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食日
食甚阶段太阳的边缘,通常会出现倍里珠。
在这幅戏剧性的缩时组合影像里,从月亮剪影边缘嶙峋的原野透过之珠状阳光即可为见证。
这系列4月8日摄于墨西哥杜兰戈市的影像,记录了在日食的食甚阶段时,于该地所见到的月盘边缘景观。
除此之外,影像也记录了许多高高突起于活跃太阳边缘的粉红电浆(日珥 )。
作为4月8日第一个月影造访的北美地区之一,杜兰戈市所感受的食甚阶段持续了约3分46秒。
每日一图
船帆超新星遗迹的云气丝
爆炸早已结束,但其影响仍在持续。
大约1万1千年前,于人类信史开始之时,船帆座有一颗星发生爆炸,在天空中形成一个短暂可见的奇异光点。
这颗星的外层冲撞星际物质,所产生的震波至今依然可见。
这幅主题影像,在可见光波段捕捉到部份的庞大震波和云气丝。
当气体从爆炸的恒星喷飞时,它会发生衰变并和星际物质发生反应,产生各种颜色和能量波段的光。
船帆超新星遗迹的中心,则有颗孑遗下来的、密度和核物质相近的脉冲星,而其自转高达每秒10次以上。
全食日与彗星
上星期的日全食期间,太阳附近出现了不只1颗彗星。
预期会出现的彗星是庞士-布鲁克斯彗星( 12P/Pons-Brooks),但它让许多人失望了,因为亮度远不如预期。
不过,在长曝光相机影像里,倒是相对不知名的SOHO-5008彗星也现身其中。
这颗彗星是从欧洲航天局和美国航太总署的太阳轨道SOHO卫星所拍摄的影像里,辨识出的第5008颗彗星。
可能极为娇小的SOHO-5008彗星,是一颗掠日彗星,在近距离掠过太阳后的数个小时之内就崩解了。
这张主题影像不仅因在日全食期间记录到2颗彗星而显得不寻常,更因为是极罕见的从地面拍到掠日彗星。
影像中还可以看到太阳广袤的日冕、水星(左)和金星(右)。
在4月8日扫过北美洲的黝黑月影下方,这幅影像所呈现的行星和彗星之中,只有金星轻易可为聚集在北美各地的数百万观察者所见。
天空的钻石
4月8日,当月亮黝黑的影子飞掠过北美洲时,位于狭窄月影带中央的观星者,有缘见到日全食。
在全食期间的黝暗天空中,新月的影子更带来了2枚转瞬即逝的闪亮钻石环。
这些持续极短暂的天体珍宝,分别出现在日全食阶段即将开始之前和刚结束之后。
它们出现的时间点,在日盘刚好消失于新月剪影的后方,仅留下月盘剪影边缘的一圈银白和亮斑,造就了闪亮钻石镶在黝黑指环上的景观。
这幅摄于阿肯色州中北部的戏剧性缩时影像序列,记录了出现在此次日全食前后的2个钻石环景观,以及日全食阶段空灵优美的日冕。
船底大星云
身为南天星空珍宝之一的船底大星云,有个较平凡无奇的NGC 3372之编录号。
跨幅超过300光年的它,是我们银河系最大的恒星形成区之一。
就像较小、位于北天的猎户大星云一样,船底大星云也是肉眼轻易可见的天体。
不过船底大星云离地球有7,500光年远,其距离是猎户大星云的5倍之多。
这幅令人赞叹的望远镜影像,无比细致的呈现了此区明亮丝缕状星际气体和不透光宇宙尘埃云之结构。
船底大星云是极大质量年轻恒星的家园,其中包括目前依旧神秘难解、质量超过100倍太阳的变星海山二。
在这片视野里,海山二是中央黝黑缺口上方及满是尘埃的锁孔星云(NGC 3324)左侧之亮星。(Eta Carinae 海山二)
正向星系NGC 1232
从我们在银河系的视角看出去,NGC 1232是个正向星系。
这个庞大美丽、离我们约4千7百万光年远的螺旋星系,位于南天的波江座内,其跨幅将近有200,000光年。
这幅由多色望远镜照片组合而成的NGC 1232清晰影像,呈现了这个遥远星系无比细致的结构。
从核心往外,星系的色泽从中心年老恒星的黄光,转变为宏伟螺旋臂上的泛蓝年轻星团和泛红的恒星形成区。
NGC 1232在视觉上的小棒旋伴星系,其编录号NGC 1232A。
然而它的估计距离远在3亿光年之外,因此不太可能和NGC 1232有互动。
除此之外,醒目的带芒亮星近在我们银河系里,远比NGC 1232要近。
近木星轨道16:掠过木星
请观赏朱诺号掠过木星所见到的景观。
美国航太总署的无人太空船朱诺号,目前持续在为期1个月、绕行太阳系最大行星的高度椭圆轨道上运行。
上面这部主题影片,摄于近木轨道16,亦即朱诺号在2016年中抵达木星后,第16次掠过木星附近。
而每一次的近木星轨道,会通过木星云顶稍微不同的区域。
这部色泽经过强化的1比125缩时影片,数位组合自朱诺号相机拍摄的21张照片。
在这部影片的开头,随著朱诺号从北方接近木星,木星也随之升起。
当朱诺号航行到距离木星云顶约3,500公里的最近点时,太空船拍下了这颗巨行星无比清晰的影像。
朱诺号除了掠过环绕这颗行星的淡色云区和暗带之外,也飞过难以数计的圆形涡旋风暴系统,其中许多大于地球上的飓风。
接著随著朱诺号远离木星,木星奇特的海豚云也随之现踪。
在通过近木点之后,视野中的木星逐渐远去,而木星南极附近的不寻常云系也变得清晰可见。
为了取得所需要的科学数据,朱诺号得非常近距离掠过木星,因此它的仪器曝露在极高辐射的环境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4TU3arrZR8?rel=0
IC 1795:鱼头星云
对某些人来说,这团星云形似鱼头。
这幅彩色星空影像,呈现了位于北天仙后座内的恒星形成区IC 1795之辉光气体和不透光尘埃云。
此星云的色彩则按照哈勃配色表,把源自氧、氢和硫原子的窄波段辐射依序渲染为蓝、绿和红等色泽;然后,这些数据再和透过宽波段滤镜拍摄的影像融合成这张照片。
在天空中,IC 1795离著名的英仙双星团不远,本身则紧邻著IC 1805心脏星云,是一个大分子云边缘的恒星诞生区复合体之一部分。
这个恒星诞生区复合体,蜿蜒分布在我们银河系的英仙旋臂上,离我们略远于6,000光年。
依此距离,这幅影像涵盖了IC 1795约70光年宽的区域。
月亮与冒烟圈的埃特纳火山
对了,你看过的火山有这么神奇吗?
挺令人惊讶的,埃特纳火山偶尔会冒烟圈。
用专业术语来说,这种烟圈称为涡旋圈,起因是火山壁会稍微减缓排放烟柱外层的速度,而内层的气体则相对快速移动,从而造就了一圈低压环,使得排放出的火山气体和火山灰形成涡环。
这种我们相当熟悉的几何结构,有时在上升时会意外的稳定。
火山烟圈非常罕见,其形成要排放孔的几何形状正确、排放烟尘的速度刚好、及外部大气相对平静等条件皆同时存在。
在这幅大约2周前摄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冈吉镇的主题影像里,可见到多个火山烟圈。
这片景观以黎明时分太阳的泛红阳光为背光,背景里还可见到一轮蛾眉新月。
NGC 604:庞大的恒星育婴室
宽约1,300光年的庞大恒星形成区NGC 604,座落在离我们约3百万光年远的邻近螺旋星系M33之螺旋臂上。
其大小几乎是银河系猎户大星云的100倍,而猎户座大星云则为离地球最近的大型恒星形成区。
事实上,在本星系群的恒星形成区域之中,NGC 604的大小仅次于大麦哲伦星系的剑鱼30(亦称蜘蛛星云)。
在这幅来自韦伯太空望远镜近红外光相机的精采红外光影像里,可见到NGC 604满布著庞大的气泡和空洞。
这些气泡和空洞,则都是由此区的200多颗炽热、尚处在生命初期阶段的大质量恒星之强烈恒星风所刻蚀出来的。
飞机凝结尾的X形影子
这朵云上的庞大X形是怎么来的?
它是飞机凝结尾受到下方阳光照射所投射的影子。
当飞机航行时,引擎排放的潮湿废气,可在地球冰寒的高层大气凝结成水滴,并可进一步凝结成冰。
这些滞留良久的线形水和冰迹,会散射上方的太阳光,因此从下方观看时显得相当明亮。
然而在较罕见的情况下,当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时,飞机凝结尾会受到下方的阳光照耀。
这些凝结尾向上投射的颀长影子,除非遇到高层云,否则通常隐不可见。
而这正是本月稍早,在土耳其伊斯坦堡上空所看到的景观。
地球各地都能见到飞机的凝结尾,当它们吸收红外光时,会让地球变暖,但高效率反射阳光时,却能让地球降温。
这幅影像是一位颇为惊讶的摄影者,摄于上班的途中。
夜空最亮的二十五颗星
你知道最明亮的一些恒星之芳名吗?
你可能晓得,因为有些亮星的名字极为古老,其定名可回溯到信史肇始之初。
许多世界各地的文明,以不同的名字称呼这些最明亮的恒星,而且在文化和历史传承上,知道这些名称有其重要性。
不过为了信息能交换无误,国际天文联盟(IAU)带头把恒星的名称标准化。
上面这幅真实色彩的主题影像,呈现了在夜空中,目前人类眼里最明亮的25颗恒星及它们的IAU认可名称。
有些恒星的名称带有相当有趣的含义,例如天狼星的拉丁文意为“大热天”,织女星的阿拉伯文意为“翔降之鹰”,而心宿二的希腊文意指“火星的对手”。
此外,至少有一颗我们更熟悉的恒星─北极星,太暗而根本上不了这个榜。
满天的月影
如果太阳在天空中,不过天空却是暗的,而四周的地平线反而很明亮,那么你可能是站在日全食期间的月影里。
这幅组合全景影像所呈现的全天月影,系摄于地球 阿肯色州雪丽村附近的一座农场。
而组合出这幅全天图的照片,则是在4月8日的日全食期间记录于清朗的天空下。
从这个紧邻月影带中心线的地点看出去,日全食持续了4分多钟。
在全食阶段,除了月亮剪影周围的日冕之外,还能看到行星和恒星。
其中最容易辨认的,是位于全食日右下方及左上方的明亮金星和木星。
龙蛋的双极瓣辐射云
为何单颗恒星能形成这团美丽的星云呢?
发射星云NGC 6164的中心有颗质量异常庞大的恒星。
这颗被喻为牡蛎珍珠的中心恒星,据传是受到神话中的天坛战龙保护的龙蛋。
位于此主题影像中心、编录号为HD 148937的这颗恒星,是如此的炽热,因此会辐射紫外光加热周围的气体。
这些气体很可能是这颗恒星先前抛出的,具体成因则可能是与另一颗绕行的伴星之间的重力作用所致。
而所抛出的物质,可能受到这颗大质量恒星的磁场之引导,最后聚成形状对称的双极瓣星云。
跨幅约4光年的NGC 6164,座落在南天矩尺座方向约3,600光年远之处。
轩辕十四与矮星系
北半球春天的夜晚,很容易在东方地平线上方看到狮子座最明亮的恒星轩辕十四。
于这片望远镜视野里,轩辕十四是影像中心的带芒亮星。
而轩辕十四离我们仅有79光年远,是一颗快速自转的炽热恒星,也是多星系统的成员之一。
位于轩辕十四下方、几乎淹没在炫光里的弥漫光斑,则是小星系狮子I(Leo I)所发出的星光。
狮子I是一个椭球状矮星系,是以银河系和仙女大星系(M31)为主要成员的本星系群的小成员之一。
狮子I距离我们约80万光年远,咸认为是绕行银河系的已知小伴星系之中的最远者。
不过,矮星系狮子I展现出其核心有超大质量黑洞的迹证,而且其质量与银河系中心的黑洞相当。
环状星云的外环
环状星云(M57)的结构,比小望远镜所见的要复杂。
轻易可见的是宽约1光年的中心环,不过如这幅整合3部大望远镜协同观测数据的极深空影像所示,在离这团星云中心星很远之处,还有许多会散发辉光的环状云气丝。
这幅组合影像,结合了氢原子的红光辐射、可见光和红外光数据。
环状星云是个外观偏长的的行星状星云,为类太阳恒星演化成白矮星时,所抛出的外层大气。
环状星云位于天琴座方向约2,500光年远之处。
M100:宏伟的螺旋星系
庞大美丽的M100有宏伟螺旋星系的贴切称号。
这个庞然的星系,拥有超过1千亿颗成员星;此外,它也酷似我们的银河系,拥有轮廓鲜明的螺旋臂。
亦名为NGC 4321的M100,位于后发座方向,离我们约有5千6百万光年远,是室女星系团最明亮的星系成员之一。
在这幅望远镜影像里,这个正向的宏伟螺旋星系,与较不出采的侧向螺旋星系NGC 4312(右上)共享了这片宽将近1度的视野。
这张摄于地球亚利桑那州旗杆镇、总曝光时间等同于21小时的影像,突显了M100里的明亮泛蓝星团和错综复杂的蜿蜒尘埃带等,这些螺旋星系的共有标志性特征。
量测星系M100里的变星,对测定宇宙的大小和年龄有重要贡献。
彗星、行星与月亮
这个月前些天的日落后西方天空,同时出现3个明亮的天体,让资深的天文爱好者大饱眼福。
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带著蛾眉位相出现在上左方的月亮。
而月亮的其余部分,受到了地球反射的阳光之照耀也隐约可见。
左上角的明亮行星是木星,它同时也是太阳系最庞大的行星。
三者中最不寻常的,是位于月亮下方的彗星12P/庞士-布鲁克斯,它右侧曳著粗短的尘尾,但却拥有向上方伸展、令人印象深刻的离子尾。
这幅主题影像,组合自同一部相机摄于西班牙赫罗纳省利尔斯村附近某地点的多张照片。
庞士-布鲁克斯彗星在上星期通过了近日点,现在随著它移入南天并返回太阳系外围,其亮度也在下降之中。
英仙GK:新星与行星状星云
在这幅影像里,恒星系统英仙GK只和3个星云的其中之2有关联。
在迄今已知的新星之中,距离1500光年远的英仙新星1901是第二近的新星。
其中心藏著一颗白矮星,为一颗曾经的类太阳恒星残存的核心。
环拱在英仙GK四周的圆形烟火星云,是在1901年看到的、发生在白矮星表面的一例热核爆炸(新星)所抛出的气体。
烟火星云周围的红色发光气体,是曾披覆著此中心星的大气。
这些形成弥漫行星状星云的气体,则在新星爆发前就已被释出。
此外,飘过视野的暗淡灰色气体,应是恰好路过的星际卷云。
在1901年,英仙GK发生新星爆发变得比参宿四还要明亮。
在今年晚些时候,恒星系统北冕T预期也会发生新星爆发,不过具体的时间及亮度皆难以确定。
系外行星WASP-43b的温度分布
距离地球仅280光年、受到潮汐锁定的木星级系外行星WASP-43b,每0.8个地球日绕行母星一圈。
换算下来,它和娇小低温母星的间距大约只有200万公里,不到水星轨道半径的1/25。
也因此,韦伯太空望远镜的中红外仪指出,它面朝母星的永昼面之温度将近有摄氏1400度。
而如同这颗热系外行星的轨道图所示,韦伯望远镜的量测也指出,永夜面的温度保持在摄氏500度以上。
这显示强劲的环赤道风,不断把白昼面的大气带到夜面,让该处的大气难以冷却下来。
系外行星WASP-43b现在的正式命名为"星盘",而其K型母星则名为"圭表"。
韦伯的红外光谱侦测到星盘的白昼面和夜面有水气,因此提供了此系外行星有云层覆盖的讯息。(Astrolábos 星盘; Gnomon 圭表)
三部辅助望远镜
虽然这三者皆酷似R2D2,但它们并不是你所想的机器人。
实际上,这些建物位于智利阿塔卡玛沙漠的帕连那天文台,内有1.8米口径的辅助望远镜。
这些辅助望远镜,是设计用来搭配此天文台的8米口径甚大望远镜单元,作为干涉仪使用,以进行超高解析的观测。
帕连那天文台共有4部辅助望远镜,每部皆配有可沿轨道移动的搬运车,与极大望远镜单元共同组成不同组态的阵列。
作为干涉仪使用时,每一部望远镜所收集的光,都会投射到位于地下坑道中的镜面组,然后聚集到共同的焦点上。
在这些辅助望远镜的上空,可见到大与小麦哲伦星系这二个我们银河系的遥远伴星系。
此外,在清朗幽暗的南天星空中,还可见到绵延分布在地平线附近的暗淡地球泛绿气辉。
黑洞拆解路过的恒星
当恒星通过黑洞附近时,会发生什么事?
如果恒星直接撞上大质量黑洞,它会掉进去然后消失灭迹。
不过,较常见的场景是:当恒星靠得够近时,它会受到拆解失去外层的气壳。
而大部分的恒星气体,却不会直接掉进黑洞里。
这类的恒星潮汐破坏事件,亮度和超新星爆炸相当,而且愈来愈常为自动化巡天计划所记录到。
在上面这幅由画家所绘的主题图示里,恒星刚好通过大质量黑洞附近,而被剥去的气体持续在轨道上运行。
这颗黑洞周围的气体和尘埃吸积盘之内缘,受到破坏事件的加热,可能在恒星消失很久之后,都还在散发辉光。
星系、喷流与著名的黑洞
明亮椭圆星系梅西叶87(M87)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是地球上的事件视界望远镜,在2017年拍摄的史上首张黑洞影像的主角。
约5500万光年远的M87,是室女星系团的庞大成员星系,而在来自史匹哲太空望远镜的红外光底图里,M87是其中以泛蓝色阶呈现的大星系。
虽然M87看起来像一团平淡无奇的云状天体,但史匹哲的影像,却能清楚的记录下从此星系核心射出的相对论性喷流之细微结构。
右上角的嵌图中显示,这些喷流本身长达数千光年。
嵌图右方较明亮的喷流往我们靠,而且其指向离我们的视线不远。
与其反向的不可见远离喷流,冲撞并激发辐射出暗淡辉光的物质弧。
右下角的嵌图,则是上文所提到的、位于庞大星系及相对性喷流中心的黑洞之历史性影像。
史匹哲的影像里完全未能解析的,是被超大质量黑洞吸积在周围的内坠物质环,而它们更是驱动源自活跃星系M87核心的相对论喷流之庞大能量源。
事件视界望远镜的M87影像经过强化,以更清晰的呈现这个著名的超大质量黑洞。
土卫十二的立体影像
取出你的红/蓝眼镜,一起飘浮在土卫十二(Helene 海伦),这颗土星冰质小卫星之旁。
名称很贴切的土卫十二海伦,是四颗现知位在拉格朗日点上的特洛伊卫星之一。
拉格朗日点则是两颗大质量物体间的重力稳定位置,在此例中为土星和它较大的卫星土卫四。
形状不规则的土卫十二 (约36 x 32 x 30公里),位于土卫四的前导拉格朗日点上,另一颗冰质姐妹卫星土卫三十四,则位在坠后的拉格朗日点上。
这张清晰的立体影像,建构自卡西尼号2011年某次近距离飞越时所拍摄的2张照片 。
影像显示土卫十二面向土星半球的部分区域,而此区的表面上满布著撞击坑和沟状结构。
黑洞的吸积盘与喷流
当黑洞吞噬恒星时,会发生什么事?
许多细节目前仍不明,但最近的观测提供了新线索。
在2014年,地面的全天自动超新星巡天计划(ASAS-SN)的望远镜,侦测到一例强烈的爆发事件,并由包括美国航太总署的快捷号卫星在内的仪器进行后续观测。
这些所侦测到的辐射之电脑拟合,与恒星被遥远超大质量黑洞撕裂的特征相符。
此一碰撞事件的结果,可用上面这张主题图示来呈现。
这颗黑洞是图示中心的小黑点,而随著物质往黑洞坠落,物质之间的碰撞会造成温度升高,并形成环拱黑洞、前世为恒星炽热物质的吸积盘,以及沿著黑洞自转轴射出的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