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同人本/同人向设计总结//
感觉不鼓起勇气发,这辈子都不敢发了
打一个设计的tag,今年的以后也发在这个串里!
谢谢各位老板老师主人太太朋友们的信任
#设计
稻草人周刊 Vol.21你正在阅读稻草人周刊,我们是不是很久没有过这样朴素的开头了? 平庸的设计 #设计 最近把 RSS 阅读器从 Unread 换到了 NetNewsWire,两者在功能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 Unread 是一个在设计上有着更多独特想法的产品。在 Mac 端可能没有什么区别,但 iOS 和 iPadOS 上,Unread 的 UI 设计和手势操作特色非常鲜明。 https://www.blogtalk.org/go?from=feed&link=https%3A%2F%2Fgeedea.pro%2Fposts%2F%25E7%25A8%25BB%25E8%258D%2589%25E4%25BA%25BA%25E5%2591%25A8%25E5%2588%258A-vol-21%2F
#明日方舟 #设计 #出苍白海
视频链接:【怎样学明日方舟做设计?【Vol.5-出苍白海】-哔哩哔哩】 https://b23.tv/V2zPpry
b站@和音社_姬无色:
出苍白海使用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克莱因蓝,但是或多或少受到其影响。
完全从当下的视角,可能很难理解“克莱因蓝”受追捧和迷恋的原因。其实在人类的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作品中完全没有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色相在240度左右,并保持较高饱和度和亮度的蓝色。以前的“蓝”通常是相对偏绿一些的青色,例如“埃及蓝”。
后来通过在颜料中加入青金石,才逐渐得到了这种相对紫一些,看上去深邃幽静的蓝色。凝视这样的蓝色会得到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仿佛在黑暗之中独自发光。但是这样的颜料实在太珍贵了。这样的颜料产自今天的阿富汗,青金石开发量少,再加上运输成本,到了欧洲已经比黄金还贵,许多画家一辈子都用不到一次这样的颜料,就连米开朗琪罗的画作都因为颜料未到而停留在未完成。在西方绘画中,这抹蓝主要用于绘制圣母的衣袍,在东方被加入瓷器,缔造出“青花瓷”这样一个中国瓷器的新时代。而在原产地的中东地区,它通常是沙漠里的水的隐喻。
在化工技术得到发展之后,这种颜料逐渐有了非天然的替代品。先是“群青”,再是“普鲁士蓝”,再到我们今天说的“克莱因蓝”。它直接掀起了一波狂潮,在当时一个美术越来越强调形式要与内容相关才有意义时代,却做到了让普通大众都能为一个纯粹的、无内容的颜色痴迷。
出苍白海里使用的蓝,看上去比“克莱因蓝”还要更饱和、更深邃一些。它是在显示器上呈现的,避开了颜料技术的客观限制。这也是为什么我开头要说这抹蓝严格来说不能算“克莱因蓝”。但不得不说,决定使用这抹蓝色的视觉创作者太精明了,在漫天沙漠的活动主题中,克制地引入了像水一样稀有但深邃的蓝色,仿佛带来了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