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上空的景观:太空探险公司火箭发射的羽状烟尘
天空发生了什么事?
上周一,太空探险公司的火箭发射时,所喷出的美丽羽状烟尘,为南加州和亚利桑那州部分地区的天空带来一场视觉享宴。
这例源自加州隆波克附近的范登堡空军基地的火箭发射,因为受到落日的照射,看起来格外明亮,甚至一度形似庞大的太空鱼。
这艘猎鹰9号火箭,成功的把23颗星链通信卫星推送到低地球轨道上。
在视野的右侧,可见到第一级火箭的喷出的烟尘,而左侧的羽状烟雾的顶端,则可见到攀升中的第二级火箭。
这幅西眺的的主题影像,是在那天的日落后摄于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附近。
每日一图
M81
庞大美丽的M81,大小和我们的银河系相近,同时也是地球天空中最明亮的星系之一。
位于北天大熊座方向的这个宏伟螺旋星系,亦名为NGC 3031,另外也因它的18世纪发现者而有波德星系的称号。
这幅清晰细致的望远镜影像,呈现了M81明亮泛黄的核心、蓝色的螺旋臂、粉红的恒星形成区和蜿蜒的尘埃带。
在影像的中左方,可见到有些尘埃带与其他螺旋臂结构逆向而行,穿过了星系盘。
这些行为怪异的尘埃带,可能是M81与它的较小、位在这幅影像之外的邻近星系M82,曾发生近距离接近的遗迹。
在仔细检验M81内的变星之后,天文学家完成了河外星系的最佳定距工作之一,并将其距离定为1千1百80万光年。
土卫十二的立体影像
请取出红/蓝眼镜,一起飘浮在土卫十二(Helene 海伦),这颗土星的冰质小卫星之旁。
名称很贴切的土卫十二,是四颗现知位于拉格朗日点上的特洛伊卫星之一。
拉格朗日点则是两颗大质量天体之间的重力稳定位置,在此例中,这两颗天体为土星和它较大的卫星土卫四。
形状不规则的土卫十二 (约36 x 32 x 30公里),位于土卫四的前导拉格朗日点上,另一颗冰质姐妹卫星土卫三十四,则位在坠后的拉格朗日点上。
这张清晰的立体影像,建构自卡西尼号2011年某次近距离飞越时所拍摄的2张照片 。
影像显示土卫十二面向土星半球的部分区域,而此区的表面上则满布著撞击坑和沟状结构。
月尘与布胶带
为何月球有这么多粉尘呢? 在地球上,岩石受风及水侵蚀而产生土壤和沙。 然而,月面上的粉尘(亦称为腐岩),却是历年来微陨石不停轰击岩质的月表所逐渐累积出来的。 但是对阿波罗计划的太空人与装备,这些无所不在的砂砾状粉尘,会造成相当多的麻烦。 1972年的12月,在月面上的阿波罗17号太空人史密特与色南,就必须修复月面车的挡泥板,以免扬起的鸡尾尘伤到太空人和器具。 在这幅影像里,可见到满是粉尘的月面车轮和挡泥板,以及巧妙运用备份月面地图、夹子和银色布胶所进行的修补。
雷神的头盔与海鸥
这二团形似海鸥与鸭子的星云,并非是唯二让人联想到飞行的宇宙云。
在这片位于大犬座方向、宽将近7度的宽广地球夜空视野里,海鸥与鸭子展翅高飞。
左方由两团发射星云构成的庞大海鸥(中左上方),头部是较明亮的NGC 2327,而较弥漫的IC 2177则是牠的翅膀。
依海鸥星云3,800光年远的距离来换算,其翼展约有250光年。
而右下角距离约15000光年远、远较紧实的”鸭子星云“,其跨幅仅有50光年。
编录号为NGC 2359的鸭子星云,是受到中心附近的极大质量炽热恒星的强烈恒星风吹袭而形成的。
鸭子星云厚实的身躯及侧翼,也为它博得雷神的头盔之称号。
帕克探测器影片:从太阳附近看太阳系
如果你看得够久,迟早会出现彗星。
在那之前,你会见到美国航太总署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在绕行太阳时,从水星轨道之内所拍摄的太阳系景观。
这部影片记录了日冕流束向外伸展成为慢速太阳风、一例小型的日冕物质抛射,及先后出现的行星,依序分别有:水星、金星、土星、地球、火星和木星。
在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影片里,可以看到曳著明显彗尾的坦普一号彗星。
而画面中不断闪烁的短暂光痕,则是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轰击帕克号的侧视相机所造成的。
这部主题缩时影片,是在去年于第21次近距离接近太阳时拍摄的。
研究帕克探测器的数据和影像,有助科学家深入了解太阳动态如何影响地球的太空天气,以及对人类的电力系统、太空船和太空人可能的影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1yQt3K_YY
日偏食的双重日出
看似有二轮太阳同时东升,这可能吗?
几天前,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莱斯库敏斯村(Les Escoumins)看出去,当时明亮的太阳正从地平线升起,而月亮恰好遮住部分的日盘,带来日偏食的现象,也造就了上面提到的这种奇景。
这部主题影片,以实时的速度呈现这场罕见的双重日出及它们在圣劳伦斯河面的倒影。
影片开头时,在远方云层的上方出现了2个亮斑,随后渐渐增长成2个明亮的角状结构,而它们其实是来自未完全食缺的日盘。
不久之后,食缺的太阳就升到地平线上方。
整体来说,带食的日出只持续不到2分钟,而这例日偏食持续的时间则长非常多。
尽管月亮每个月都会绕行地球一圈,但由于它的轨道略有倾斜,月亮通常会从太阳的上方或下方通过,并非每次都会造成日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kbHJsqCZM?rel=0
棒旋星系NGC 5335
这幅令人赞叹的NGC 5335影像,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
影像里的这个壮丽、宽约170,000光年的正向螺旋星系,位于室女座方向约2亿光年远之处。
在它的星系盘里,松散的丝缕状恒星形成区,分布在絮状的旋臂上。
不过,NGC 5335最吸睛的特征,则是它鲜明的核心棒。
包括我们的银河系在内,大约30%的星系拥有的这种棒状结构,据信会把物质引导至银系的中心,从而促进恒星形成。
此外,在这幅清晰的哈勃望远镜影像里,轻易可辨的还有散布的遥远背景星系。
发射于1990年的哈勃望远镜,目前正在欢庆它从地球轨道探索宇宙的第三十五周年。
NGC 6164:龙蛋星云
美丽的发射星云NGC 6164,是由一颗质量约为40倍太阳的稀有、炽热明亮O型星所产生的。
位于这团星云中心的这颗恒星,稚龄仅有3到4百万年的。
不过,只要再过3到4百万年,这颗大质量恒星会以超新星爆炸的形式结束它的生命。
宽度约为4光年的这团星云,具有双极瓣对称性,因此其外观类似较常见、由垂死类太阳恒星外层气壳所形成的行星状星云。
而且与许多行星状星云类似,NGC 6164 也拥有庞大且昏暗的外晕,如上面这幅呈现此天区的深空望远镜影像所示。
持续往周围星际介质扩张的外晕物质,则可能是O型星在活跃的早期阶段所排出的。
这幅壮丽的望远镜影像,整合了呈现周围星场的宽波段数据,并组合大量的窄波段影像数据,以突显氢原子气体发出的红光辐射及氧原子的泛绿辐射。
有龙蛋星云之称的NGC 6164,位于南天以木匠角尺为名的矩尺座方向约4,200光年远之处。
韦伯影像:红外光波段的木星与木星环
为何木星有环系呢?
航行者1号太空船于1979年路过木星之时,发现了木星的主环,然而它的起源在当时是个谜。
后来从1995年到2003年之间绕行木星的伽利略号太空船回传的资料中,方才确认这个环是因为流星体撞击行星环附近的小卫星所产生。
例如:当小流星体撞击娇小的木卫十六 (Metis)时,会在穿透卫星表面后才汽化爆炸,将土和尘埃扬入绕行木星的轨道里。
这幅由韦伯太空望远镜摄于红外光波段的木星主题影像,除了呈现木星及其云层之外,也突显了它的行星环。
在影像里,可见右侧以淡斑之姿现身的木星大红斑(GRS)、木星的大卫星木卫二(位于左侧衍射芒的中心)、及大红斑左方的木卫二之影子。
影像里还有数个尚未全然了解的特征,其中包括木星右侧邻边上,看似与木星明显分离的云层。
达文西灰光
在这幅暮色时分的山景与夜空影像里,月龄26小时的新月,低悬在意大利多罗迈山脉嶙峋的轮廓后方。
这张1秒长曝光影像,则是摄于3月30日的月落时分。
当时,尽管月亮只有一抺银白区受到阳光的直射,然而朝著地球的正面,在明亮地球反射光的照耀下,其余的区域皆可见。
这种现象称为地照或月球灰光。
500多年前,达文西就曾描述过这种现象,并解释其成因为“地球海洋所反射的阳光,能够微微照亮月球的夜面”。
当然,行星反射的光都会微微照亮其卫星的夜面,因此地照只是行星照中最广为人知的例子。
狮子座的致密星系群Hickson 44
在天空中找寻星系时,加拿大天文学家希克森(Paul Hickson)和他的同事,找到100个左右的紧实星系群,因此它们有希克森致密星系群之称。
于这片望远镜视野里,最吸睛的4个星系所组成的Hickson 44,是在狮子座方向的带芒银河系前景恒星后方,约1亿光年远处的致密星系群范例。
影像中心的2个螺旋星系,分别是拥有扭曲尘埃带的侧向NGC 3190及S形的NGC 3187。
与这二个星系为伴、位于它们左上方的,则是明亮的椭圆星系NGC 3193,而三者合起来亦称为Arp 316。
影像右下角的螺旋星系NGC 3185,则是Hickson 44的第四个成员。
如同其他希克森致密星系群,成员星系扭曲的外观及升高的恒星诞生活动,皆是受重力扰动的迹证,而在经过长长的宇宙尺度时间之后,终将导致星系合并。
这种星系合并现象,现在咸认是星系演化的正常过程,而我们的银河系自然也不例外。
作为量度尺标,以Hickson 44的估计距离来换算,星系NGC 3190的宽度约为75,000光年。
唐纳德·约翰森小行星
主带小行星唐纳德·约翰森(52246 Donaldjohanson),长约8公里,宽约有3.5公里。
在今年的4月20日,露西号太空船在1,100公里之外,用长距相机为这颗小行星拍下了这张清晰的特写影像,而这也是这艘探测船遇到的第二颗小行星。
以南方古猿露西的发现者唐纳德·约翰森(美国古人类学家)
命名的这颗小行星,可能形成于1亿5千万年前,当2颗较小的天体发生了轻柔的碰撞,因此带著近接双天体特有的形状。
发射于2021年10月的露西号太空船,在2025年中会持续穿过小行星主带,然后航向木星前去探索它的特洛伊群小行星。
于2027年8月,露西号预期会遇到第一颗特洛伊小行星3548 Eurybates(欧律贝茨)。(Donald Johanson 唐纳德·约翰森 唐纳德·,犹罕纳;Lucy spacecraft 露西号太空船)
滴水兽与日食
于法国巴黎白昼多云的天空中,圣母院西侧立面的滴水兽(石像鬼),以戏剧性的剪影之姿凝视著远方。
这幅摄于3月29日的长焦镜头影像,同时也捕捉到新月在日偏食期间,以明亮太阳盘面为衬托的戏剧性黝黑剪影。
这例高悬在巴黎上空的日偏食,拍照时的食象很接近约23%的最大食分。
这例日偏食发生于2025年第一个食季结束的前夕,紧接在3月13/14日的满月全食之后。
2025接下来的第二个食季里,将会出现的交食事件有9月7/8日的月全食及9月21日的日偏食。
不过,这例日偏食可见的区域只有南半球。(gargoyle 滴水兽、石像鬼)
月震意外频繁
为何月震会如此之多?
分析阿波罗登月任务留在月表的地震仪之数据后,意外发现月球表层一百公里内有数量颇多的月震。
因为,1972年到1977年间的数据,总共记录了62例月震。
许多这些月震不但强烈到能移动月球公寓的家具,并让月球的硬岩持续震动了数分钟,远长于地球软岩地震的持续时间。
这些月震的成因不明,而最可信的起源假说认为,造成月震的诸多原因之中,包括地球的潮汐力及相对加热。
不论月震的源头为何,未来的月球建物要能承受经常发生的月震。
在上面这张影像里,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艾德林站在刚架好的月震仪旁边,面朝登月舱。
IC 418: 万花尺星云
IC418奇特的纹理是如何产生的?
因为行星状星云IC418很像是一幅用循环绘图盘所画出来的图案,故有万花尺星云(Spirograph Nebula)的昵称。
至于IC 418特殊的纹理到底如何产生的呢,到现在为止,答案还不是很明确。
很可能和它中心的变星有关,这颗中心星会辐射出很紊乱的恒星风,使它的亮度常在几小时之内就会发生不规则的变光。
然而,有证据显示IIC 418过去并不是这么怪异。
在数百万年前,它可能和我们太阳很像,是个行为很规律的恒星。
即使在数千年前,IC 418也还是一颗寻常的红巨星而已。
不过,自从它核心的核燃料耗尽后,外层的气壳就开始膨胀,露出了影像中心的炽热中心星,这颗中心星将继续演化,最后成为白矮星。
而来自于中心星的辐射,则激发周围云气中的各种原子,发出五颜六色的辉光。
IC 418距离我们大约2000光年,它的大小约有0.3光年。
这张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假色影像,异常清晰的解析了这团星云的细微结构。
墨西哥布法山的微笑天空
有时候,天空看似在微笑。
这种世界各地皆可见的场景,就出现在数天前,全因为月亮、金星与土星发生了巧妙的近合,造就了酷似经典微笑图标的景观。
具体来说,蛾眉残月伙同视觉上看似相邻的行星,组合出夜空微笑的脸庞。
这张记录此景象、以布法山(Bufa Hill)为背景的照片,摄于墨西哥的萨卡特卡斯市(Zacatecas)。
视野里,有位于右缘、距离也最遥远的土星,有土星左上方相当邻近我们,同时也是地球天空最明亮行星的金星,以及中央地平线上方低悬的蛾眉残月。
要组合出这个庞大的微笑图标,蛾眉残月的曲向最为关键。
NGC 4414NGC 4414: 絮状的螺旋星系
絮状螺旋星系到底藏了多少质量?
这幅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絮状螺旋星系NGC 4414之真色主题影像,就是想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助力。
絮状螺旋星是一种没有鲜明螺旋臂的螺旋星系,这种形态的星系其实蛮常见的,其中的NGC 4414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
位于螺旋星系可见边缘的恒星和云气,通常会以非常高的速度绕中心旋转,而星系得有大量不可见的暗物质,才能产生足够的引力来维系这种运动。
厘清NGC 4414之内的物质与暗物质之分布,有助于人类校准此星系的其他成分,并可推及其他絮状螺旋星系。
更进一步来说,测定NGC 4414的距离,有助于人类校准整个可见宇宙的距离尺标。
Gum 37与南天的蝌蚪云
这幅星空影像的主题,是星团NGC 3572的年轻恒星及其周围的明亮云气和黝黑尘埃。
而这些美丽的发射星云与星团,则位于近南极天空的船底座方向。
在这片望远镜视野中上方的NGC 3572群星,依此星团约9,000光年的距离来换算,跨幅约有100光年。
视野里,以哈勃色表上色的星际云气和尘埃,是孕育这个星团的母分子云(Gum 37)的一部分。
星云内受到年轻恒星的恒星风与辐射雕蚀而成的致密条状物质,很明显的指离活跃的年轻恒星。
而这些会让北天观星者联想到IC 410的蝌蚪云之长条状云气,本身可能是恒星正在形成之所在。
于接下来的数千万到数亿年之中,在重力潮汐及星团短命大质量成员星发生超新星爆炸的扰动下,此星团的气体与恒星终将分道扬镳。
月亮拜访七姐妹
有时候,月亮会拜访昴宿星团。
意指在轨道上运行的月亮,通过著名、相对遥远的昴宿星团之前方。
这种现象的专业术语为掩星,而月亮以其会掩过太阳系所有的行星及数颗著名的亮星而著称。
由于月球轨道的倾斜与进动,造成月亮间歇式的掩食昴宿星团。
目前这一波、从2023年到2029年,每个月月亮都会掩过昴宿星。
下一波的月掩昴宿星团,得等到2042年才会再现。
这幅摄于2025年4月1日的组合主题影像,拍摄地点为西班牙的
坎塔布里亚自治区。
摄影者使用相同的相机于同一地点,先拍摄数张昴宿星团影像,然后再运用数位技术与最后的底图叠合,以凸显昴宿星团标志性的蓝色辉光。
韦伯影像:星际喷流HH 49
这道星际喷流的尖端有什么?
首先,这道编录号为赫比格-哈罗49 (HH 49)的喷流,其源头是形成中的恒星系统。
不过,释放出这道喷流的恒星系统,并未见于影像里,而是位于视野的右下缘外头。
这幅韦伯太空望远镜的红外线影像,所呈现复杂的圆锥状结构,其内有另一道名为HH 50的喷流。
这道喷流里的高速粒子,冲撞周围的星际气体并产生激波,激发气体发出明亮的红外光,成就了影像中的红褐色脊状结构。
而这张韦伯望远镜影像,更解开位于HH 49喷流尖端的神秘天体之真面目,它是一个远在后方的螺旋星系。
因此,影像中蓝色区域的核心,并非单颗恒星,而是由繁多恒星聚成的星系核心,周围的圆环状结构,则是螺旋星系的
螺旋臂。
土星环消失之谜
土星的"耳朵"在那?
伽利略咸认是在1610年目睹土星环的第一人。
当时伽利略在测试Lipperhey(利伯希)共同发明的望远镜,不过,他不知见到的是什么,所以暂且称之为“耳朵”。
在1612年,当土星的耳朵神秘的消失时,为“耳朵之谜”带来更多迷雾。
现今的我们完全知道土星环消失的真象,只缘从地球看出去,土星环系变得太纤薄而不得见而已。
这种景象每15年会出现一次,因为土星和地球类似,有因自转轴倾斜所造成的季节变化。
也就是说,随著土星绕太阳公转,当它的赤道和环系倾向太阳及太阳系内围时,它的环系变得鲜明易见,然而在某些轨道位置,环系会看似完全消失。
这张摄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市的主题照片,呈现了记录上述景象的现代版本;在顶端,环系比土星本体还要壮观的影像摄于2020年,而底端环系几乎消失的影像,则摄于2025年。
38小时长曝光的星系群M81
在地球上的一座花园里,透过小望远镜与相机进行38小时的长曝光,拍下了这幅令人赞叹的M81星系群影像。
于视野中心,最醒目的是拥有壮丽螺旋臂与明亮黄色核心、直径约10万光年、亦名为波德星系的M81星系。
视野顶缘的雪茄状星系,则是分类为不规则星系的M82。
这对星系在过去的10亿年之中,一直透过重力进行互扰,在一次次的近距离遭遇中,对彼此施加重大的影响。
约于1亿年前的最新一次接近中,所激发的密度波在M81的螺旋臂上,造就了大量的恒星诞生区。
而M82也因此次的剧烈互扰,发生爆发性的恒星诞生与气体云碰撞,并发出强烈的X射线辉光。
在未来的数十亿年里,这两个星系还会继续缠斗,最终让它们合并成单个大星系。
而在大螺旋星系M81的左下方,还可看到M81星系群的另一个成员星系NGC 3077。
M81星系群位于北天的大熊座方向,离我们约1,200万光年远。
在这幅广角影像的前景里,还可见到许多位于银河系盘面上方,微微反射星光、名为共照耀星云(IFN)的昏暗星际尘埃云。
国际太空站邂逅金星
在2025年的4月5日,美国华盛顿州岸线市(Shoreline)的一位天文爱好者,使用以阳伞遮挡炫目阳光的望远镜,在太平洋时间上午11:57 ,拍下一部精心策划的影片,成功的记录了在白昼晴朗天空中闪耀的蛾眉相金星。
在此同时,影片的某个定格也意外的拍到国际太空站(ISS)。
于这个影片定格里,这座轨道高度约400公里的前哨站与明亮金星发生近合,而在视觉上,其隐约的轮廓和纤细的蛾眉相金星大小相近。
想当然耳,国际太空站必然远小于金星,目前在日出前以晨星之姿高悬在东方地平线上空的明亮 金星,距离岸线市约有4500万公里远。
观景台旁的月亮
人们通常只在夜晚观赏月亮,
其实,白昼时,月亮也经常高挂在天际。
只是在白昼明亮的天光里,月盘看起来颇为暗淡,也较难辨识。
想当然耳,高悬在白昼天空中、不停反射阳光的月亮,同样也会因绕行地球而经历月相变化。
对白天的赏月者来说,近满相的渐盈月及刚过满相的渐亏月,因为日耀区广宽,辨识上相对容易。
虽然白天看月亮说来有些违和,但月亮的身影其实也经常出现在都市的天空中。
而这幅摄于3月12日的长焦镜头影像,即可为证。
影像中,渐盈月恰好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一座热门的观景台后方冒出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