿年前我们太阳形成时的环境相似。
朦胧的获月
对北半球的居民来说,9月的满月有获月之称。
在9月17/18日那晚,受到阳光照耀的月球正面滑入地球的影子,刚好切过地球黝黑中心影锥(本影)的边缘,带来了一例月偏食。
于黎明前的两个半小时期间,由固定在三脚架上的相机所拍摄的这一系列照片,就记录了在朦胧清晨天空中,一轮带著食相的获月,从斯洛伐克东部的斯皮什城堡后方西落的景象。
在节庆、故事和歌曲中颇为著名的获月,是最接近秋分的满月之称号。
这个带点传说意味的传统名称,其实十分贴切。
因为,尽管生长季节已近尾声,日照渐少,但农民仍能在满月从黄昏到黎明彻夜普照的月光下收割庄稼。
这轮9月的获月,也是一轮超级月亮,而此名称也渐成为出现在近地点附近的满月之传统名称。
日出天空的暗影
今年9月的秋分,天文学上落在世界时9月22日的12:44,当太阳在地球天空的年度旅程中,往南越过天球赤道的那刻。
秋分则标志了地球北半球的秋天及南半球春天的起点,而在这天,全球各地的白昼与黑夜几乎等长。
如果你是以观赏日出的方式,来庆祝天文学上的季节变化,不妨也找找云隙光。
云隙光是由云朵投射的阴影所勾勒出的光束,尤其在日出(或日落)暮曙光时分的天空中格外醒目。
由于透射效应,相互平行的云朵阴影看似指向日出点,而在秋分这天,此点位于正东的地平线上。
不过,在这张摄于6月初的壮丽日出天空影像里,平行的暗影和云隙光,则看似会聚在偏北的东方地平线日出点上。
在这幅精心构建的日出影像里,东升的太阳,则位于西班牙加泰隆尼亚自治区巴塞罗那省维克镇的教堂钟楼后方。
南极光与国际太空站
这张快照是国际太空站于 8 月 11 日在地球南半球印度洋上空约 430 公里处拍摄的。向南方和东方的地平线看去,影像中红色和绿色的南极光,呈现出壮观的景象。这些极光是由仍然存在于与国际太空站相同轨道高度的极其稀薄的高层大气,其中的氧原子受到激发而发射的。绿色光芒来自于100至250公里高空的氧原子辐射,而氧原子所辐射的红色光芒则可延伸至高达500公里的高空。除了这些南极光的光芒之外,这张从近地轨道拍摄的景色,也从南半球的视角观测星空。猎户座腰带和猎户座星云中的恒星位于中心左侧的地球边缘附近。地球夜间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也就是大犬座的α星,位于南轨道天景右边缘的中心上方。
芝加哥巨石阵:棋盘城市的秋分
在某些面向上,芝加哥市形似一座现代巨石阵。
面向所指的方向是东西向,而时间则是今天。
在地球上的今天和每一个春分与秋分,太阳会沿著正西的方向西沉。
也因此,今天在芝加哥,太阳会沿著所有和赤道对齐的长街和建物落下,形成名为芝加哥巨石阵的景观。
上面主题影像呈现的芝加哥巨石阵,是在2017年9月的秋分,见于上瓦克大道。
有许多城市的街道或其他景物之规画,或许与地球的自转轴对齐,所以很可能你最喜爱的街道,也是东西向的。
而你只要在今天日落时匆匆一瞥,就能找出答案。
NGC 6727:狒狒星云
这片尘埃正在形成恒星。
这团距离约只有500光年、形似狂怒狒狒的尘埃,是一个庞大分子云复合体的一部分。
此区域与我们的距离,则约为猎户大星云这个著名的恒星育婴室的三分之一。
与明亮星云混杂在一起的棕色尘埃云,会阻挡银河系更远处恒星的星光,并遮掩了那些仍在形成中的内嵌恒星。
主题影像里的这头“尘埃生物”的眼睛,其实是编号为NGC 6726、6727、6729和IC 4812的蓝色反射星云,而红色的嘴部,则是氢气所发出的辉光。
在狒狒头部的左上方,还可见到距离将近3万光年的球状星团NGC 6723。
蒙娜丽莎
在这个创意十足的视觉呈现中,是月球在地球天空中的各种自然色彩。像框中,这些以像素形式排列成影像的月盘,是在不同时间拍摄的。
它们不同的色调是由于大气条件变化以及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影响阳光反射所造成的。
在这里,最暗的月盘是月球反射地照光的颜色。 500 多年前,达文西曾描述了地照光,即是地球海洋反射阳光照亮月球黝黑的夜面。请您将视线转移到较小版本的影像上,或拉长眼睛与萤幕之间的距离;您可能还会看到达文西最著名的艺术作品之一” 蒙娜丽莎”。 (译注:地照光的主要来源,其实是被地球云层反射的阳光。)
彗星紫金山-阿特拉斯接近中
当这颗已经相当明亮的彗星接近时,会发生什么事?
乐观的预测指出,彗星 C/2023 A3 (Tsuchinshan–ATLAS)可能会短暂的增亮到肉眼可见的程度;不过,彗星未来的亮度通常极难预测,而且这颗彗星甚至可能在温暖的阳光中崩解。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颗彗星目前比预期亮,并将于本星期稍晚来至最靠近太阳(0.39天文单位)的位置,并于下个月初最接近地球(0.47天文单位)。
在5月底拍下这幅主题影像时,彗星紫金山-阿特拉斯恰好从2个遥远星系的前方掠过。
目前,透过双筒望远镜可在清晨的天空中,找到这颗比太阳早升起的彗星,而在接下来的数星期里,随著它移入黄昏的夜空中,会变得愈来愈明亮。
寻找月球上的男人
你看过月球上的男人吗?这个常见问题涉及人类的视错觉联想力,即是想像那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熟悉图样。无论是在现代西方文化中,或是从古到今的世界民间传说中,满是纹理的月球表面是许多标志性物体的所在地。
举例来说,和月亮视觉上指向有关的图案,通常包括有月亮上的女人与月亮上的兔子等传说。
当你从位在月球中心上方的二个黝黑圆形月海,开始想像它们是一双眼睛,月球表面的纹理经常可被辨认出月亮上的男人。
令人惊讶的是,当你仔细观察这张月球影像之后,就会发现在月球的映衬下,山顶上呈现出有一拿著望远镜的真人轮廓。这张精心策划的组合照片的前景是 2016 年于西班牙马德里的Cadalso de los Vidrios镇所拍摄的。
武仙大球状星团
在1716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写了如下的注记:”它只是夜空的一个小亮斑,不过当夜空清朗无月时,用肉眼就能看见它。“
如今,我们当然知道这所谓的“它“是指M13,一个位于武仙座方向的大球状星团,同时也是北天最明亮的球状星团之一。
类似上面的这种清晰望远镜影像,显示这个的庞大星团拥有数十万颗成员星。
以这个星团25,000光年的距离来换算,星团的成员星拥挤在直径约150光年的范围内。
尤其在星团的中心附近,边长3光年的空间内就有100颗恒星。
相较之下,离太阳最近的恒星超过4光年远。
这幅深空宽场影像,也记录了包括NGC 6207(左上)在内的遥远背景星系,以及名为共照耀星云的暗淡前景尘埃云。
澳洲日出天空中的A3彗星
目前在清晨的天空中可见到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简称A3彗星)。
这颗以奇特角度切入太阳系内围的庞大“脏冰山”,将在两天内通过位于水星和金星轨道之间离太阳最近的近日点。
目前的长曝光相机影像,已能清晰的拍到A3彗星及它在日出前和日出期间的尘尾。
这幅摄于4天前的组合主题影像,呈现了这颗彗星从澳洲新南威尔斯州的乔治湖后方升起的景象。
影像左侧的垂直影格,所显示的是彗星升起,而日出让黎明前的天空变亮、色彩也变缤纷的过程。
目前还不知道这颗彗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会变得多亮,因为这得取决于它的彗核能释出多少气体和尘埃而定。
乐观的观星者希望能目睹精彩的景观,期盼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能曳著横跨地球天空的尘尾和离子尾,成为留名青史的2024年“大彗星”。(C/2023 A3 Tsuchinshan-ATLAS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
贝比科隆博号眼里的韦瓦第陨石坑
为什么水星上的这个大型陨石坑有两个环以及平滑的坑底?目前没有人确定原因。这个名为韦瓦第陨石坑(Vivaldi Crater)的特殊地形,横跨215公里,并在本月初由欧洲航天局(ESA)和日本宇航研究开发机构(JAXA)合作的无人太空探测器贝比科隆博号(BepiColombo)再次进行了详细拍摄。位于岩石行星或卫星上的大型圆形特征通常是由小行星或彗星碎片撞击,或者火山喷发所引起的。在韦瓦第陨石坑的情况下,很可能是一次剧烈的撞击并导致火山喷发造成了内部平滑的熔岩流所造成的。双环陨石坑是很罕见的,其内环形成的原因仍然是个研究课题。贝比科隆博号此次借助水星的引力进行减速飞掠,是为了在2026年进入这颗太阳系 最内侧行星 的轨道做好准备。
日落时分的火箭日食
在这幅火箭发射掩食落日的特写影像里,震波的涟漪传遍太阳的炫光。
9月17日拍摄这张影像时,轰隆作响的猎鹰9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太空海岸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推送欧洲的伽利略L13导航卫星进入中地球轨道。
发射后大约8.5分钟,猎鹰9号的助推器安全返回地球,成为这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第22次发射与回收。
那么,它降落在那里呢?
答案是名为“请参阅说明书(Just Read The Instructions)”的火箭回收平台。
大麦哲伦星系
它是银河系最大的伴星系。
如果你住在南半球,跨幅约10度(满月宽度的20倍)、位于南天剑鱼座方向的大麦哲伦星系会相当吸睛。
由于它离我们仅约有16万光年远,大麦哲伦星系(LMC)的细微结构,例如其中心棒和单螺旋臂皆清晰可辨。
LMC有非常多的诞生恒星的星云,在这幅主题影像里这些恒星形成区呈粉红色。
此外,LMC也是蜘蛛星云,这个本星系群最活跃的恒星形成区的家园。
本星系群则是由邻近星系聚成的小集团,其中最具主宰性的是庞大的仙女大星系和银河系。
当年,勒维特(Henrietta Swan Leavitt)对大、小麦哲伦星系的研究,促成造父变星的周期—光度关系之发现,后来此关系就用来测量邻近宇宙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