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系列真的是有意思的片子。
1出来的时候,就说是黑帮片的高峰,结果后来2和3出来一看,嗯,1果然是高峰。
倒也不是说无间道1就是绝响,因为银河后续的《黑社会》系列我觉得也很牛,但是在各方面看,直到现在,《无间道1》的地位,大概就是《鹿鼎记》之于新武侠吧。你不能说后来者没有继续出发,但是估计当时的后来者也万万没想到,瞬间连前路都被海水淹了。
我直到现在也觉得,《无间道1》对刘伟强,麦兆辉和庄文强三个人来说,有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觉。这么说感觉有点看不起他们,但是实际上,我真没想到三个那么能出行货的人,居然攒了一个这么精妙的东西。我虽然也鼓励自己,先写了再说,但是看到他们这么践行“好不好,先写/先做”,结果最后搞出《无间道1》,还是想说,的确是天道酬勤,不努力,半路就放弃,这辈子就更没戏了。
1比2和3好出地方太明显了,以至于我觉得2居然还能有奖,简直是挟1之余威,还好金像奖比较正常。
1的结构是港片最擅长的小舞台做叙事,所有矛盾拉到最满最强。这么高强度的反转,要求最高的是合情合理,前面的钩子不能不存在,又不能太显眼,还要在下钩子的时候照顾人物性格。我相信1和2和3的剧本大纲是类似的,就是先有人物,条线,几个大致的反转的情节,但是在细部,不可能做得那么细致,很有可能是一边拍一边想细节。1的成功当然是选了很好的演员,另一个很好的是选了香港黑帮片最擅长的“双雄”结构。虽然加了卧底,但是依旧是“警匪双雄”的模式。这个模式很早就有,从吴宇森的拿手绝活之一就是这个。甚至张彻时期,他的武侠片就是双雄模式,也很卖座。
虽然是两个人,但是两个人也可以有很多的变化。早期相辅相成式的比较多,那种“我们身为不同阵营,但是惺惺相惜”的bromantic,不就是罗密欧朱丽叶单性转吗(?)。后来也有一衬一正,身份互换,立场逆转等等变化。
当时张彻的双雄片里,拍得最好,最有名的就是《刺马》。除了本身那个故事的反转跟观众惯常接受的套路很不一样(不过现在也已经写太多了),也和这个作品里反派拍得特别”像人“有关系。
当然,“双雄”模式并不代表一碗水端平,也有偏倚,比如《英雄本色》里,看起来是双雄,但是实际上配角小马哥是写给主角的,但是没想到演员凭借一己魅力,让角色立起来,本来是衬托主角的配角,结果大放异彩到让主角给他做陪衬。
再想想金庸那一堆给主角最陪衬的”表哥“,怎么不是一种”双雄“变体呢?
《无间道1》在双雄做戏的时候,其实还是很古典的“舞台叙事”套路,双线并行,两个主角一头一尾,刻意通过多层次的“隔离”,把最震撼的“对决”拉到最后,而且不是“双枪互指”,而是用语言来交锋,这些都是和前面各种极致的“戏剧”相比非常克制的地方,所以反而有了新意生发的空间。这种跟”过往“熟记而流的”套招“不一样的东西,才是才是”对“的。
而两个人各自那条线——和其他人的互动——反而是各种行货,都是黑帮片惯用的那些,什么毒品交易,什么反水再反水,但是双线的”新“的那个点做得非常好,把两个人的性格编进去了,把行货处理得仔细,这才是观众舒适区里的创新。给什么,不给什么,冒犯观众的期待到什么程度,都被仔细的考虑过。
这里的行活,既包括把“普通生活”的“生活细节”做出来,也包括把两个人的”无能“做出来,做出来了”无可奈何“,才显得出后面“困兽犹斗”的“无所不能”是可以接受的。可以说,香港黑帮片当时那点优秀的“市民味”全保留了,这让两个主角特别像“人”。
又两个人其实是两条不一样线,危机四伏但是危机的样态做的动静不一,就丰富了节奏。而且有意思的是,一黑一白两个人,都不那么纯粹,却因为身份与认同,导致在黑白混沌之间,还有“正邪”之辨。这哪儿说的是道德的重要性,这根本说的是身份/官方认同/权力上位者认同的重要性。可偏偏是这种重要性,带着现实的关切,一下子就笼罩住戏里戏外的人,让故事有了足够让观众凝视的时候,更多一点骗他们的,让他们信服的texture。
这就要提到那段时间,甚至往回回溯十几二十年,港片的“末世情结/97情结”。这个说来话长,这次就不说了以后有机会再说。
说回《无间道》,主创在做1的时候,有大量的潜意识的“不安”。“97恐惧”或者说“97后恐惧”在这里发挥到一个新顶峰。在这方面唯一能超过《无间道1》的,就是杜琪峰的“黑社会”,只可惜“黑社会系列”太外放,太直给,金句太多,杜大炮整个人好像只有一根笔直的直肠= =,火力十足,反而没有无意识恐惧那么动人,那么幽微。恐怖片里,最让人觉得珍贵的就是“真实”,而最难的就是营造“恐惧紧随”的那个氛围。鬼片最难最高明的地方的不是鬼蹦出来吓人的那一瞬间,是之前漫长的“悬念”。无间道1的确比很多正儿八经的鬼片都有恐怖片气质,的确不是夸大之词。
2和3的“比不上”是方方面面的,一般人会觉得2最明显的是演员演技,特别是余文乐,基本到他的地方,就会全部垮掉。但是本子的问题更大。这个本子的问题是结构的问题。虽然前面复刻了1那种刘建明和陈永仁人生互换,但是因为俩个人没法提前见面(对决),变成了两条明面不相干的线。这当然也没问题,问题就是,能不能在各自条线的关系里,把角色性格立起来。更可怕的是,2里倪永孝完全是一个“夏雪宜”式的人物。这种极具冲击力的平面人物一旦设计出来,演技不行的人驾驭不好就会使灾难。驾驭好了……变成了第二个“小马哥”,对片子整体来说,其实也说不好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会整个改掉片子的“调性”,变成了一个“legend”片子。
包括为了弥补情节和新增人物的合理,给陈永仁加上黑帮私生子的出身,更不是一个好的点子。这个设定在3几乎也完全没用上也能看出,这是多糟糕的一个设定。完全只服务了2texture。一个普通人对善的向往,这种很朴素的情感在1被拉到满,有了感染力。他只是受命运的拨弄,但是做了一个“好人”想要做的能够做的全部,才让刘建明这么向往,一种本能的,道德价值/人格魅力上的吸引。本身是和1那种“凡人”感“宿命感”非常配套的。2,设定了又没做好,导致观感很奇怪。我感觉要是在故事层面上,还是可以圆过来的。但是没圆上,还是有点可惜。
2里,陈永仁对倪家的恨没有解释(应该是没表现出来,铺垫也给了的),对父兄背叛的自我心灵转变,最后兄长对他背叛的宽恕,价值观受到的冲击etc……基本都是空白。
余文乐表现完全不如陈冠希,也怪不得当年大家这么看好陈冠希却不看好余文乐。大概是陈冠希在他的理解范围内,信了刘建明的行为逻辑,所有的表达都是对的。尽管这个“对”在大部分时候都很俗套,唯独最后他找到Mary姐的替代品的时候,那个笑,看过陈冠希别的青春爱情片的话,就知道,那一刻他用的是拍爱情片里的演法,也在这一刻的松弛和“套路”的本我里,演员和角色在镜头里奇妙地就合二为一了——观众会信那一刻,人物自洽了。真的是奇妙。所以,那句话是对的,“面对黑熊,你跑得比同伴快,你就赢了。”我从没觉得陈冠希演技如此之强。
也因为吴镇宇把刻板印象那种“教父”式大佬给一比一复刻出来,保证了片子的底线成色。使得得他这条线、这个人物格外眉清目秀,惹人怜惜。以至于我在看的时候,有种非常熟悉的“烂”的感受,就——行活,果然都是你们的行活,都是熟悉的行活那熟记而流,完全没有任何节制的,成熟到带着三分腐烂的味道。
行活不止是吴镇宇,2里有大量这种东西,比如黄秋生的死处理和2里胡军的死完全是一个套路出来的,但是为什么就是没有黄秋生的死那么震撼呢,一个是胡军的戏份被稀释了,黄秋生因为情节需要,不能死又不能没有戏份,功能上和胡军重合,这个人物的存在和死亡,处理都显得不够凝练。同样的行活,没有在大情节上有真正新意的地方垫起来,就会格外扎眼。
多说两句倪永孝,倪永孝是一个很适合同人的角色,我前面说,倪永孝的塑造和出彩,完全是“夏雪宜”式的。夏雪宜也很适合同人,广大编剧也没放过他,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倪永孝是吴镇宇最好的角色吗?我不觉得。我觉得吴镇宇在这里拿出来的也是一种优秀的“顺拐”行活。这种“魅力反派大佬”里,他并没有给出自己的,独特的,独一无二的演绎。这种“非独特”当然剧本的原因占多,但是演员也没有再突破。所以即便是演员个人美丽给角色加成,让这个角色表现肯定是好的(更何况还有不好的衬托,显得他“好”得更明显),甚至电影几乎成为他的“个人秀”。但是角色和剧本的问题本身给定了这个角色的上限空间,他自己本身的理解也限制了表演的上限。
不过吴镇宇也不冤,现在客观来看,他最大的“不走运”就是奖项运实在是不够好。但是前面有刘青云黄秋生,后面有林家栋。比演技比个人理解,比时运,吴镇宇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甚至再拉过去,对比李立群,金士杰这样的,老吴好歹还没算晚节不保,运气尚可。
当然,2也有受Sars影响,不过到底有多少呢?不清楚。因为3显然好一些,尽管好的有限。
3在做“心理悬念”其实更像是赶时髦,因为并没有熟练到真正能够用镜头讲清楚心理悬疑和虚实对比。当时在香港片子里,因为恐怖片的发展桎梏,也受好莱坞心理悬疑片的影响,港片有很多心理悬念片的尝试,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救命》《怪物》《诡丝》,包括张国荣死前没拍完的那部。但是有意思的是,恐怖片最难的就是要找到潜意识里害怕的东西。经过Sars一役,我感觉那时候港中关系算是蜜月期,再加上为了规避大陆市场的审核,港片里来自大陆的形象,从北姑,大圈仔,阿灿这种极度丑化的形象,到恐惧害怕的形象,再到“黑切白”的形象。从逻辑上来说,3的故事并没有很大的问题,问题都在技术上——已经没办法用熟练的情景和人物设定,简单地让观众在一个texture里迅速理解人物的种种动机,而新的构建又不足以有力和鲜明到在通过画面和叙事,在这个时长里说服观众进入情景。当然,黎明演得不好也要背锅,不过3里没有一个人演得足够“好”,这也很能说明问题了。黎明的演得不好也是方方面面的,要展开要单独讲一段。也先放着。
无间道1里,人潜意识害怕的是“清算”,是“未来”。但是这个未来是不被允许被人正视的。涉及当时香港人对回归、对大陆的恐惧,也涉及晦暗不明的过去是否能被宽恕的不自信。到了3,昨日的罪愆被“生不如死”的“生刑”所洗刷——即无间地狱。有意思的是,首先,它的结尾就很难真的有“爽片”那种“黑白分明”的爽快感。这点相当明显了。其次,最后结局,生者留下的李心儿和陈道明,各自代表什么意向已经很明显了,再结合他们的形象和意指,就更觉得有意思。
但最有意思的是,站在20年后,现在的人(我)回望当时那个结局,再看今日之你港。瘫痪在轮椅上,还沉迷自己幻梦,不知疲倦地敲击摩斯密码的刘建明就完完全全是你港的化身。从1到2到3,他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真想为这个寓言式的结局鼓个掌。潜意识指引过去的那个东西,才是最耐咀嚼,可以反复翻出来,不停对照的东西。
香港黑帮片作为香港电影工业孕育得最好的一个亚型(它是动作片这个大类型下的一个亚型,和武侠片,警匪片,枪战片等有着不是很分明的界限),是北上最不顺畅的一个片种。只是我当时没想到,后来大陆的影视工业,学它学得最受认可的居然是电视剧《狂飙》。怎么讲,大陆有可以继承香港黑帮/文艺复兴的一切主观因素,但是绝对不会有真正文化工业繁荣的那天。
我今天B站看完韩江的演讲(微博那长篇大论看着人这是头疼)韩江说,她去寻找,寻找现在能不能挽回过去,生者能不能拯救死者。最后她没有答案。直到她在公墓里,在历史的记录里,翻到了问题的正确的问法——是过去能否帮助现在,是死者能否救赎生者。
今天i姐还在微博说,自己看这个看那个,说,要自由地创作。
笑死。
更能代表坚持自由创作的,根本不是她说的那几个,当然,她要真说了,估计微博也发不出。不过,坚持自由创作还是对的。总之,又是一句不得不说,也完全不会错的,正确的话。
当不能真正拍片子的时候,还可以选择写作,不停地写,遵守内心地写。像韩江那样,用自己的肉身,极限而缓慢的,只为了回应内心某个声音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