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泳池,進門看見前台擺著幾瓶沒開的prosecco,還準備了很多紙杯,心想可能是誰生日/辭別請客或者慶祝別的甚麼事件。#巴黎
下課出來那幾瓶酒還是原封不動在那裏。我問前台女生這是為甚麼場合準備的,她說是甚麼“blue Monday”,有人會感到抑鬱,所以(泳池)準備了起泡酒,“您想喝的話我可以給您斟一杯”。我只聽說過dry Monday(星期一不喝酒),她說的應該是Monday blues,回答道:“不用了,謝謝!運動後就算了。”沒想到她表示同意:“運動後的確不合適。如果是巧克力會更好,我猜你們也會喜歡。”
且不論運動前後不應攝入酒精,通過喝酒對抗情緒問題只能一時痛快,過後可能陷得更深,有如飲鴆止渴。
巴黎
誘人的麵包 #巴黎
圖一是栗子麵包(左)和蕎麥麵包(右)。栗子粉和蕎麥粉都不含麩質,一般需要混合小麥粉才能做出這種質地的麵包,但這裏的宣稱100%,不知道甚麼意思。
圖二幾種麵包的原料從左到右分別是一粒小麥(petit épeautre或engrain/einkorn,學名Triticum monococcum,麩質少,質地和現代小麥例如普通小麥T. aestivum相比更黏,而且有種特別的香甜)、khorasan(T. turgidum ssp. turanicum,俗名來自歷史上的呼羅珊地區,麥粒比現代小麥大一倍,據說有堅果滋味)、Rouge de Bordeaux(普通小麥的變種,因為苞片顏色類似波爾多紅酒而得名,因為產量低而很少種植,但據說有特殊香味),和T150小麥麵粉(稱為“intégral”;其他幾種都是T110,稱為“complet”)。前三種都被視為blé ancien“古代小麥”,和現代小麥相對。照片下方能看到加入Kalamata橄欖的法棍,我在街對面那個撒丁尼亞餐廳吃過,後來自己也買回家吃,非常好吃。#食色性也
昨天在蓬皮杜中心看了一個攝影歷史展(下午兩點多進去晚上七點後才出來,一個展看了四個多小時😅)。意外地看到了以在禁止墮胎的國家進行“非法”墮胎的女性為主角的作品,她們敢於在這種環境展露真面目需要很大的勇氣,而且她們訴說的經歷令人很難不受到震撼(圖三和圖四分屬兩位拍攝對象)。還有一位出鏡的愛爾蘭男士,他的妻子在身患癌症時懷孕(避孕很重要),愛爾蘭禁止墮胎(他們上訴也沒用)而且醫院為了保胎拒絕繼續為她進行化療,她因此去世,胎兒也沒保住。#巴黎
昨天下午上了3個小時的floor barre加芭蕾舞課,晚上和同學約了一起吃泰國菜,之間的3小時一直在#巴黎 暴走。
打算趁天氣好去五區的植物園看花(郊區的薔薇科植物已經開花了),路上拐進了Truffaut(園藝店),看中了薰衣草百里香等等甚至還有山茶,但接下來還要走路所以沒有買。去到植物園已經是下午五點,發現有專門介紹作物種植歷史的區域,從最古老的一粒小麥(engrain/einkorn,圖四)和二粒小麥(amidonnier/emmer,圖一)開始一直介紹到現代農作物,於是認真地看了大約半小時然後打算去看花。這時卻聽到管理員開始到處吹哨子並高聲叫嚷,原來因為現在仍是冬季所以五點半就關門🙃
走到現代農作物那一片的時候忽然聞到一陣異香,抬頭一看,十米開外的一株結香(Edgeworthia chrysantha,圖三)開得正盛。它和它的親戚瑞香(Daphne odora)都是香氣襲人,對得起名字裏的“香”字。離開得太匆忙所以照片沒有對上焦😂 #植物
今天中午在#巴黎 路過一間韓國餐廳,外表不起眼像間快餐店。見門外貼的菜單有點意思,查了一下Google評分,居然還挺高,於是決定試試看,但心想會不會是中國人開的。
進門後看見已有一桌法國顧客,招呼我的是個法國年輕人,還有個亞裔女生(應該是韓國人)也在店裏忙活。
點了辣白菜(小份)和我喜歡吃的番薯粉絲(japchae),裏面有切碎的蘑菇、西葫蘆、豆芽和胡蘿蔔,配的是牛肉(也可以選辣豬腩肉或炸豆腐)。菜單上有辣的魚餅年糕,打算下次嘗試。菜餚味道很不錯而且japchae份量大。吃完已經飽了但仍然嘗試了他們的甜點。蜜瓜pavlova的照片很漂亮,抹茶crème brulée應該也好吃,但我要了配紅豆、堅果和黑芝麻雪糕的“餅乾”。吃的時候發現其實是紅芸豆餡的柔軟糕點,甜度不高,而且擺盤很漂亮。沒點飲料,但用韓國米酒(類似醪糟)調的“雞尾酒”應該好喝。#食色性也
店裏牆上掛著兩幅以貓為主角的畫,冰箱上貼的印有店名和地址的紙上也印了一個戴着畫上去的廚師帽的貓頭,帽上寫著“大廚”。結帳的時候我問法國年輕人這裏有貓嗎,他說沒有,“但她很喜歡貓所以買了這些畫,我們整天在這裏忙養不了貓。”我之前就在猜這是不是一對couple(兩人有夫妻相,個子都不高,男生比一般的法國人更溫和),抑或兩人只是餐廳僱員,聽他這麼說可以確認是法韓夫妻檔。在這裏吃飯還可以學黑板上“韓國祖母”教的韓語。
昨天下班後去上舞蹈課,剛出地鐵站猛然看見泳池教練B騎自行車載著兒子從我面經過。我叫了他一聲他沒有反應,提高聲音又叫了一聲,他本來快要過馬路,聞聲剎車回頭看見是我,兩人都是一臉“怎會這麼巧”的表情。他兒子我第一次見,年紀還很小,長得非常可愛,我對他說“Bonjour”,問他叫甚麼名字,他馬上回答了。B說他們剛去了三區的Arts et Métiers博物館,很不錯。我想“然後我們居然在另一個區相遇”。想起新冠禁足之前我還住在#巴黎 ,有天在住所附近的商店碰到他,而他住的地方離那兒其實很遠。那時候和介紹我去泳池的同事說起這事,她說:“他無處不在!我有次在地鐵上也碰到他。”世界有時候很小。
圖為crêpe店的前菜,在Gorgonzola的浩瀚海洋裏游泳的一對œufs pochés(菜單上是單數的œuf poché,但事實上有兩個蛋)。
之後旁邊那桌來了一位帶著年幼女兒來吃甜點的男士。聽到他們講的是英語,小女孩好像叫Vinny。Vinny問爸爸這個地方是不是pub,爸爸說:“Pub是一種很英國的東西,人們在那裏喝酒不吃飯……唔,其實在pub也可以吃飯。”Vinny:“這裏是pancake餐廳。”爸爸:“對,你可以叫它pancake餐廳。”我忍不住笑出聲,男士看了我一眼。
他們在桌上鋪開一排彩色水筆,還有一個很大的本子,打開的一頁上畫了各種顏色的空心幾何圖案。我開頭沒有留意,後來聽見男士誇Vinny“這個很好”,轉過頭見她在頁面上畫了一個貓頭,男士:“這是一隻貓”。然後他自己拿起筆(Vinny畫畫用右手,他用左手),在一個三角形下面加了幾筆,說:“這是一個帽子”。輪到Vinny,她在另一個三角形下面畫了類似形狀。這時我才發現遊戲規則是在那些空心幾何圖案周圍添加筆劃,構成新的圖像。隱約記得三角形是綠色,長方形是紫色,圓形是橙色。他們貌似從三角形開始。Vinny那個貓頭其實是在兩個並列的三角形下面加上臉和眼睛鼻子嘴巴,很巧妙。
這時Vinny在另一個三角形下面加上有橫紋的方形,在朝上的角上加上一個十字形,男士稱讚她:“你很擅長這個(遊戲)!”我再次忍不住出聲,說:“這是一個教堂。”男士聞言笑著說是,“(她畫得)很不錯。這是一種新的遊戲。”三角形畫完了,男士說:“現在我們來畫長方形”。Vinny畫了一個很有趣的圖案,再次得到爸爸誇獎。
這時我終於把主菜galette(配料是有大量肥肉粒的豬血腸boudin noir和煮熟的蘋果泥,吃了那個前菜特別撐所以吃得很慢)吃完,他們點的糖漿crêpe和水果salade也到了。我起身結帳,男士笑著對我說“Bye”,我說:“Enjoy your dessert!” Vinny從小就得到爸爸時時稱讚鼓勵,是個幸福的孩子。#巴黎
終於在#巴黎 吃到了正宗的印尼菜!餐廳侍應和絕大部分顧客都是印尼人,“外國人”只有我和坐吧台的兩個白人男生。
“前菜”我要了天貝(中文維基: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A4%A9%E8%B2%9D ),外殼煎得金黃焦脆。負責上菜的侍應大概沒想到我會點這個,端到其他人那裏問了一圈😂
“主菜”是empal balado(一種香辣牛肉)。Balado是蘇門答臘西部米南佳保人的傳統調料,原料和叁巴醬sambal相似(但和食物混合炒到入味而不是像後者那樣作為蘸醬),使用大量辣椒(balado的詞源就是辣椒lado)。吃之前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一口吃下去好香但是好辣,臉發燙眼淚也幾乎出來,馬上扒一口米飯中和一下。之後一邊吃一邊擤鼻,因為眼淚不停流到鼻子裏。這道菜不但辣,香料也下得很重,完全沒有向白人口味妥協的意思😂 牛肉質感是乾濕軟硬的奇妙平衡,大口吃肉很是過癮。#食色性也
Jacques Prévert的Le jardin,配上昨天#巴黎 Montsouris公園盛開的櫻花(詩裏是冬天的公園,現在是春天):
Des milliers et des milliers d’années
Ne sauraient suffire
Pour dire
La petite seconde d’éternité
Où tu m’as embrassé
Où je t’ai embrassée
Un matin dans la lumière de l’hiver
Au parc Montsouris à Paris
A Paris
Sur la terre
La terre qui est un astre.
昨天在椅子神父(Père Lachaise)公墓,看見一些2015年以後的新墳(最後一次來是在2015年)。其中一些是單獨下葬的女性,另一些在死後和早已去世的丈夫在墓穴內團圓。我沒有後代,死了以後應該沒有人記得,也不會有這樣的墳墓。#巴黎
一兩個星期前想起在不知哪裏見過櫻花、紫荊和多花海棠一起開,但想不起來究竟是哪裏,覺得應該是一場夢,直到四月四日傍晚在Châtelet車站外再次看見……還添上了丁香花和墨西哥橘。#巴黎 #植物
南歐紫荊(圖二),學名Cercis siliquastrum,法語俗名arbre de Judée,因為傳說猶大出賣耶穌後在它的樹上上吊自殺。對這個傳說的解釋之一是由於它在復活節前後開花。
昨晚去了Nicolas前女友最愛的泰國餐廳😂 #巴黎
菜單上選擇很多,有不少我從未見過,例如有個前菜是炸豬鼻,米粉、主菜、特色菜餚等等更令人眼花撩亂。同學點了經典的涼拌青木瓜絲(沒拍照),我嚐了一點,香料、香草和辣椒的味道層次豐富而微妙。她的Pad Thai也讓我嚐了,我不喜歡酸甜味的或炒過的主食所以不作評價,但味道感覺正宗。#食色性也
我點了一種裏面有炸魚蛋、炸豆腐、魷魚、蝦、炸過的豬肉餃子和蕹菜的魚湯米線(圖一),名字很長沒有記住。湯其實是粉紅色的(照片上看不出來),味道很特別而且有點熟悉但說不上來究竟是甚麼。香料運用同樣頗見功力,總體非常好吃(除了油炸餃子皮太膩我只吃了包餡的部份)。吃得心滿意足,竟然只能嘆氣說不出話來。
同學一個人吃完青木瓜和Pad Thai撐得不行就沒有要甜點。我要了椰奶芋頭丸子(圖二),讓她也嚐了。結果實在太好吃她忍不住給自己追加了一份,從來沒見過她吃這麼多😂
今天拍檔帶我和Pierre還有Coincoin去了歌劇院附近一家新的拉麵店,原因是他在YouTube上看到宣傳片覺得還不錯😂
沒想到挺好吃。噱頭是拉麵盛在小土鍋裏上桌,而菜單背面介紹他們的味噌是作坊專供的。我點了蔬菜拉麵加一隻蛋和兩片豬肉(圖四),拍檔點了豬肉味噌拉麵,另外兩位都要了雞肉味噌拉麵,此外三位男士各要了一份雞肉煎餃。拉麵味道很不錯,此外男士們對煎餃好評有加。#食色性也 #巴黎
吃完飯走回寫字樓,來時路上看到的免費crêpe檔開張了(某品牌廚具的營銷,一個小廣場上總共有三個攤位,圖二),在Coincoin的帶領下我們加入等待的隊伍,只有Pierre對crêpe不感興趣躲得遠遠的(他有個布列塔尼姓,可能因此對crêpe留下陰影)。輪到我們的時候Coincoin和拍檔表示女士優先。師傅說沒有Nutella了Coincoin有點失望,我要了杏子醬加椰絲,免費的crêpe很簡單但很好吃。拍檔只加了砂糖,Coincoin只要了椰絲:“如果有Nutella那就更好了”。
我邊吃邊向遠處的Pierre招手,他卻轉身就走,另外兩位聽說這事,說都怪我😆 。回到辦公室,因為Pierre沒吃crêpe我給他吃了一個從Dijon帶回來的小nonnette(字面意思“小修女”,是一種蜂蜜糕點)。在那邊買了覆盆子果醬和橙子果醬兩種口味,覆盆子的帶回辦公室和同事分享。
時隔起碼三年再次來這個韓國餐廳吃冷麵(夏天才有)。上次來可能是2021年(或者更早)的夏天,當時餐廳裏有個(貌似是主管的)上了年紀的法國男人,廚師是個會說普通話的阿姨,侍應是個說韓語(?)的男生。有切片梨子的冷麵照片發在豆瓣上,被評價為“看上去不太正宗”。這次只有一位韓國女士負責招待,和女廚師(可能仍是那位)說韓語,顧客有法國人也有韓國人(有兩位好像是熟客)。冷麵賣相還是和當年一樣,有切片梨子😂 #巴黎 #食色性也
本學年週末的芭蕾舞課因為老師渡假去了提前結束,今天特地休假一天來上週三日間另一位老師的芭蕾舞和floor barre課––其實是因為卡上有剩下的課必須在學校暑假關門之前用完。2015年回巴黎休假的時候曾經嘗試過這位老師的課,當時沒能體會到她的好處;現在可能對人體有了更多瞭解,雖然她的教學和週末的老師很不同,還是能從中得到教益,甚至有點想下週三再來這麼一次,不過時間上不方便。#巴黎 #舞蹈
下課去吃crêpe。店裏有好幾種布列塔尼啤酒可選,我平時不喝啤酒,但出於好奇嘗試了其中一款名為“紅帽子”的添加了接骨木漿果提取物(0.2%)和其他芳香植物的紅啤酒(bière rousse),還不錯。啤酒瓶背面介紹了作為自由象徵的“紅帽子”的歷史(圖四),正面的布列塔尼語(圖三)說的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件事。
布列塔尼曾經獨立於法國,語言文化和英國淵源更深,從名稱上也可以看出來:它的法語名字是Bretagne,英國是Grande Bretagne。法國同化其他語言文化地區(布列塔尼、阿爾薩斯、奧克語地區、科西嘉等等)的努力在二十世紀達到頂峰,據說當時布列塔尼學校裏有“禁止吐痰和說布列塔尼語”的標語––使我想起廣東一些地方街頭的“做文明人、說普通話”。經過多年同化,布列塔尼已經從很多人不會說法語變成沒多少人會說布列塔尼語,但凱爾特民族的身份認同一直很強,啤酒品牌的名字Lancelot正是亞瑟王傳說裏的重要角色。#歷史
如今巴黎地區的crêpe店廚師常常是印度人,這家的菜單上也有咖喱雞galette這種印度布列塔尼融合菜,我少不了入鄉隨俗點了這款😂,很好吃。這裏的galette蕎麥含量高所以顏色較黑,加分。甜點crêpe可以自選餡料,我要了最愛的香蕉、巧克力和椰絲組合。#食色性也
兩件小事 #巴黎
(一)
這個星期路過這間商店(https://m.cmx.im/@galene/111590967771752002 ),從遠處看到一個無家可歸者站在店門外,聚精會神地看臨街櫥窗裏各種品牌和香型的阿勒頗香皂(https://m.cmx.im/@galene/109587913735085011 )。他一頭蓬亂的白髮,駝背很嚴重,手裏提著兩個裝滿衣物(可能還有其他家當)的編織袋;身穿藍色毛衣,背後有一塊磨損得接近透明。我從馬路對面走過,回頭再去看,他仍然在那裏定定地看著那些香皂,一動不動。我當時趕著去上健身課所以沒有停下來,心想如果前面進店的幾個人能送他一塊香皂就好了。
下課後想起這件事,非常後悔因為怕上課遲到沒有停下來買一塊香皂送給他。
(二)
準備離開一個公園的時候迎面遇到一個和家人在一起、蹦蹦跳跳拿著書包的黑人小女孩。她來到我面前時說了一句“Bonjour”,旁邊有其他人我不知道她在跟誰打招呼所以沒有回應。然後越想越不對,她應該不會突如其來對她媽媽說bonjour,旁邊長凳上的兩個老頭也沒有和她互動,極有可能她和我說話卻被我忽略了。接著她轉身往來路跑,在我前面來到公園門口,把低矮的門打開然後把自己掛在門上,這樣一來門就不會關上。我猜她是特地為我開門––她家人在朝相反方向走,而且我出了公園門她就從門上滑下來了––笑著對她說:“非常感謝!”她回答了一句甚麼沒聽清,好像是“不用謝”。
她為甚麼要為一個路人這樣做?可能她媽媽把精力都放在她兩個兄弟的身上,沒有人關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