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影像:星团IC 348
有时候,最难见到的恒星才最有趣。
年轻的星团IC 348,照亮了周围的细丝状尘埃。
在韦伯太空望远镜最近发布的这张红外光影像里,这些卷曲细丝状尘埃带著粉红的色泽。
在可见光波段,这些尘埃以反射蓝光为主,因此星团周围的物质,会带著反射星云熟悉的泛蓝色调。
除了明亮的恒星之外,在IC 348 里还找到数个低温天体,这些天体之所以可见,则是它们在红外光波段很明亮。
假说认为这些天体可能是小质量的棕矮星。
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包括侦测到一种不明的大气化学物质,而它很可能是先前发现于土星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
这些天体的质量似乎略大于已知的行星,仅是木星的数倍之多。
总之,迹证显示这个年轻星团拥有值得关注的天体,特别是指质量和行星相近、自由漂浮并未绕行任何恒星的棕矮星。
每日一图
日晕与太阳
地球绕行太阳的轨道并不是圆形,而是椭圆。
地球在椭圆轨道上最靠近太阳的点称为近日点。
今年的近日点出现在世界时1月2日01:00,当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离太阳最远的远日点要近约500万公里。
想当然耳,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并不能决定季节,也不会影响日晕的大小。
不过,在这幅于德国黑罗尔德施塔特镇附近的郊区漫步所拍摄的影像里,当太阳隐身在高大树干的后方时,倒是更容易看到这种宽22度、环拱在太阳周围的美丽圆形冰晕。
日晕的22度张角,则是由漂浮在地球大气高层的六角形冰晶所决定的。
肉眼几乎可见的猎户座
你认得这个星座吗?
尽管它是天空中最容易辨认的星群之一,但这种与肉眼所见比较更加完整的猎户座,只有透过长曝光数位相机成像及电脑后制处理才得以显现。
在此影像里,带著深橙色调的低温红巨星参宿四,是位于左上角的最明亮恒星。
猎户座的炽热泛蓝恒星数量众多,其中,右下角的超巨星参宿七,亮度足以和左上角的参宿四相抗衡,而右上角的亮星则是参宿五。
距离我们全约为1,500光年远的猎户腰带三星,皆诞生于猎户座备受研究的星际云里。
猎户腰带下方有一片明亮但模糊的光斑,它看来或许也有点眼熟,这是因为它是名为猎户大星云的恒星孕育室。
最后是肉眼勉强可见但相当引人注目的巴纳德环,这团环拱在猎户腰带和猎户大星云周围的庞大发射星云,是由猎户座摄影先锋巴纳德发现于100多年前。(Betelgeuse 参宿四; Rigel 参宿七; Bellatrix 参宿五; Barnard's Loop 巴纳德环; Hatysa 伐三; Alnitak 参宿一; Alnilam 参宿二; Mintaka 参宿三; Saiph 参宿六; Cursa 玉井三-波江座)
冰岛上空的龙形极光
你在天空看过龙吗?
虽然龙是虚构的生物,但是在2019年,冰岛上空却真的出现一大片龙形的极光。
这例极光的源头,是源自日冕洞的太阳风带电粒子,顺著变化不定的行星际磁场泛流到地球的磁层。
而部分的带电粒子冲撞地球大气,激发了高层大气的原子,后来它们发出可见光辐射形成极光。
这团奇形的极光是如此的迷人,就连摄影者的母亲都跑出来观赏,并成为影像部分的前景。
随著太阳往2025年的活动极大期迈进,其表面不断出现异常大量的日珥、暗条、太阳黑子、和大型活跃区。
美国号与宁静海
请取出你的红/蓝眼镜,来观赏这幅呈现另一颗天体的精采立体图。
这片景观是由阿波罗17号任务指挥官色南,摄于1972年12月11日,时值降落月表的前一个绕月轨道。
这张立体影像组合自二张照片(AS17-147-22465、AS17-147-22466);拍照时,他和施密特博士位于挑战号登月舱内,正好飞越阿波罗17号在金牛-利特罗峡谷内的预订著陆点之上方。
在这片视野的中心处,受阳光照耀的宽广山头名为南方高地 (South Massif),而它左方则是谷底部分隐没在暗影里的金牛-利特罗峡谷。
位于影像前景、在绕月轨道上、由艾文斯所驾驶的美国号指挥舱,刚好出现在南方高地的顶峰上方。
而在山头的后方,月球临边的附近,则可见到宁静海。
预定在2025年9月之后,会有阿提米丝2号任务的4位太空人,在发射升空、绕行月球之后返回地球。
在平流层所见的北极光
1月15日见于地球平流层的这片景观里,北极光在夜空中绽放光芒。
这张5秒长曝光影像,是用手持的相机摄于飞越加拿大温尼伯市上空的飞机上。
在曝光的期间,下方地面的灯火沿著飞机高速飞行的方向,曳出了五颜六色的迹线。
在远方地平线的上方,受到极区地球磁场加速的高能粒子,则激发氧原子发出摇曳的北极光。
极光特有的绿色辐射,起源于100-300公里的高空,而泛红的辐射则是来自大气密度更低的更上方空间。
此外,银河盘面恒星散发的昏暗带状晕光,蜿蜒划过夜空,而仙女大星系更让这片北天的景观深及银河系外头的空间。
这个离银河系最近的大星系,其弥漫身影隐约出现在左上方。
2小时30分钟期间的木星
木星是太阳系最庞大的气态巨行星,自转速度也是最快,不到10小时就自转一圈。
不过,这颗气态巨行星的自转与固态物体有别。
木星极区的一天约为9小时56分钟,而在赤道附近则缩短为9小时50分钟。
这颗巨行星的快速自转产生了强大的喷射气流,将其云层分隔成环绕行星的暗带和亮区。
在这幅1月15日晚、用相机及小望远镜摄于法国巴黎近郊的清晰序列影像里,可以轻易的用来追踪木星的快速自转。
这颗巨行星位于赤道以南的庞大风暴系统(大红斑),随著它进行自转,从左向右移动。
这个从左下角向右上角伸展的影像序列,整个的时间跨度约为2小时30分钟。
猎鹰号重载火箭之返回喷燃
在12月28日晚,猎鹰号重载火箭从佛罗里达州甘迺迪航太中心发射升空,成为这型火箭可重复使用的侧助推器之第五次发射。
在飞行起始约2分20秒之后,它的2个侧助推器与火箭的核心级分离。
从助推器分离后开始,这幅涵盖约3分钟期间景观的影像,记录了这对助推器在返回地球著陆区之前,所进行的精采返回喷燃操控。
虽然并未尝试回收猎鹰重载火箭的核心级,但二个侧助推器都成功著陆,可以再次飞行。
这些侧助推器之前的四次飞行之中,包括去年10月发射美国航太总署的灵神小行星(Psyche)任务。
山与月的影子
月亮和山会投下类似的影子吗?
会的,但它们的明暗界线并不一定要对齐。
上图所呈现的为2022年10月初,悬在意大利格里沃拉山上空的上弦月。
在这幅优美的主题影像里,位于右方的太阳,同时照亮了月亮及山峰的右侧。
这种月相之所以有“上弦”之称,则是因为从地球看出去,被阳光照亮的月面之可见比例为4分之1。
而所拍下的单曝光影像,更经过后置处理以突显影像中的这2个巨大物体。
由于每天地球自转一圈,因此要拍下上弦月的明暗界线和笔直山脊几乎对齐的画面,拍照的时间点必需抓得很精准。
深空星云影像:从海鸥到加州
你对夜空的了解有多少?
好的,那么你能从极深空影像里认出著名的天体吗?
不论如何,先来个测验,看看你能否从这幅满布昏暗星云的深空影像里,找出一些著名的标志性夜空天体。
这幅影像里,有昴宿星团、巴纳德环、马头星云、猎户大星云、蔷薇星云、锥状星云、参宿七、水母星云、猴头星云、火焰星星云、蝌蚪星云、毕宿五、Simeis 147(意大利面星云)、海鸥星云、及加州星云。
至于它们的真实位置,可参考这张稍带注释的影像。
辨认出它们的工作之所以颇有难度,其原因与乍看非常幽暗的天空时,难以认出熟悉的星座雷同:因为我们的夜空织锦具有极深的隐藏复杂性。
这幅摄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幽暗天空下、由总曝光时间超过800小时的28张照片组合而成的主题影像,就显现了部分的这种复杂性。
1938年上密西根半岛的暴风雪
你见过的暴风雪威力有这么大吗?
在1938年,上密西根半岛世纪暴风雪期间,有些积雪的高度几乎和电线杆等高。
86年前的这场风暴,很意外的在头两天就降下将近1公尺深的新雪。
当大雪纷飞时,强阵风接著把雪堆叠到难以想像的高度,不但造成许多道路难以通行,就连除雪也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于是,除了居民寸步难行之外,轿车、校车和火车都深陷白雪里。
更惨的是,当时还发生了一场大火;万幸这场雪灾和火灾只造成2人丧生,不过,有些学生困在学校里达数天之久。
上面这张主题影像,是当地的一位居民摄于暴风雪刚过之后。
这些大雪最后都消融了,然而,在地球雪区这种规模的连续暴雪,则有助于形成永久的冰川。
远处所见的地球与月亮
从月亮的后方看过来,地球和月亮会是何种样貌?
虽然它们经常一起入镜,但是在2022年底,美国航太总署阿提米丝1号任务的猎户号太空船,旋绕到这颗地球最大卫星的后方,然后回首眺望它的故乡地球,并拍下了这对天体的不寻常视角影像。
由于地球的直径大约是月球直径的4倍,是以月亮看似较大,则是因为太空船较靠近它所致。
阿提米丝2号是美国航太总署阿提米丝计划的第二项任务,目前规划在2025年把人类送到月球附近,接续的阿提米丝3号任务,将于2026年底把人类送回月球表面。
在上星期,来自日本JAXA(日本宇航机构)的小型无人探测器SLIM降落在月球上,并布署了两部跳跃式的月面车。(Artemis mission 阿提米丝任务)
天空中的于韦斯屈莱市
你可能无法一眼认出这是地球芬兰于韦斯屈莱市(Jyväskylä)的街区地图。
不过,这或许是因为此图是在1月16日投射到夜空中,然后由全天相机所拍摄的。
拍照时的当地冬夜气温,在摄氏零下20度左右。
当冰晶在上方的大气中形成后,洒向头顶天空的街灯之灯光,产生了清楚可见的光柱,而其空灵的外观,则源自飘落的扁平冰晶所造成的镜面反射。
路灯所投射的光柱,绘出了当地灯火通明的街道之地图,不过在仰望的相机视角里,景观的左右互换。
这幅由光柱所构成的街道图,在于韦斯屈莱市的夜空中飘浮了数小时之久。
毕宿一:有行星的恒星
毕宿一距离我们146光年。
毕宿一是K型的红巨星,温度比太阳低,半径约为太阳的13倍,光度则几乎是太阳的100倍。
这颗专有名为艾因(Ain)的巨星,是毕宿疏散星团的成员之一,它与更明亮的巨星毕宿五构成金牛的眼睛。
周围环绕著金牛座尘埃云的毕宿一,拥有一颗行星。
2006年用径向速度量测法所发现的这颗行星毕宿一b,是一颗比木星大、轨道周期为1.6年的气态巨行星。
虽然不能直接看到这颗系外行星,但在幽暗的夜晚,用肉眼可轻易见到它的母星毕宿一。
天文台与满月
北半球1月的满月有"狼月"之称。
在这片戏剧性的地球与月亮景观里,这轮新年度的第一个满月,从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后方升起。
而前景天文台直径6.5米的麦哲伦望远镜,则像一对天文巨眼凝视著远方。
这张照片是用长焦镜头摄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崎岖原野上,拍摄点离天文台约14公里远,与月球表面的距离约为384,000公里。
此外,阴历新年的第一个满月(亦称"雪月")将在2月24日东升。
冥王星的真实色泽
冥王星的真实色泽是什么?
科学家颇费了一些功夫才获得答案。
纵然新视野号太空船在2015年掠过冥王星时,回传了大量的影像,但要处理这些在摄于多波段的影像,以近似人类的肉眼之所见,是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在新视野号取得原始数据的三年后,工作的成果如这幅主题影像所示,同时它也是至今冥王星最高分辨率的真实色泽影像。
影像中,可见到淡色的心形汤博区,而西半球则是意外平滑由氮冰覆盖的史泼尼克高原。
新视野号发现这颗矮行星,具有由色泽略有差异的多个区域组成之复杂表面。
不过整体来说,冥王星近乎棕色,而它暗沉的色泽,主要来自被太阳紫外光催化的少量表面甲烷。
昴宿星团:有尘埃环绕的七姐妹星团
著名的昴宿星团正在缓缓摧毁路过的部分气体与尘埃云。
昴宿星团是地球天空中最明亮的疏散星团,几乎在北半球的任何地方,都能用肉眼看到它的身影。
在过去的100,000年里,一大片气体与尘埃恰好穿过昴宿星团,造成恒星和尘埃之间的强烈反应。
这团路过的云,可能是雷德克利夫波的一部分,而拉德克利夫波则是不久才发现的、连接了我们邻近银河系的数个恒星形成区之气体和尘埃结构。
来自恒星光压会显著的排斥周围泛蓝反射星云里的尘埃,其中颗粒较小的尘埃,所受到的排斥力较大。
短期的结果是部分的尘埃云纠结成丝状并发生分层。
这张整合了将近9小时长曝光数据的主题深空影像,是在去年由美国犹他州的犹他沙漠远距天文台所拍摄的。(Radcliffe wave 雷德克利夫波)
SLIM登陆月球
有新的著陆器登上了月球。
将近2星期前,日本的"小型登月探测器(SLIM)"在下降时布署了2部月面车,然后主著陆器才著陆。
2部月面车中较大的一部,可以像青蛙一样跳跃,而体型和棒球相近的另一部,则可如变形金刚一样开展后移动。
在较小的月面车所拍摄的这幅主题影像里,即可见到昵称为"月球狙击手"的主著陆器。
检视这张影像就会发现月球狙击手的推进器是朝上,这意味著著陆器相对于下降时的姿态是上下颠倒,而相对它预期的著陆姿态则是侧向。
其结果之一是:月球狙击手的太阳能板不在预期的指向上,因此必须减少和调整著陆器的供电。
SLIM著陆器已经成功完成其技术展示的主任务,然而却无法在明天开始的月球夜晚里运转。
相机镜头里的猎户座升起
在相机的镜头里,猎户座升起的景观何似?
每年的这段期间,于刚日落后的东南天空中,即可见到这个著名的星座。
而从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看出去,以腰带三星为吸睛焦点的猎户座则是侧著升起。
于这幅影像里,包括猎户座在内的这片夜空,拍摄时悬在波兰与捷克交界处的Śnieżka山之后方。
这幅长曝光的序列影像,呈现许多昏暗的天体,包括猎户大星云和火焰星云,而二者都在圆弧状的巴纳德环之怀抱里。
这幅来自广角相机的主题组合影像,记录了许多夜空的标志性星体,包括位于影像顶端的泛蓝昴宿星团和猎户座左方的泛红蔷薇星云。
视野里的著名恒星,则有天狼星、参宿四、参宿七和毕宿五。
在未来几个月里,猎户座将在日落时出现在天空愈来愈高的位置。
NGC 1365:壮丽的宇宙岛
宏伟美丽的棒旋星系NGC1365,是个跨幅约200,000光年的宇宙岛。
近在天炉座方向6千万光年处的NGC 1365,是备受研究的天炉座星系团里,最具主宰性的成员星系之一。
在这幅清晰的彩色影像里,可以看到在核心棒的末端和螺旋臂上,都有活跃的恒星形成区,而切过星系明亮核心的尘埃带,其细微的结构也都清楚可辨。
此星系的核心则藏著一颗超大质量黑洞。
天文学家认为NGC 1365醒目的星系棒,在星系演化里扮演著很关键的角色,它吸引气体和尘埃聚成恒星形成区,并提供物质喂食位在星系核心的黑洞。
NGC 1893与IC 410的蝌蚪
这张摄于荷兰清朗天空下的窄波段望远镜影像,呈现极为昏暗的发射星云IC 410。
在这个星际尘埃与气体池塘的中右方,可见到名为IC 410"蝌蚪"的2团云气。
部分受到前景尘埃遮掩的IC 410,本身环拱著编录号为NGC 1893的年轻银河星团。
而刚在4百万年前形成于星际云内的这群极端炽热、明亮的年轻恒星,则激发周围的云气发出辉光。
由较冷较密的气体和尘埃所组成的蝌蚪,长度约有10光年,内部可能正在形成恒星。
受到了星团恒星风和辐射的雕塑,它们头部的边缘镶著明亮的电离气脊,而尾巴则指离星团的中心区。
IC 410位于星云密布的御夫座方向,距离我们约有10,000光年远。
哈勃影像:锥状星云
恒星正形成于锥状星云内的庞大尘埃柱里。
在恒星育婴室里,诞生恒星的云气和尘埃云受到新恒星高速恒星风之吹袭,常会形成许多锥状物、云柱和壮观且具有流动感的结构。
著名的范例之一,是位于明亮庞大的银河恒星形成区NGC 2264之内的锥状星云。
上面这幅具有前所未见解晰度的锥状星云特写组合影像,组合自数张哈勃太空望远镜照片。
虽然位在麒麟座内、距离我们约有2500光年远的锥状星云,长达7光年,不过上面这张影像所呈现的锥顶区,跨幅大约只有2.5光年。
于我们所在的旋臂颈部区上,这个距离只比太阳和恒星近邻南门二的间距之半要多一点而已。
1997年哈勃红外线相机所侦测到的、位于此影像顶缘之外的大质量恒星NGC 2264 IRS,可能就是雕塑椎状星云的恒星风之源头。
锥状星云外裹的泛红薄纱,则是尘埃和氢气云所发出的辉光。
阿波罗14号:蝎心号登月舱的景观
1971年的2月5日,阿波罗14号的蝎心号登月舱降落在月表。
在即将离开月表前,太空人
艾德.米切尔透过观景窗拍下一系列照片,后来由阿波罗月表日志编辑艾瑞克.琼斯并接成这幅高解晰影像。
影像呈现从登月点,越过弗拉毛罗高地往西北眺望的景观。
当时阿波罗14号的太空人,已完成他们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月表漫步。
前景最醒目的物件是模组式设备搬运车 (MET),它是用来搬运工具和样本的二轮人力推车。
在地平线的中间附近,可见到宽1.5公尺名为乌龟的月岩。
乌龟岩下方的浅坑里,则可见到被米切尔当成标枪掷出的取样设备之白色长柄。
米切尔的月表伙伴、也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太空人艾伦.薛波,把另一个采样工具当成六号铁杆,击出2颗高尔夫球。
其中之一,就是米切尔掷出的标枪下方之白点。
船底大星云的核心
船底大星云的核心发生了什么事?
恒星正在形成、死亡,并留下了吸睛的黝黑尘埃细丝织锦。
跨幅有300多光年 ,位于船底座方向约8,500光年远处的船底大星云,亦名为NGC 3372。
此星云的主成分是氢气,因此这幅极为细致的主题影像之中心附近,有无所不在的泛红和橙红氢辐射。
而其周边的泛蓝辉光,主要源自微量的氧。
此外,船底大星云中心的年轻大质量恒星,在发生超新星爆炸时会排放尘埃。
海山二(Eta Carinae)是此星云中心最活跃的恒星,它在19世纪30年代,曾是天空中最明亮的恒星之一,不过后来急剧变暗。
NGC 1566:韦伯与哈勃的螺旋星系影像
这个星系有何特殊之处?
几乎没有,也因此西班牙舞者星系(NGC 1566)是天空中最典型和最上镜头的螺旋星系之一。
不过,这幅星系影像倒是有一些特别之处,因为它是两张照片以对角线并接:左上角的来自哈勃太空望远镜,右下角的则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照片。
摄于紫外光波段的哈勃影像,突显这个星系壮观旋臂上的明亮泛蓝恒星及暗色尘埃所在的位置。
作为对比、摄于红外光波段的韦伯影像,突显这些相同的尘埃发出的光多于所吸收的。
而另一幅切换的影像,则呈现了这些影像其余的半边。
于2张影像之间切换,可显示那些恒星在紫外光波段格外明亮,因此特别炽热;此外,还可区别看似空无一物的空间和会散发红外光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