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读汪曾祺重写聊斋故事《促织》。
宫里兴起斗蛐蛐,地方上下巧立名目,落魄童生为了仕途遍寻蛐蛐,靠花钱,靠托梦,终于寻得冠军选手“青麻头”。儿子好奇不小心弄死了父亲的仕途珍宝,被母亲“你爹回来知道揍死你”吓得惊恐万分只得跳井,再到儿子化身蛐蛐,虽小却骁勇善战,只活一季也要为了爹爹的升官发财铺路。
小的时候读,这就是一个志怪故事,远比不上狐仙书生美人来得香艳刺激。今朝再读,腐败的官场描写和普通人对仕途的渴望,小孩失手弄死蛐蛐之后觉得天塌地陷,又为了报父母的恩化身蛐蛐……这个小故事里面的每一点,都是中国社会的极致缩影,连母亲的话都是。
#读书笔记
#名士和狐仙
味噌汤的书昨晚读完了。结语的部分我挺喜欢的。摘抄一段。
“开始新生活时,重要的是‘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这也将成为今后人生的基础,发展为今后人生的样貌。配合这即将成为自己人生基础的新生活方式,备齐生活所需最低限度的用具,就成为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想专注工作或学业,我建议可尝试‘一汤一菜’的生活样式。以味噌汤(同时也是配菜)为中心,搭配饭、面或面包等主食。
为了不破坏自己的生活节奏,最好可以什么都不想地将饭菜做好,又能扎扎实实摄取到养分。做菜是让手脑自动相连的一种训练,又能从中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每天重复做一样的事,感受性便能锻炼得很敏锐。另外,对食物的讲究,到最后一定会归结于美感的问题。愈重视食物,就愈能培养美感。慢慢感受到原先感受不到的东西,看到过去看不到的事物。所谓正确答案,始终都是美丽的东西。就连数学也是如此。只要过着重视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最符合逻辑的生活方式。”
#读书笔记
#味噌汤料理手帖
《茶,汤和好天气》
以后再买这种不同作者短篇的编集我就是猪!水平参差不齐倒在其次,最主要的是风格天差地别。虽说统一跟吃有关,但小说、散文、杂文俱有,行文方式与所表达的感情亦是各有不同,每篇文章又短,差不多都是几页就完,连续读的时候上一篇的情绪刚起来,一翻页又是另一种不同的基调,实在有点吃不消。
另外就是选文中有的明显是节选,却不明说,甚至截取的部分没头没尾,很难独立去看。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分为两组来评估不同类型的巧克力:第一组参与者需要评估很多种巧克力,而第二组需要评估和选择的种类就少得多。在实验结束时,参与者可以在两种不同的酬劳方式中选择,要么选现金(5美元),要么选巧克力(价值5美元)。实验的结果令人印象深刻。需要评估少量巧克力的参与者更倾向于选择巧克力作为酬劳,而不是现金。这个结果清楚表明,选项的减少对价值生成的过程有所助益;或者说,丰富性会导致价值贬低,因为在选项丰富的情况下,物与人都变得更容易被替代。
#爱的终结
#读书笔记
我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实验,觉得还挺有趣。碰巧身边有熟悉的人在频繁使用不同dating app找寻伴侣。于是可以近一步代入去感受科技发达和观念的改变给情感带来的“选择过多”的难题。
读林璎的#boundaries
不管是二十来岁时候参加比赛时的越战纪念碑注解,还是后来写下的关于她的其他作品的诠释,我觉得她好冷静。再大的议题,战争还是平等,她的作品和文字都举重若轻。
带着这个感受,我读着读着到书的中段。她仿佛听出了我作为读者的好奇,这一段,写她因着这张面孔,总被陌生人追问“where are you originally from”。疏离和冷静,原来来自无处归属的观望。
#读书笔记
《闻一多诗文集》
一直get不到现代诗,便盲买了几本与现代诗相关的书,想要陶冶一下。但结果是,至少这一本,没能起到多少作用。跟先生关系不大,毕竟有些诗句与我还是有触动的,主要是我在买书时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先生所处的时期,不光白话文没有定型,新体诗也同样,先生自己的诗也多有浮动,很明显能看出是在实验摸索阶段,让初级入门者的我算不上友好。至于文章部分,倒确实加深了“闻一多先生是个激昂的战士,是无畏的前驱”这一印象。
另外就是,下单的时候没仔细看,书拿到手里才发现封面好吵233
读#始于极限
上野千鹤子聊到日本夫妻同姓。我觉得我在女性婚后改夫姓这方面概念还没怎么形成。
大学的时候我室友姓何,sales打电话来,上来问她是不是何生,她说不是。然后对方恍然大悟,哦,何太。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关于姓不一样的思路。
刚进单位我发现大老板和二老板一个姓,我揣摩半天他俩是不是兄妹或者堂兄妹什么的,直到某天周五看他俩手挽手下班才顿悟。
然后前一阵子,我同事上传了她双胞胎在幼儿园的打架记录给大家当乐子看。我看两小孩都姓Lee,我同事也姓Lee,第一反应居然是,啊这俩小孩怎么跟妈妈姓。第二反应是,啊难不成这么巧同事跟她老公一个姓,Lee是个很普遍的姓吗?物理大哥:都到这步了你还没觉得有可能是你同事改了老公的姓吗?
换一个文化,别人觉得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却需要转几个弯啊。
#读书笔记
《山月记》
很久之前在微博收的安利,理由毫无疑问是那句“我深恐自己并非美玉……”,虽然买到的翻译版本不如一眼垂直入坑的那句优美直击人心,但并不影响文章整体的风格,而且相较于手上不少连我这种文盲都能看出翻译有问题的其他书籍,这本完全可以说是十分优秀的翻译。
说回内容,作为主打的短篇《山月记》确实犀利异常,无怪中岛敦会有“小芥川”之称,确实有那么点意思;寓言意味也很浓,有充分的理由被收入高中教材。其他几个短篇虽然不如《山月记》打眼,但也异曲同工,毫不逊色。在简略了解作者之后,很难不认为《光·风·梦》是他身的映射。
在读 The Hundred Years' War on Palestine 🌕🌕🌕🌗🌑
读了大概1/3,对早期zionism得逞的原因和殖民帝国们一手造成的今日悲剧有了更多了解。作者的行文不算好读,视角比较偏精英阶层。
#叫魂 #长毛象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霍勒斯的书影音游
《文学翻译论》
作为同人女,偶尔会翻译点外文粮自娱自乐,不知不觉就较真起来,于是入了这本书。然后就被干货噎到了,倒不是艰涩难读,只是专业性太强,不太适合小甜饼小黄文。不过书还是不错的,即使不是奔着翻译相关去的,看了也不亏。
If you can’t decide, the answer is no.
#TheAlmanackofNavalRavikant
#读书笔记
前阵子有这个想法,结果无意在书里听到了。
《标点符号用法手册》
搞同人的时候总是因为标点卡壳,实在是件很挫败的事。连该用什么标点都搞不清楚,我竟文盲至此?!遂买下此书。
讲得简洁易懂,又很清楚全面,看了获益匪浅。哪怕没办法全部记住,也可以在用的时候查阅相关章节,是十分好用的工具书。
前两天在想,朝九晚五的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一大部分的“意义”所在。然后今天读到了骆以军的这么一段。
#读书笔记
#故事便利店
昆德拉说过,二十世纪的小说家和二十世纪的我们,其实已经失去了十七世纪塞万提斯写的《堂吉诃德》里那样的一个旷野,人可以自由自在在旷野上任意冒险,可以遇到各种奇遇,可以遇到各种鬼怪。像《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在旷野上冒险,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故事和传奇,火焰山、牛魔王、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各种奇幻的故事。 昆德拉说,十七世纪的塞万提斯在这个旷野上拥有的关于说故事最幸福、最美好的时光已经结東了。 二十世纪之后的小说家,不论你写的人物是谁,最后主人公一定是卡夫卡笔下《城堡》这部小说里的土地测量员K。因为你必然会被困在现代性的机构里,城市的地平线已经被切断了,被什么东西切断?被这些高楼大厦切断了。这些高楼大厦是个隐喻,可能就是所谓的医院、电视台大楼、大学教学楼、科技部,以及各种政府部门,如警察局总部、银行大楼。这些大楼各自掌握着自己的专业话语,它让我们没有办法再回到古典的说故事时,人可以像原始人、像古典人那样自由地没有边界地说故事。我们必然会被这些现代性的框格给框定住。
《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
首先感叹一句,作者阅读量是真的大。单是正文后汇总提到日文书籍的“书名索引”就有12页,更别提其中有中译版的仅是寥寥。全书四百多页,四十多万字,实在令人佩服。
注意到这本书的契机其实很简单:我一般只看日本动漫、影视剧和轻小说,对日本文学却不甚了解,在手上仅有的几本日文文学中,介绍作者时又都提到他们的“汉学”渊源,逛书店的时候又正好看到这个书名,就买了下来。
内容是否属实,我个文盲是没办法判断的,不过本书的覆盖面很广,纵向从古到今,横向各种题材和文体都有,行文也很流畅,通俗易懂毫不生涩,也不显卖弄,让人很能读得下去。
另外说一句,田中芳树居然占了不少篇幅(十页以上),作者真是什么都看啊。想当初《创龙传》完结我好长时间都没能回过神,还以为蹲不到结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