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
于2023年4月20日,沿著基本上避开陆地的狭窄路径,新月的影子飞掠过地球的南半球,带来了结合日环食与日全食的混合日食。
混合日食相当罕见,至于是见到日全食或是有火之环之称的日环食,端视观察者所在的位置而定。
譬如这例众所引颈期盼的混合日食,在邻近西澳大利亚海岸的印度洋上,搭乘锭泊于全食路径中心线附近船只的追日食者,就目睹了日全食。
这张由著名的追日食者艾斯潘纳克(Fred Espenak)摄于船上的日食影像,捕捉到活跃太阳的壮丽外层大气(日冕)向太空泛流的景象。
这幅主题影像,组合自摄于62秒日全食期间、曝光时间介于1/2000秒到1/2秒之间的11张照片,以记录全食阶段肉眼难以见到的日冕细微结构。
apod
星际彗星3I/ATLAS
这颗彗星来自外太空。
目前有来自太阳系外的天体,正高速穿过我们的太阳系。
由于拥有气态的彗发,故归类为彗星的3I/ATLAS,是第三颗确认来自太阳系外的天体。
在上面这幅呈现太阳系内围的空间图示里,白色线为这颗彗星的轨迹,而木星、火星、及地球的轨道,则分别以金、红、与蓝色来标示。
逐渐接近太阳的彗星3I/ATLAS,目前与太阳的间距和木星相当,而在今年的10月底最接近太阳时,预计会来到火星的轨道之内。
此外,会掠过火星与木星附近、来处目前仍不明的彗星3I/ATLAS,预期并不会太靠近地球。
虽然它初期的活动很像常见的彗星,但探索3I/ATLAS的组成及本质之观测,必然会持续下去。
鲁宾的星系
在这幅哈勃太空望远镜影像里,明亮带芒的天体,是位于英仙座方向、近在我们银河系内的前景恒星。
影像所聚焦的后方天体则是UGC 2885,一个距离我们约2亿3千2百万光年远的庞大螺旋星系。
跨幅约800,000光年的这个星系,除了远大于直径约100,000光年的银河系之外,更拥有1兆颗左右的成员星,约莫是银河星数的10倍之多。
目前针对这个星系的研究,部分探索的重点在于了解为何星系可以长得如此庞大。
此外,当年天文学家薇拉.鲁宾(Vera Rubin)进行螺旋星系的旋转运动之先驱研究时,UGC 2885是她量测过的星系之一。
她的工作,为宇宙含有大量暗物质提供了首个可让人信服的证据。
最近,美国为纪念鲁宾特地发行了一枚新的硬币,而刚上线的鲁宾天文台,也预定在6月23日发布它的首张宇宙探索影像。
里麦河上空的流星与人造卫星迹线
天空中的那些光痕到底是什么?
星系、许多人造卫星迹线、及数颗流星。
首先,在遥远的后方,有斜贯过视野左侧的壮丽银河系中央盘面。
视野右边与之对应的,有数条平行、由低地球轨道上的星炼卫星曳出的迹线。
此外,还有数道其他人造卫星的昏暗迹线也交错在影像上。
而那2条明亮的短迹线,可能是来自宝瓶η流星雨的流星。
于天空右下角绽放光芒的,则是金星。
金星与人造卫星发出的光,全来自太阳。
这幅主题影像,是由5月4日数小时期间摄于阿根廷里麦河(Limay River)的多张照片组合而成。
红与蓝色的昴宿星团
如果你曾仰望夜空,看到一群大小和满月相近的恒星,那会是昴宿星团(M45)。
昴宿星团或许是地球天空中最著名的星团,即使在有光害的城市,仍然能看见到它最明亮的数颗成员星。
而在黝黑无光害的夜空中,人类的肉眼甚至可以看到环拱在昴宿星团周围的气体与尘埃云气。
在昴宿星团里,明亮泛蓝有七姐妹之称的成员星,照亮了周遭的尘埃,造就了在长曝光影像里的弥漫蓝色光晕。
不仅如此,这些宇宙尘埃看来酷似垂直上举的空灵手臂。
而整个结构,则像是镶在宇宙最丰富元素氢散发的泛红辉光里。
这幅总曝光时间将近25小时的主题影像,是由位在美国德州的Starfront天文台摄于去年。
美丽的三叶星云
美丽的三叶星云,是研究宇宙天体色彩对比的好标的。
亦称为M20的三叶星云(Trifid nebula),位在星云密布的人马座内,离我们约有5,000光年远。
三叶星云是位于银河系盘面上的恒星形成区之一,同时拥有三种基本形态的天文星云,分别为被氢原子辉光渲染成红色的发射星云、尘埃反射星光形成的泛蓝反射星云、及名为暗星云的致密尘埃云之剪影。
此外,在不透光的尘埃带之切割下,明亮的发射星云被分割成三片,因此为它博得三叶星云之称。
在发射星云中心的中右上方,有新生恒星发出的喷流和所雕塑出的云气柱,这些因哈勃太空望远镜为此区拍摄的特写影像而声名大噪的天体。
宽约40光年、肉眼不得见的昏暗三叶星云,在地球天空的张角几乎与满月相当。
林茨暗星云1251
恒星正形成于林茨暗星云1251(LDN 1251)之内。
漂浮在我们银河系盘面上方的LDN 1251,有个令人倒胃口的臭鱼星云(Rotten Fish Nebula)之昵称。
而位于仙王爆发区方向的这团尘埃分子云,也是距离我们约1,000光年远的暗星云复合体之一部分。
在各个电磁波段对这个黝黑星际尘埃云所进行的探索,发现了许多和新诞生恒星相关的高能激波和外泛流,包括散布在这张影像里的特征性泛红赫比格-哈罗天体。
此外,视野里还可见到藏在广袤尘埃云后方、隐约可见的遥远背景星系。
这幅迷人的望远镜视野,大约涵盖了3个满月的天空,以LDN 1251的估计距离来换算,其宽度约有25光年。
天空的脉络─夜光云
这片摄于7月10日、极为鲜明的夜光云,于天黑后不断向夜空输送阳光,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附近静谧的瓦伦蒂纳湖面投下倒影。
当这片位于离地表80公里太空边缘的冰晶云,仍在反射阳光时,从地面看出去,太阳早已没入地平线之下。
通常出现在夏季高纬度地区的夜光云,在每年短短的夏夜里极为活耀。
这种亦名为极区中气层云的云种,是以进入低温上层大气的水气及碎裂流星或火山灰微粒为凝结核而成云。
2024-2025年的月球最大至点
在这幅全景影像的堆叠集锦里,位于地平线附近的城市为地球加拿大亚伯达省的爱德蒙顿市。
在这个每个月记录日出点南北位置变化的年度影像系列里,由上至下分别为从夏至到冬至、然后再回到夏至的景观。
影像同时也追踨了满月月出的位置,但显然较难辨识。
想当然耳,月出在地平线南北位置的变化方向与日出相反,不过在地平线上,满月东升的位置变动的范围大于日出。
这是因为,这个精心规划的摄影计划(可参考这部影片),取像的期间涵盖2024年6月到2025年6月,并以月球的最大至点为中点。
月亮的最大至点(Major lunar standstills),则是指月球轨道为期18.6年的进动周期,所造成的月出最大南北仰角。
二颗行星、二种日行迹
上图的8字形曲线称为日行迹,是在地球上,每天于相同地点与时间记录天空中太阳的位置所得到的图案。
左侧的地球8字形日行迹,是由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一个整年期间拍摄的广角数位影像组合而成。
日行迹的形状,会因行星的轨道离心率和自转轴的倾角而异,是以在不同行星上记录的日行迹,形状也会不一样。
以火星为例,火星的转轴倾角和地球相近,但绕太阳公转的椭圆轨道离心率较大(轨道较扁长)。
而从火星表面看出去,所见到的日行迹是形似泪滴的右图。
此图则是由机会号火星车,摄于2006年7月到2008年6月期间的火星表面影像组合出来的。
可想而知的,这二颗行星的至点都是位于各别日行迹的顶点和底端。
刚过去的火星北半球夏至,出现在地球历2025年5月29日,而地球2025年的北半球夏至,会在6月21日世界时2:42 UTC降临。
云与金月
7月10日当太阳西落时,一轮明亮的满月冉冉东升。
如同这幅构图佳妙、摄于巴西巴伊亚州康塞桑-杜科伊特镇(Conceição do Coité, Bahia)的长镜头影像所示,这轮满月金黄的月光照亮了漂浮在南半球天空中的云朵。
而为了同时记录明亮月面的细节、云层里隐约的彩光、及戏剧性的背光云层轮廓,这张影像融合了短曝光与长曝光数据。
想当然耳,对南半球来说,7月的满月是冬季的月亮。
不过,对北半球而言,它有“雷月”之称,因为夏季7月的天气系统常有隆隆的雷声为伴。
整碗的火星小球
这些不寻常的火星小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这些由铁与岩石组成的灰色小球,成千上万的分布在机会号火星的著陆点附近。
为了探索这些昵称为小"蓝莓"的小球之起源,机会号找到了一个称为"蓝莓碗"的凹洞,并发现凹洞里有相当多的火星小球。
这张"蓝莓碗"的照片,是在机会号著陆火星后的第48个火星日所拍下的。
这些小蓝莓的平均直径只有4厘米。
分析周遭岩石表面上的圆形碎块与这些"小蓝莓",机会号的资料显示出岩石的组成与含有丰富火成岩的"小蓝莓"有相当大的差异。
这些讯息强化了科学家的信念,认为这些奇怪的灰色小球是由一池脏水蒸发之后结晶出来的。
W5:恒星创生之柱
恒星是如何诞生的?
美国航太总署的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卫星(WISE,后来更名为NEOWISE),为恒星形成区W5所拍摄的这种红外光影像,提供了清楚的线索,并指出近空洞中心的大质量恒星比近边缘的恒星年龄老。
可能的理由是:这些较年长的恒星触发了边缘较年轻恒星的诞生。
机制可能是近中心恒星的高温外泛流,把较低温的气体压缩成物质结,当它们的密度够高时,就会发生重力塌缩形成新恒星。
而在这幅依科学内涵上色的主题红外光影像里,受到高温外泛气体蒸发而孑遗下来的壮观云柱,则提供了进一步的视觉线索。
影像中的天体的编录号为W5(Westerhout 5)及IC 1848。
它与IC 1805所聚成的恒星形成区复合体,有心与魂星云之昵称。
这幅主题影像,突显了W5约2,000光年宽、恒星创生之柱密集的区域。
W5位于仙后座方向,距离约6,500光年远之处。
螺旋星系M61的中心
这个螺旋星系的中心,是否还有另一个螺旋星系?
乍看像是如此。
这幅呈现正向螺旋星系M61中心区的细致影像,整合了来自哈勃太空望远镜、欧南天文台、及其他地面较小型望远镜的影像数据。
亦名为NGC 4303、身为离我们约5千5百万年光年远的室女座星系团之成员的M61,咸认外观上是和银河系很相似的棒旋星系。
在M61之内,可见到许多螺旋星系共有的特征,诸如蜿蜒的螺旋臂、尘埃带、粉红的恒星形成区、及蓝色的年轻星团。
其中心更藏著超大质量黑洞,而随著周围正在形成恒星的气体坠向黑洞,所形成的明亮螺旋迹线酷以另一个螺旋星系。
鲁宾天文台的首张影像:人马座的天空
这片宽超过4度的拥挤星场,位于人马座及银河中心的方向。
在这幅由刚上线的鲁宾天文台拍摄的首张影像里,所呈现的明亮星云和星团包括望远镜巡天的热门标的:M8及M20。
其中,距离约4,000光年、亦名为礁湖星云的M8,是宽度超过100光年的庞大恒星形成区,其内更有个由大质量年轻恒星聚集而成的星团。
它们发出的强烈辐射和恒星风,驱动礁湖星云发光,并激荡出星云内的复杂气体与尘埃结构。
至于受到黝黑星际尘埃带分割,而有三叶星云昵称的M20,其内的明亮氢气发出的红光,为它渲染出泛红的主色。
而其内具有高度对比性的蓝色区,则是尘埃反射星光的产物。
鲁宾天文台用了部分的4个晚上(五月1日~4日),造访三叶-礁湖星场,以取得组成这幅影像所需的数据。
鲁宾天文台壮丽的人马座天空影像之完整解析版本,宽度和高度各为84,000像素及51,500像素。
海鸥星云
在这片视野里,有一团发光气体与尘埃云,对地球上的天文学家来说形似鸟脸,因此为它博得海鸥星云的昵称。
这幅内有宇宙巨鸟的宽波段影像,涵盖了大犬座最亮星天狼方向、分跨在银河系盘面二侧的3.5度天区。
海鸥星云明亮的鸟头之编录号为NGC 2327,而这团紧凑的尘埃发射与反射星云,内部则藏著大质量恒星HD 53367。
海鸥星云及视野内拥有其他录编号之星云所集结成的大发射星云,可能是接连发生的数次超新星爆炸的震波,所扫集出的大壳层结构的一部分。
此外,视野中右方的鲜明蓝色光弧,是速逃星大犬FN(FN Canis Majoris)所产生的弓形震波前沿。
这片以散发泛红辉光的原子氢气为主体、交织著尘埃云、及大犬OB1星协年轻亮星的复合天体,如果以用3,800光年的估计距离来换算,其跨幅超过200光年。
M109
庞大美丽的棒旋星系M109,是梅西叶著名的亮星云与星团星表的第109号天体。
在北天大熊座北斗七星的斗杓下方,可以见到它的芳踪。
而在这片望远镜视野里,右上角带芒的亮星,即是北斗七星斗杓上的天玑(Phecda)。
M109鲜明的核心棒,让它形似数学上常用来表示角度的符号、希腊字母θ(theta)。
在地球的天空中,M109的视张角非常之小,大约只有7角分或说是0.12度。
不过,以此星系约6千万光年的距离来换算,这个小张角对应的却是12万光年的庞然跨幅。
此外,周围有带芒前景恒星为伴的M109(亦名为NGC 3992),也是大熊星系群最明亮的成员。
视野里三个有点糢糊的泛蓝星系,由上到下,分别是UGC 6969、UGC 6940及UGC 6923,而它们则可能是庞大棒旋星系M109的伴星系。
月球的反面
受到潮汐锁定而同步自转的月球,永远以很熟悉的正面朝著地球的住民。
不过,如果在绕行月球的轨道上,它的反面也是很熟谙的景观。
由月球探勘号轨道船的广角相机,所拍摄的影像拼接而成的这幅清晰照片,主题就是月亮的反面。
这些影像数据,则是探勘号在2009年11月至2011年2月所拍摄的15,000多幅全月球影像之一部分。
上图的最高解析度版本影像,以每像素100公尺的解析度,呈现月球反面的构造。
月球的反面破碎且崎岖,外观上与覆盖暗色平滑月海的正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则是,月球反面的月壳较厚,因此月球内部的熔融物质,难以流出形成平滑的月海。
火星的暗沙流瀑
这些是火星上的树木吗?不是。
这些由火星探勘号轨道船摄于2008年4月的暗棕色条纹,出现在火星北极区、上头覆盖著消融中淡色薄霜的粉红沙丘上。
拍摄这幅主题影像时,随著火星春阳消融淡色的干冰,位于火星沙丘内的暗沙逐渐曝露出来。
而位在丘顶的暗沙,有时会流泄下边坡,形成这种暗色的表面流迹,而且在较淡色的表面衬托之下,乍看酷似树林,只是缺少影子。
这幅涵盖了1公里宽区域的影像,可解析出跨幅25公分以上的结构。
放大检视部份的区域,可见到飞扬的羽状烟尘,显示在拍照时,正有细沙流泄而下。
NGC 4651:雨伞星系
天空正在下恒星雨。
如今我们知道,这个庞大形似宇宙级雨伞的结构,其实是从小伴星系剥离出来的潮汐恒星流。
在这幅摄于阿拉伯的长曝光主题影像里,大星系NGC 4651的宽度和银河系相当,而伞状的结构,则从此星系的明亮盘面向外伸展了大约10万光年。
伞状结构的成因,可能是它的伴星系于绕行NGC 4651的椭圆轨道上,反复与大星系近距离接近,因此逐渐受到了拆解。
而剥离出来的恒星则会掉入NGC 4651,并在接下来的数百万年里,合并出更大的星系。
雨伞星系位于北天的后发座方向,约5千万光年远之处。
龙之眼
当你仰看夜空时,你会看见什么?
在一片黑暗中,你看到繁星点点的夜空? 见到了左侧的落日余晖?
或是天空中四散的云彩? 贯过天顶的银河系中央盘面?
俄罗斯阿斯科尔德岛山顶废弃的前哨站之倾塌废墟? 载著头灯的摄影者正在超现实的环境中沈思?
阶梯串就的崎岖山路?最后,抑是你直视了恶龙之眼吗?
这幅小小行星式的主题影像,是由多年前拍摄的38张照片拼接而成。
奥塔哥尖塔石与银河
银河总是从这二座尖塔石之间升起吗?当然没这回事。
想拍下这种令人屏息的对齐景观,需要经过仔细规划,而且取像的时间和位置都要很精准。
在这幅2024年6月摄于纽西兰奥塔哥大区(Otago)的主题影像里,成员星数达4000多亿颗的银河系里,由众多繁星聚成的明亮核心,出现在二座美丽的尖塔石柱之间。
对地球北半球的观星者来说,只有在夏季才能见到银河中心。
此外,随著地球绕太阳公转,不同区域的银河会轮番悬在空中,而且在夜晚不同时段,我们见到的银河倾角也不同。
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银河在夜空的指向,如同这幅主题影像所示,可垂直上指,而在夜晚的某些时段则是平行地平线伸展,此时,银河也变得较难辨识。
在每年的6月初,观察者可在日落后见到银河浮出地平线,然后逐渐攀升展现完整的风华。
豺狼新星V462目前可见
如果你知道该往那里看,你可以见到来自一颗(甚至二颗)白矮星的热核爆炸。
这种爆炸的分类为新星,而目前肉眼隐约可见、但透过双筒望远镜轻易可辨的热核爆炸,位于南半球。
上图所示的豺狼新星2025(V462 Lupi),是在上星期摄于南天银河系中央盘面附近的豺狼座方向。
豺狼新星2025(Nova Lupi 2025)首先发现于6月12日,并在大约一星期后达到最大亮度。
类似的船帆新星2025(Nova Velorum 2025),6月25日发现于南天船帆座方向,然后亮度的峰值出现在数天之后。
虽然银河系大约每一到二年,就会出现一颗肉眼短暂可见的新星,不过,同时出现二颗可见新星,也算是蛮稀罕的。
在此同时,人们更在等待另一颗新星 - 北冕T(T Coronae Borealis),这颗北天的新星预期会更明亮。
NGC 6946与NGC 6939
在组合自地面小望远镜超过68小时长曝光数据的这幅宇宙影像里,正向螺旋星系NGC 6946与疏散星团NGC 6939,共享了这片视野。
这片宽约1度(2个满月宽度)、远眺北天的仙王座方向的视野,视线穿透银河系中央盘面附近暗淡的星际尘埃云。
视野右下角的疏散星团NGC 6939,距离约为5,600光年,而左上角的正向螺旋星系NGC 6946,与我们相距约2千2百万光年。
于过去的1百年之中,在NGC 6946内已经发现了10颗超新星。
例如在不久前的2017年,星系NGC 6946就曾有超新星闪现。
相较之下,我们银河系大约每百年左右会出现一颗超新星。
也因此,NGC 6946有烟火星系之称。
Ou4:巨乌贼星云
在地球的天空中,这团绵延将近3个满月宽度的神秘乌贼状星际云气,相当难以捕捉拍摄。
由法国天文摄影者奥特斯(Nicolas Outters)发现于2011年的乌贼星云(Ou4),其双极瓣的结构,因这幅影像所记录的特征性双电离氧原子之蓝绿辐射而变得清晰可辨。
虽然乌贼星云看似外头包覆著泛红的氢辐射区Sh2-129,然而,其真实的距离及本质至今仍难以确认。
不过,不久前的一项研究指出,Ou4的确是在距离约2,300光年远的发射星云SH2-129之内。
在此情境下,这尾宇宙级的乌贼,可能是从炽热大质量的三合星系统 (编录号为HR8119)外泛的物质。
如此为真,这团庞大的乌贼星云之身宽会超过50光年。(Giant Squid Nebula 巨乌贼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