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人的麵包 #巴黎
圖一是栗子麵包(左)和蕎麥麵包(右)。栗子粉和蕎麥粉都不含麩質,一般需要混合小麥粉才能做出這種質地的麵包,但這裏的宣稱100%,不知道甚麼意思。
圖二幾種麵包的原料從左到右分別是一粒小麥(petit épeautre或engrain/einkorn,學名Triticum monococcum,麩質少,質地和現代小麥例如普通小麥T. aestivum相比更黏,而且有種特別的香甜)、khorasan(T. turgidum ssp. turanicum,俗名來自歷史上的呼羅珊地區,麥粒比現代小麥大一倍,據說有堅果滋味)、Rouge de Bordeaux(普通小麥的變種,因為苞片顏色類似波爾多紅酒而得名,因為產量低而很少種植,但據說有特殊香味),和T150小麥麵粉(稱為“intégral”;其他幾種都是T110,稱為“complet”)。前三種都被視為blé ancien“古代小麥”,和現代小麥相對。照片下方能看到加入Kalamata橄欖的法棍,我在街對面那個撒丁尼亞餐廳吃過,後來自己也買回家吃,非常好吃。#食色性也
食色性也
今天中午在#巴黎 路過一間韓國餐廳,外表不起眼像間快餐店。見門外貼的菜單有點意思,查了一下Google評分,居然還挺高,於是決定試試看,但心想會不會是中國人開的。
進門後看見已有一桌法國顧客,招呼我的是個法國年輕人,還有個亞裔女生(應該是韓國人)也在店裏忙活。
點了辣白菜(小份)和我喜歡吃的番薯粉絲(japchae),裏面有切碎的蘑菇、西葫蘆、豆芽和胡蘿蔔,配的是牛肉(也可以選辣豬腩肉或炸豆腐)。菜單上有辣的魚餅年糕,打算下次嘗試。菜餚味道很不錯而且japchae份量大。吃完已經飽了但仍然嘗試了他們的甜點。蜜瓜pavlova的照片很漂亮,抹茶crème brulée應該也好吃,但我要了配紅豆、堅果和黑芝麻雪糕的“餅乾”。吃的時候發現其實是紅芸豆餡的柔軟糕點,甜度不高,而且擺盤很漂亮。沒點飲料,但用韓國米酒(類似醪糟)調的“雞尾酒”應該好喝。#食色性也
店裏牆上掛著兩幅以貓為主角的畫,冰箱上貼的印有店名和地址的紙上也印了一個戴着畫上去的廚師帽的貓頭,帽上寫著“大廚”。結帳的時候我問法國年輕人這裏有貓嗎,他說沒有,“但她很喜歡貓所以買了這些畫,我們整天在這裏忙養不了貓。”我之前就在猜這是不是一對couple(兩人有夫妻相,個子都不高,男生比一般的法國人更溫和),抑或兩人只是餐廳僱員,聽他這麼說可以確認是法韓夫妻檔。在這裏吃飯還可以學黑板上“韓國祖母”教的韓語。
終於在#巴黎 吃到了正宗的印尼菜!餐廳侍應和絕大部分顧客都是印尼人,“外國人”只有我和坐吧台的兩個白人男生。
“前菜”我要了天貝(中文維基: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A4%A9%E8%B2%9D ),外殼煎得金黃焦脆。負責上菜的侍應大概沒想到我會點這個,端到其他人那裏問了一圈😂
“主菜”是empal balado(一種香辣牛肉)。Balado是蘇門答臘西部米南佳保人的傳統調料,原料和叁巴醬sambal相似(但和食物混合炒到入味而不是像後者那樣作為蘸醬),使用大量辣椒(balado的詞源就是辣椒lado)。吃之前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一口吃下去好香但是好辣,臉發燙眼淚也幾乎出來,馬上扒一口米飯中和一下。之後一邊吃一邊擤鼻,因為眼淚不停流到鼻子裏。這道菜不但辣,香料也下得很重,完全沒有向白人口味妥協的意思😂 牛肉質感是乾濕軟硬的奇妙平衡,大口吃肉很是過癮。#食色性也
昨晚去了Nicolas前女友最愛的泰國餐廳😂 #巴黎
菜單上選擇很多,有不少我從未見過,例如有個前菜是炸豬鼻,米粉、主菜、特色菜餚等等更令人眼花撩亂。同學點了經典的涼拌青木瓜絲(沒拍照),我嚐了一點,香料、香草和辣椒的味道層次豐富而微妙。她的Pad Thai也讓我嚐了,我不喜歡酸甜味的或炒過的主食所以不作評價,但味道感覺正宗。#食色性也
我點了一種裏面有炸魚蛋、炸豆腐、魷魚、蝦、炸過的豬肉餃子和蕹菜的魚湯米線(圖一),名字很長沒有記住。湯其實是粉紅色的(照片上看不出來),味道很特別而且有點熟悉但說不上來究竟是甚麼。香料運用同樣頗見功力,總體非常好吃(除了油炸餃子皮太膩我只吃了包餡的部份)。吃得心滿意足,竟然只能嘆氣說不出話來。
同學一個人吃完青木瓜和Pad Thai撐得不行就沒有要甜點。我要了椰奶芋頭丸子(圖二),讓她也嚐了。結果實在太好吃她忍不住給自己追加了一份,從來沒見過她吃這麼多😂
在Dijon的第二天,因為下午去Fontenay修院,中午去車站前在一間叫mochi mochi的店買了兩個紫菜飯糰和一個大福解決午餐。套餐包括飲料,我要了現做的百香果冰抹茶,先喝了抹茶所以沒有胃口,飯糰和大福都是在Montbard下車以後吃的。走路去修院來回5個小時,回到Montbard車站已經餓了,想吃完晚餐再回Dijon。在網上看中的越南餐廳一進門感覺不妙馬上退出來,找了附近一個看起來很不錯的傳統小餐廳,被告知滿座(可能晚上不翻台),只好回Dijon找吃的。週五晚沒有預訂比較困難,幸好住處附近有間餐廳容量較大而且看上去還可以,那就它了。
侍應是老中青三個粗俗快活的男人,像舊時鄉村客棧會遇到的那些人,上菜之間忙著互開玩笑效率並不高(我等得不耐煩忍不住想“你們少浪費時間好麼”,但客人多他們的確很忙需要調節一下),而且老的那個見縫插針地喝酒,至少見他喝了一杯白的一杯紅的。年輕那個似乎因為經常被差使所以心情一般。
菜卻是令人無話可說。前菜我要了蝸牛(也是勃艮第特色菜),沒有吃過這麼大的,而且以前吃的都是先把肉挑出來剁碎調味做熟再塞回殼裏面,這裏的是連殼做熟,很好吃。年輕侍應上菜時幾乎是把盤子扔到桌上而且沒有告訴我金屬小鍋溫度很高,我用手拉了一下幾乎被燙傷。
主菜要了小牛onglet(對應英語hanger steak),醬汁是紅酒燉洋蔥。來到勃艮第不吃牛肉有點說不過去,何況onglet是牛身上我最喜歡吃的部位,肉質柔嫩味道濃郁,小牛的卻是第一次吃,也很不錯。鄰桌是一對講德語的couple,只有女士說法語。她點了Angus種的filet de bœuf,菜單上標明250克,上菜後她反應震驚,最後只吃了一半左右。侍應來收盤子時問她要不要打包,她說不,“too too too much!”😂 #食色性也
吸取頭天晚上喝酒影響睡眠的教訓,沒有喝酒,而且他們的酒單不算特別有趣。
今天拍檔帶我和Pierre還有Coincoin去了歌劇院附近一家新的拉麵店,原因是他在YouTube上看到宣傳片覺得還不錯😂
沒想到挺好吃。噱頭是拉麵盛在小土鍋裏上桌,而菜單背面介紹他們的味噌是作坊專供的。我點了蔬菜拉麵加一隻蛋和兩片豬肉(圖四),拍檔點了豬肉味噌拉麵,另外兩位都要了雞肉味噌拉麵,此外三位男士各要了一份雞肉煎餃。拉麵味道很不錯,此外男士們對煎餃好評有加。#食色性也 #巴黎
吃完飯走回寫字樓,來時路上看到的免費crêpe檔開張了(某品牌廚具的營銷,一個小廣場上總共有三個攤位,圖二),在Coincoin的帶領下我們加入等待的隊伍,只有Pierre對crêpe不感興趣躲得遠遠的(他有個布列塔尼姓,可能因此對crêpe留下陰影)。輪到我們的時候Coincoin和拍檔表示女士優先。師傅說沒有Nutella了Coincoin有點失望,我要了杏子醬加椰絲,免費的crêpe很簡單但很好吃。拍檔只加了砂糖,Coincoin只要了椰絲:“如果有Nutella那就更好了”。
我邊吃邊向遠處的Pierre招手,他卻轉身就走,另外兩位聽說這事,說都怪我😆 。回到辦公室,因為Pierre沒吃crêpe我給他吃了一個從Dijon帶回來的小nonnette(字面意思“小修女”,是一種蜂蜜糕點)。在那邊買了覆盆子果醬和橙子果醬兩種口味,覆盆子的帶回辦公室和同事分享。
時隔起碼三年再次來這個韓國餐廳吃冷麵(夏天才有)。上次來可能是2021年(或者更早)的夏天,當時餐廳裏有個(貌似是主管的)上了年紀的法國男人,廚師是個會說普通話的阿姨,侍應是個說韓語(?)的男生。有切片梨子的冷麵照片發在豆瓣上,被評價為“看上去不太正宗”。這次只有一位韓國女士負責招待,和女廚師(可能仍是那位)說韓語,顧客有法國人也有韓國人(有兩位好像是熟客)。冷麵賣相還是和當年一樣,有切片梨子😂 #巴黎 #食色性也
本學年週末的芭蕾舞課因為老師渡假去了提前結束,今天特地休假一天來上週三日間另一位老師的芭蕾舞和floor barre課––其實是因為卡上有剩下的課必須在學校暑假關門之前用完。2015年回巴黎休假的時候曾經嘗試過這位老師的課,當時沒能體會到她的好處;現在可能對人體有了更多瞭解,雖然她的教學和週末的老師很不同,還是能從中得到教益,甚至有點想下週三再來這麼一次,不過時間上不方便。#巴黎 #舞蹈
下課去吃crêpe。店裏有好幾種布列塔尼啤酒可選,我平時不喝啤酒,但出於好奇嘗試了其中一款名為“紅帽子”的添加了接骨木漿果提取物(0.2%)和其他芳香植物的紅啤酒(bière rousse),還不錯。啤酒瓶背面介紹了作為自由象徵的“紅帽子”的歷史(圖四),正面的布列塔尼語(圖三)說的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件事。
布列塔尼曾經獨立於法國,語言文化和英國淵源更深,從名稱上也可以看出來:它的法語名字是Bretagne,英國是Grande Bretagne。法國同化其他語言文化地區(布列塔尼、阿爾薩斯、奧克語地區、科西嘉等等)的努力在二十世紀達到頂峰,據說當時布列塔尼學校裏有“禁止吐痰和說布列塔尼語”的標語––使我想起廣東一些地方街頭的“做文明人、說普通話”。經過多年同化,布列塔尼已經從很多人不會說法語變成沒多少人會說布列塔尼語,但凱爾特民族的身份認同一直很強,啤酒品牌的名字Lancelot正是亞瑟王傳說裏的重要角色。#歷史
如今巴黎地區的crêpe店廚師常常是印度人,這家的菜單上也有咖喱雞galette這種印度布列塔尼融合菜,我少不了入鄉隨俗點了這款😂,很好吃。這裏的galette蕎麥含量高所以顏色較黑,加分。甜點crêpe可以自選餡料,我要了最愛的香蕉、巧克力和椰絲組合。#食色性也
假裝在夏天。七月中旬日間氣溫經常在20攝氏度以下,這兩天一直在受寒導致感冒的危機中🙃
圖一:週二午餐,burrata、帕爾馬火腿、洋薊、芝麻菜冷盤;接骨木花spritz。
圖二:長了一隻翅膀的紅斑馬番茄(更常見的是綠斑馬番茄)。
圖三:本鎮菜市場黎巴嫩熟食檔的mezze混合。橄欖是老闆娘送的,比較辣。#食色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