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读汪曾祺重写聊斋故事《促织》。
宫里兴起斗蛐蛐,地方上下巧立名目,落魄童生为了仕途遍寻蛐蛐,靠花钱,靠托梦,终于寻得冠军选手“青麻头”。儿子好奇不小心弄死了父亲的仕途珍宝,被母亲“你爹回来知道揍死你”吓得惊恐万分只得跳井,再到儿子化身蛐蛐,虽小却骁勇善战,只活一季也要为了爹爹的升官发财铺路。
小的时候读,这就是一个志怪故事,远比不上狐仙书生美人来得香艳刺激。今朝再读,腐败的官场描写和普通人对仕途的渴望,小孩失手弄死蛐蛐之后觉得天塌地陷,又为了报父母的恩化身蛐蛐……这个小故事里面的每一点,都是中国社会的极致缩影,连母亲的话都是。
#读书笔记
#名士和狐仙
味噌汤的书昨晚读完了。结语的部分我挺喜欢的。摘抄一段。
“开始新生活时,重要的是‘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这也将成为今后人生的基础,发展为今后人生的样貌。配合这即将成为自己人生基础的新生活方式,备齐生活所需最低限度的用具,就成为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想专注工作或学业,我建议可尝试‘一汤一菜’的生活样式。以味噌汤(同时也是配菜)为中心,搭配饭、面或面包等主食。
为了不破坏自己的生活节奏,最好可以什么都不想地将饭菜做好,又能扎扎实实摄取到养分。做菜是让手脑自动相连的一种训练,又能从中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每天重复做一样的事,感受性便能锻炼得很敏锐。另外,对食物的讲究,到最后一定会归结于美感的问题。愈重视食物,就愈能培养美感。慢慢感受到原先感受不到的东西,看到过去看不到的事物。所谓正确答案,始终都是美丽的东西。就连数学也是如此。只要过着重视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最符合逻辑的生活方式。”
#读书笔记
#味噌汤料理手帖
《拒绝控制型养育》
得知自己不但得读完这本书还要写总结的时候,我是崩溃的,但好在我会自我调节,大不了对着书骂原生家庭嘛。然而实际看的时候——骂不了一点。
倒不是我被说服了,而是例子举得实在悬浮,不是说现实没有更离谱的,而是鸡汤味太浓,看得人只想撇嘴。
至于育儿的内容……干货确实是干货,虽然有点车轱辘。不过吧,要是真有家长指望看这本书就能教好孩子或者成为合格的父母,那还是歇了吧,不如说有这种想法的显然更像是不合格父母。我小鱼缸里养几条鱼都得每天劳心劳力,何况一个活生生的人呢。
不说了,这书还有个姊妹版等着我去看呢,唉。
《懂比爱更重要》
对于曾说这本书是上本书姊妹版的事,我郑重道歉。它是真的想要给父母提些实用的建议,比上一本说好听叫干货满满说难听点其实全是正确的废话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单说行文读起来就舒服很多。
书中不光总结了一些中式家庭的教育问题,还简略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甚至很直白地将“焦虑的妈”归因为“消失的爸”,在强调父母双方参与的同时也表明,如果当爹的就是“摆烂”,那“再好的(教育)方法都会失去效果”。
在讲问题的时候,这本书自然也会举例子,但不拘于所谓的“真实案例”,还会在文艺作品中找典型,就比较接地气。最重要的是,提出的建议真的有可行性,至少比起上一本来说是这样的。
我没看过几本家庭教育分类的书,不好说这本是不是真的宝藏,一定要说的话,我选择把上一本丢进垃圾桶,这一本放在书架上。
History never repeats itself; it only appears to do so to those who don’t pay attention to the details.
#读书笔记
《茶,汤和好天气》
以后再买这种不同作者短篇的编集我就是猪!水平参差不齐倒在其次,最主要的是风格天差地别。虽说统一跟吃有关,但小说、散文、杂文俱有,行文方式与所表达的感情亦是各有不同,每篇文章又短,差不多都是几页就完,连续读的时候上一篇的情绪刚起来,一翻页又是另一种不同的基调,实在有点吃不消。
另外就是选文中有的明显是节选,却不明说,甚至截取的部分没头没尾,很难独立去看。
The foremost of these Tolstoyans was a young ex-Guards officer named Vladimir Chertkov, whom Tolstoy met when he was fifty-five. The pair exchanged more than 2,000 letters, and he was allowed to read Tolstoy’s diary. Their relationship went beyond friendship into a mixture of spirituality, coercive control and eroticism. Chertkov effectively supplanted Sofia Tolstaya as Tolstoy’s greatest reader. And unlike Tolstaya, he did not discourage the author’s religious enthusiasms and rejection of the material world – not least because it wasn’t his children who had to live off the copyright of Anna Karenina. Chertkov hired secretaries to copy out Tolstoy’s diary and letters, and even told him what to write. By the end, Chertkov had created a secret will giving him control of the author’s legacy.
If you want to know why the great Tolstoy of War and Peace became the unreadable author of dreary religious tracts, there is a simple answer. He swapped Sofia Tolstaya for Vladimir Chertkov. He swapped domestic life for saintly preaching. He swapped a relationship built around support for one founded on control. Anyone who disbelieves the importance of a great wife to a genius, who thinks that a solitary figure is all that matters, is invited to read Anna Karenina. And then read anything that Tolstoy wrote after the age of fifty-five.
#读书笔记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分为两组来评估不同类型的巧克力:第一组参与者需要评估很多种巧克力,而第二组需要评估和选择的种类就少得多。在实验结束时,参与者可以在两种不同的酬劳方式中选择,要么选现金(5美元),要么选巧克力(价值5美元)。实验的结果令人印象深刻。需要评估少量巧克力的参与者更倾向于选择巧克力作为酬劳,而不是现金。这个结果清楚表明,选项的减少对价值生成的过程有所助益;或者说,丰富性会导致价值贬低,因为在选项丰富的情况下,物与人都变得更容易被替代。
#爱的终结
#读书笔记
我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实验,觉得还挺有趣。碰巧身边有熟悉的人在频繁使用不同dating app找寻伴侣。于是可以近一步代入去感受科技发达和观念的改变给情感带来的“选择过多”的难题。
读林璎的#boundaries
不管是二十来岁时候参加比赛时的越战纪念碑注解,还是后来写下的关于她的其他作品的诠释,我觉得她好冷静。再大的议题,战争还是平等,她的作品和文字都举重若轻。
带着这个感受,我读着读着到书的中段。她仿佛听出了我作为读者的好奇,这一段,写她因着这张面孔,总被陌生人追问“where are you originally from”。疏离和冷静,原来来自无处归属的观望。
#读书笔记
《闻一多诗文集》
一直get不到现代诗,便盲买了几本与现代诗相关的书,想要陶冶一下。但结果是,至少这一本,没能起到多少作用。跟先生关系不大,毕竟有些诗句与我还是有触动的,主要是我在买书时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先生所处的时期,不光白话文没有定型,新体诗也同样,先生自己的诗也多有浮动,很明显能看出是在实验摸索阶段,让初级入门者的我算不上友好。至于文章部分,倒确实加深了“闻一多先生是个激昂的战士,是无畏的前驱”这一印象。
另外就是,下单的时候没仔细看,书拿到手里才发现封面好吵233
读#始于极限
上野千鹤子聊到日本夫妻同姓。我觉得我在女性婚后改夫姓这方面概念还没怎么形成。
大学的时候我室友姓何,sales打电话来,上来问她是不是何生,她说不是。然后对方恍然大悟,哦,何太。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关于姓不一样的思路。
刚进单位我发现大老板和二老板一个姓,我揣摩半天他俩是不是兄妹或者堂兄妹什么的,直到某天周五看他俩手挽手下班才顿悟。
然后前一阵子,我同事上传了她双胞胎在幼儿园的打架记录给大家当乐子看。我看两小孩都姓Lee,我同事也姓Lee,第一反应居然是,啊这俩小孩怎么跟妈妈姓。第二反应是,啊难不成这么巧同事跟她老公一个姓,Lee是个很普遍的姓吗?物理大哥:都到这步了你还没觉得有可能是你同事改了老公的姓吗?
换一个文化,别人觉得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却需要转几个弯啊。
#读书笔记
《山月记》
很久之前在微博收的安利,理由毫无疑问是那句“我深恐自己并非美玉……”,虽然买到的翻译版本不如一眼垂直入坑的那句优美直击人心,但并不影响文章整体的风格,而且相较于手上不少连我这种文盲都能看出翻译有问题的其他书籍,这本完全可以说是十分优秀的翻译。
说回内容,作为主打的短篇《山月记》确实犀利异常,无怪中岛敦会有“小芥川”之称,确实有那么点意思;寓言意味也很浓,有充分的理由被收入高中教材。其他几个短篇虽然不如《山月记》打眼,但也异曲同工,毫不逊色。在简略了解作者之后,很难不认为《光·风·梦》是他身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