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微博:
#相亲100次是什么体验 #一个北京初中老师的相亲之路 30+的张曼在北京当老师,她第一次相亲是7年前。从4年前开始,她将相亲的频率提高至每周两三场,去年,这个数字达到巅峰。2023年,她和相亲对象约会125人次,有过合适的,有过心动的,但都没能进入到恋爱关系中。
婚姻是张曼的终极目标,她也很确定,自己的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前提。她不认为相亲的形式与寻找爱情必然矛盾。每隔几个月,她都会遇到一个合适,但不心动的人,她时常产生摇摆。但最后,她都会选择坚持初心,找一个互相心动的人。
气馁是常有的,她形容自己隔一段时间就会emo一次。但时间紧迫,她感受到年龄带给自己的压力,比如在相亲市场上的可选择范围越来越狭窄,比如自己开始不敢侧躺睡觉,生怕长出皱纹。
于是,张曼逼迫自己从失败的泥沼中抽身。一次又一次,化妆、换衣服、出门挤地铁,跟一个陌生男人在不到两个小时的饭桌上进行目的明确的交谈,或者爬山、骑车、逛商场。
在相亲市场里摸爬滚打多年,她已然形成一套独有的识人术,笑称「姐的眼睛就是尺」。她总用幽默的话术描述自己在相亲市场上的老练,比如,她可以把常去的商场名字编成一段贯口;她能根据相亲对象的工作推断对方大致的居住区域;再比如,如果一个男人约她去爬香山、百望山,她会知道,对方大概率没车。
夏天结束的时候,《人物》联系上张曼,她仍在相亲的饭桌上来回奔走,和不同的男人见面。她说自己会继续相亲,直到相不动的那天,「总要试一试」。 以下是张曼的自述—— 相亲100次,是种什么体验?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1546434847555
人物
#人物 微博:
他们渴望摆脱既有的困顿,又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有人背上「工贼」的指责,有人依然在内地交着社保。「卷」的背后是不安,能在香港博取到什么,更多「高才」仍在观望。
- 转发 @每日人物 : 【 #内地高才卷去香港 】 #香港高才不敢放弃内地社保 电影《甜蜜蜜》里,因为改革开放,大量内地年轻人涌进 #香港 讨生活,底层出身的马小军语言磕绊,文化不通,但相信只要有手有脚,就不会饿死。
近三十年后,面临本土人才的流失,香港继续揽才。又一批内地“打工人”通过高才、优才、专才等人才计划加入这座城市,带来新的融合与碰撞。
他们渴望摆脱既有的困顿,又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有人背上“工贼”的指责,有人依然在内地交着社保。“卷”的背后是不安,能在香港博取到什么,更多“高才”仍在观望。 内地高才,卷去香港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65025307148498
#人物 微博:
你为什么喜欢开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对于中国首位F1车手 @车手周冠宇 来说,他对于驾驶的热爱,甚至超越了赛场,是他人生不断向前的动力。
通过驾驶,我们可以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获得更丰富的人生经历。
现在,跟随美孚1号,探索驰骋天地的美好。 @美孚车用润滑油 #美孚1号 #恒久动力驰骋天地 #敢创未来 周冠宇进入F1背后:恒久信念的力量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2050242060306
#人物 微博:
#为什么共享充电宝越来越难还了 #被困在共享充电宝里的人 你经历过手机马上就要没电的焦虑时刻吗?
调研数据显示,人们并不是等到手机电量还剩个位数的时候才充电,而往往是在手机还剩20%到30%电量的时候,就开始焦虑充电的事。在依靠手机内的各种APP所建立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和社交网络背后,人们与其说被手机捆绑,某种意义上,也是被电量捆绑。
这样的需求催生了遍布大街小巷的共享充电宝。其覆盖率甚至超过了共享单车,大到一线城市,小到一些村镇,都可以看到诸如美团、怪兽、街电等品牌的身影。但行业发展近十年,一个显著特点是,借充电宝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归还起来却变得越来越不方便。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充的是电,实际上充的是教训——每个教训价值99元。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共享充电宝越来越难还了?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5214211088451
#人物 微博:
#中年后我成了没有朋友的人 #婚育是友情杀手吗 中年之后,女性的朋友似乎越来越少了。
时间、距离是阻碍友情持续的关键要素。同在北京的两个老友,一个住通州、一个住西城,大学毕业后就没再见过面,平常只靠微信聊两句。曾经大学里的七人组,毕业后分散各地,慢慢就变成五人团、三人行,到现在不再联系。中年人对此也抱持着特有的默契:「我不找他们,他们也不再会来找我。」
婚育似乎是友情转变最明显的节点。有一半以上的读者都提到,当自己和挚友分别迈入婚姻、有了家庭,生活很快就变了样子。大多数人描述的生活是「家务柴米油盐养娃还房贷照顾老人」,中间没有标点符号——缺失的停顿最确切地描述了他们的生活——没有气口,也永不停歇。
女性的时间被占用、被挤压,友谊早已不在生活的优先项里,「陪娃和搞钱更重要。」有读者提到,自己曾和几个长时间没见的朋友约好时间准备相见,但临近会面,总有人临时缺席,她们要去解决「孩子病了」「家里漏水了」这些更「紧要」的事情。在婚姻和家庭占据大部分时间的生活中,很多女性感慨「不再自由」。
行至中年,很多人也发现,话不投机成了朋友间更为致命的问题。有时候,几个老友围坐在一起,东聊两句、西扯两句,却没有了深入交流的话题和欲望,空气凝固,只觉得尴尬。那一刻,价值观的分野、生活理想的背离,成为了朋友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包容、理解之外,友情里也包含着嫉妒、轻视、误会、功利。在我们的问卷中,有很多坦诚的剖白,有读者写到,自己曾经嫉妒朋友的才华、优越的物质生活,而疏远对方,慢慢才找回对方、珍惜对方;也有人经历过欺骗,把手里不多的存款全部借给朋友,最后却被拉黑。或许,接受一段友情,不光要承受轻快、毫无负担,也要接受它的复杂。
在中年,友谊显得如此脆弱,也因此,中年之后,友谊更代表了一种自我选择,日益珍贵,并持续为生活提供动力。一些读者分享了在不见面的日子里友谊保鲜的秘诀:线上多联系,做彼此的「捧场王」,用「哈哈哈哈哈」分享快乐。还有一些读者分享了自己妈妈的友谊故事,妈妈们在需要照顾孩子、家庭的时候,靠电话和短信小心翼翼维系友情,退休后,日子开阔了,几个姊妹就会精致打扮一番,一起去野餐,并相约未来二十年,仍然是朋友。在这些故事里,友谊坚固而久远。 中年后,我成了没有朋友的人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4806478602327
#人物 微博:
#杨志刚一个关系户的自我修养 #杨志刚与哥哥郭靖宇缺一不可 前段时间,《唐朝诡事录之西行》播出,在剧里扮演苏无名的 @演员杨志刚 再次受到关注。除了角色,话题还聚焦在他和导演郭靖宇的关系上。郭靖宇是他的哥哥,他则是哥哥的「御用」男主角。过去的十几年里,这对兄弟组合打造了一系列民国传奇剧,《铁梨花》《打狗棍》《勇敢的心》等等。
「关系户」的标签几乎一直贴在杨志刚身上,但他并不反感,并且理直气壮地说:「是的,我就是个关系户。」
接受访谈时,杨志刚的经纪人表示要看访谈提纲,隔天又说:「算了不看了,有啥问啥吧。」他猜测杨志刚不会拘泥于这些。访谈是在杨志刚从承德回北京的路上进行的,他早早拿了司机的手机在车上等着,我刚拨上他就接通了。访谈中途我的手机信号不好,有些卡顿,杨志刚主动调侃起来:「我现在听你说话,好像我以前演戏,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
杨志刚表现得从容而健谈,「我的人生经历没有什么不能聊的」。在这次访谈里,他讲述了自己如何度过童年,他和三个哥哥的关系,还聊到在哥哥郭靖宇的片场被炸伤,并患上了抑郁症,如何花了十年才走出来。这十年里,郭靖宇以为他只是因为没有工作不开心,不停地给他写戏,但不知他曾经一度无法感受到演戏带来的乐趣。
十年过去,杨志刚从抑郁中走出,在郭靖宇面前也更换了角色。他总结自己在2008年受伤以前是个听话的弟弟,受伤后他变成一个任性的弟弟。如今,他变成一个可以和哥哥共同分担责任的弟弟。
他觉得,无论是谁的弟弟,是一个怎样的弟弟,他首先都是自己,一个可以真实、坦然面对演戏和生活的人。
以下是杨志刚的自述—— #唐朝诡事录 杨志刚 一个「关系户」的自我修养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2269729989115
#人物 微博:
小鹏打到了比亚迪的主战场。
- 转发 @每人Auto : 【 #小米汽车没造的车小鹏造了 】搭载基础智驾能力、起售价不到12万,小鹏带着酝酿已久的M03来了,一来就盯上了新能源一哥比亚迪的主战场。在10万-15万元区间,“便宜、大碗”是消费者最在意的两个因素,M03入门版续航给到515公里,售价仅11.98万元,将性价比拉满。最关键的是,还具备基础智驾能力,这等于打到了比亚迪的软肋。能不能翻身,就看这一仗了。 #小鹏mona #小鹏monam03 不到12万,小鹏造了小米没造的车,打到比亚迪的主战场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2294124060733
#人物 微博:
#她卖出了49908根头发 #央美学生1天进账1万 一根头发,会有怎样的奇幻漂流?
它生长在头部,不属于器官,不具备血管和神经,但含有细胞。它有弹性,可以抵挡较轻的碰撞,还可以帮助汗液的蒸发。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会拥有8~12万根——以上是百度百科给出的信息,一般没人会特别留意。
但对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两年的实验艺术家佘璐芸来说,一根头发,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件商品?
她将长在自己头部的毛发视为「库存」,雇了4个人,数了十几个小时,「数到每个人都崩溃掉」,终于盘清了库存。紧接着,她把这些头发挂在网店售卖,放进美术馆参展,甚至在央美毕业展上「直播」。只要有人购买,它就变成商业行为中的一环,无论这场买卖显得多么荒诞。
她甚至把卖自己的头发设计成一个创业项目,参加创业大赛,拿了一等奖,还因此获得了一笔奖金。现场评委说,「你有鬼一般的力量想让我买根毛」。
媒体报道蜂拥而至。她频繁登上艺术行业的头部账号。有人把她塑造成「爽文女主」,这让她不适,但并不影响她继续自己的实验。她想通过卖出自己的56808根头发,表达自己对这个社会运转体系的观察——消费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泛滥成灾的消费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真的需要买那么多东西吗?
现在,她标价一毛钱一根的头发,已经卖出了49908根。买家们在她网店的商品评价区贴出千奇百怪、一个比一个长的留言,也像是另一场消费时代的行为艺术。
以下,是佘璐芸的讲述。 #行为艺术 1毛钱1根,她卖出了49908根头发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4082260451466
#人物 微博:
#一个高中生和她拍下的117根手指 乔飞尔是一个高中女生,今年18岁。
过去一年,她开启了一个名为「手指证件照」的项目,给117名中学生的手指拍摄特写,并将这些照片放大后展出——那些长期握笔的手指,第一指节处,几乎都有一个被磨出的茧子,但在这些手指和茧子被拍成照片放大之前,几乎没有人会关注这个身体的小小改变——这是压在一根手指上的现实。
乔飞尔将这次展览起名为「塑形」,手指的鼓包是一个微小的象征,也是一个隐喻。在过去12年的生活、学习经历中,她和身边的同学都在努力成为他人眼中好学生的样子,要乖,要努力学习,「你要成为……你必须要达到……」这种塑形隐秘而持久,像手指上的鼓包一样,常常被忽略——在拍摄这些手指时,乔飞尔处于高三休学的状态,在以绩优主义为主导的应试教育系统中,她是少数那类与系统不兼容的孩子,她擅长绘画、喜欢艺术,但完全无法学好数学,她无法在传统的课业中获得任何价值感,在与学业和父母一次次的冲突之后,她想寻找一条自己的表达之路。
令乔飞尔没想到的是,这117根手指的照片展出后,迅速成为热议话题,唤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和思考。
8月末,我们和乔飞尔通了一个很长的电话,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女生,有一颗敏感而自由的心。她仔细讲述了过去12年来的生活、学习经历,讲了自己的不适应和痛苦,讲了为什么要做这次展览,讲了一个不那么适合应试教育的小孩,要如何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成就感,获得正反馈。
乔飞尔的故事,并不是一个年轻艺术家崭露头角的故事,而是一个所谓「差生」终于自我觉醒,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和表达方式,并最终获得肯定的故事。这或许是一个幸运的故事,但乔飞尔经历过的痛和思考,是所有不那么按部就班生长,不那么适合大众教育模式的小孩的缩影。
人人都在被塑形,乔飞尔说,她希望能通过此次展览,给大家也给自己,一点点为自己的身心争取权利的意识与勇气。 一个高中生和她拍下的117根手指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5539093225648
#人物 微博:
#好好分手真的很难吗 #断崖式分手会带来多大伤害 分手这件事,好像很共通,谈及其中情节和细节,只要经历过的人,对此都能理解,但其中的悲欢又不尽相同,因为它太个体、太细微,或许不是写信这种形式,很多人不会将这种体验表达出来。通常,我们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分手带来的影响会释然,实际上它早已嵌入潜意识,成为很多人心底里的隐秘往事。
好好分手,真的很难。从来信里看,大部分人没有经历过好的分手,无论是在主动还是被动放弃关系的一方。分手的决心虽大,但分起来总是一地鸡毛。到了关系不得不终结的那一刻,也是人最羸弱、最不堪的时候。所以,大部分人无法释怀的,不见得是一段情感,而是一个没有被好好对待的自己吧。 好好分手,真的很难吗?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5908712071784
#人物 微博:
历史学家王笛,穿过宏大历史,在研究中关注普通人。他认为宏大叙事并非历史的全部,小人物要在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在普遍迷惘的时代,保持尊严不被驯服,做好自己就是更好。
白露时节,《人物》继续携手 @特仑苏 ,发现每个人的价值,做到不一样的「更好」。 #2024让更好发生 #更好生长 王笛:吃好一茶一饭,就是普通人的史诗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6029533192506
#人物 微博:
#一桩隔空猥亵案与40多名受害女童 #儿童防侵害教育任重道远 这是一起罕见的由一条线索牵出40多名被害人的猥亵案件。
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李思瑶接到一起猥亵案。和传统的作案手法有所不同,这起案件的嫌疑人没有直接接触被害人的身体,而是通过网络索要私密照片和视频,以及通过视频裸聊的方式,实施「隔空猥亵」。
在当时,「隔空猥亵」对大众来说还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司法上何种程度构成犯罪也存在着不同意见,但李思瑶在未成年人检察部门(以下简称「未检」)工作多年,对此类案件并不陌生,2019年,短视频平台刚兴起时,她就发现这种新型猥亵手段开始在网络上流行,之后也陆续承办了多起相关案件。只不过,在看到这名舒姓男子犯下的具体案情时,李思瑶还是感到震惊,没想到「隔空之手」居然触及到了40多个被害人,年龄大多分布在7至10岁,「全部都是身体没有完全发育的女童」。
李思瑶开始仔细梳理电子证据细节,发现嫌疑人舒某有一套独特的作案手段,先虚构身份,然后以「处闺蜜」的方式,设置三道陷阱,期间穿插着情绪价值、情感绑架和威胁的不同话术,一步一步诱骗女孩上钩。在短视频平台向公安报案之前,猥亵行为已经隐秘地持续了3年多,有的聊天记录被删除,有的女孩拉黑了舒某,李思瑶最终只确认到20名被害人的身份,这些女孩散落在9省、14个市、16个区县,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
回忆起具体的案情,李思瑶的语气里包含了很多复杂的感受:有遗憾、有欣慰、有担心,还有对涉案孩子们未来感到的「不确定」。她拼尽全力只找到20个孩子,不确定剩下的20多个孩子是否还生活在恐惧中。更不确定的是,这些孩子成长中父母疏于关心,遭受隔空猥亵后又没有接受心理疏导,「她们长大之后能否顺利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会如何认识自己?又会如何回看这一段被伤害的经历?」这些问题仍然让李思瑶感到担心。 一桩「隔空猥亵」案,40多名被侵害的女童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6980759396538
#人物 微博:
【守护,是一种长久的浪漫主义】教育者们的守护型人格,与沃尔沃的守护型车格形成精神共鸣,他们共同用技术、用创新守护人类的文明。 #守护是老师的浪漫主义 #沃尔沃S90守护老师的安全感 守护,是一种长久的浪漫主义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7026062074352
#人物 微博:
#拉练150公里年轻人骑行发疯 #凌晨四点起床骑行的职场人 想「发疯」的时候,他们去骑行。有人工作日四五点起床,先骑个90公里,在山里爬坡,心率飚到180,再赶在9点去公司上班。有人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就奖励自己一个上百公里的长途拉练,爬过最后一个坡顶时,肌肉颤抖、意识模糊,但「成就感达到顶峰」。
「完成了其实也代表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你现实中的烦恼或任何问题,但是它给了你一个心理暗示,我可以掌控速度,控制身体,就可以掌控生活。我能骑完100公里,你可以说这没什么,也可以觉得自己真牛。」 #骑行 那些靠骑行「发疯」的年轻人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7730747351051
#人物 微博:
#那些无法对父母言说的秘密 #家庭里的理解是奢侈品吗 你有哪些不曾告诉父母的秘密?
前不久,《人物》发起了「那些无法对父母言说的秘密」征集,共计收到五百多份回复。我们发现,面对父母时,人们的秘密种类有很多。
有人避免在家中露出肩膀上的纹身,不巧被发现,谎称是纹身贴;有人每次回家前,都会藏好去做心理咨询时用的门禁卡;有人为应付催婚,杜撰出一位理想的对象,又在疲于圆谎时,杜撰出一次分手……
秘密的保留,往往由于得不到想要的回应。在一些家庭里,受挫和失败是难被分享的,甚至连快乐的表达也需要被压抑。有读者说,「比起诉说后的冷暴力,我更愿意在黑夜里自己消化。」另一些人,选择为家庭的和平而保持缄默:家庭成员的出轨、自己的婚变,都是秘密。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能说,「委屈我一点,但能让其他人都高兴。」
让父母免于担心是另一个理由。求学、求职、去大城市漂泊,生活、事业、身体等方面的变故都需要被隐藏。有人瞒着父母去动手术,有人出了车祸不敢告诉父母。在遥远的、个体化的城市生活中,担心是多余的,诉说是无用的。停止诉说,这既是保护父母,也是自我保护。
但归根结底,割裂的价值观,是大家向父母保留秘密的最大原因。一位读者辞去稳定的工作,做着兼职、享受着间隔年,但仍在与父母通话时扮作坐班的状态;一位读者近视800度,但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在父母面前假装视力良好;一位读者一直没有告诉父母,自己不想要孩子,「能拖就拖」,人们想要做自己,又深恐那个被隐藏的、最本真的自我吓坏了父母。
面对父母,人们是渴望诉说的。在读者的回复中,关键词如「压抑」「痛苦」「无助」等曾多次出现。有读者担心自己挥霍了父母的爱意,希望自己可以更直接、更坦诚,因为「真正的自由不需要凭谎言抵达」。
很显然,在血缘的连接上,我们需要爱,也需要理解与信任。 #不能让父母知道的秘密 那些无法对父母言说的秘密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80604659286070
#人物 微博:
#我们为什么会被姥姥的外孙深深打动 刚刚过去的暑期档,在若干惧怕安静的商业电影中,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做了一个成功的反向示例,它有的是老旧的题材,有着并不新鲜的价值观,它将所有的设计尽量隐于无形,尽量安静且沉稳且老实地去讲一个故事,却在观众心中形成了难得的情感海啸。 #姥姥的外孙 我们为什么会被《姥姥的外孙》深深打动?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81016199938134
#人物 微博:
【郑执 被「卡住」也没关系】今天是秋分,《刺猬》上映也刚好一个月了。走到37岁,作家、编剧郑执依然在追寻“更好”的生活和创作,只是,他不再执迷于“更好”。他觉得,人的一生,总是会遇到困难,会痛苦,会被卡住,关键还是放下对命运的掌控欲,找到一个平衡点,“平衡不是天平,而是一个自洽的过程”。
此刻,他对于“更好”的愿望是,能够更心无旁骛地写作,每天跟自己喜欢的人待在一起,把所有时间都浪费在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怎么才算有趣?郑执觉得,人要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要能在具体的生活中落泪,不要变得麻木不仁。有一天,当我们忘记思考怎样变得“更好”,就说明生命状态进入了一个真正更好的层面。
秋分时刻,《人物》继续携手 @特仑苏 ,发现不同人心中,不一样的“更好”。 #2024让更好发生 #更好生长 郑执 被「卡住」也没关系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81329426366712
#人物 微博:
【 #20元一节课穷鬼舞室挤满年轻人 】 #年轻人下班后在穷鬼舞室发疯 下班去跳舞,已经成了年轻人“淡班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在经历了白天枯燥、繁杂的工作折磨之后,冲进舞室,用两个小时专注跟着音乐摇摆,一天的心情似乎都好起来了。最近,詹璋从朋友那得知了一种新的舞室模式——不办卡舞室,也叫“穷鬼舞室”。之所以叫“穷鬼”,是因为不办卡、不囤课,费用按次结算。如今,在各种社交平台搜索“不办卡跳舞”,都能看到不少招募学员的帖子。
- 转发 @每日人物 : 【 #20元一节课穷鬼舞室挤满年轻人 】 #年轻人下班后在穷鬼舞室发疯 下班去跳舞,已经成了年轻人“淡班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在经历了白天枯燥、繁杂的工作折磨之后,冲进舞室,用两个小时专注跟着音乐摇摆,一天的心情似乎都好起来了。比起需要大量重复动作的健身、对柔韧度要求颇高的瑜伽,跳舞显得有趣又快乐。
但当传统的连锁舞房频频跑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向一种更灵活和自由的方式跳舞——不办卡舞室,也叫“穷鬼舞室”。 #街舞 20元一节课,“穷鬼舞室”挤满年轻人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2994518302819
#人物 微博:
#农学生毕业论文被偷吃后 #农学生毕业论文保卫战 今年夏天,一个名为「农学生毕业论文保卫战」的话题意外火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学生倾诉自己「悲催」的遭遇:有人种在学校实验楼楼顶的番茄,最红的两颗果子被偷走了;有人种的玉米在收获前一周被全部掰走;有人在田里跌倒,压死了仅有的两棵实验用小白菜;还有人和老鼠斗智斗勇,但向日葵还是被吃得只剩下一个盘子……
话题之外,真实的学农生活又是什么样的?《人物》和近十位农学生聊了聊他们偶尔成功、大多失败的种植经历,也看到了热闹背后的另一面。 「毕业论文」被偷吃后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82094681587906
#人物 微博:
#一艘沉船和一个傻子的好奇心 《里斯本丸沉没》排片不多,却是今年豆瓣评分最高的电影。「历史题材」、「纪录片」,这些注定了它的冷门。导演方励做电影二十多年,不是没有心理准备。但从第一次听到「里斯本丸」的故事,到把电影做出来的十年里,每多拼凑出一点当年的细节,他都觉得,这件事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跟自己息息相关。
方励是理科生出身,专业方向包括海洋勘测。2016年,出于好奇心,他花了两年的时间找到并确认了沉在海底的「里斯本丸」。找到了物证,很自然地,他想到去纪录人证。
2018年,为了探访当年沉船遇难者的后人,他跑到了英国,想要拍摄一部电视片,名字就叫《The 828 Unforgotten》。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方励意识到,这不只是一个关于历史的故事,它关于人,关于人的情感,关于一千多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在当年的访谈里,方励说,「我了解了他们,认识了他们,也无法再放下他们。」
最终,它变成了一部被搬上银幕的电影。方励找到了380多个盟军后人,两位幸存者,以及当事日军与美军的后人,在这些人离世之前,留住了无数珍贵的细节。这些人当年经历了什么,他们的后代又度过了怎样的生活,作为导演是如何打捞起这一切的,以下是方励的讲述—— #里斯本丸沉没 一艘沉船,和一个傻子的好奇心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82796623266019
#人物 微博:
#张韶涵人生第100场演唱会 #张韶涵是个狠人 「与原来相比,我的人生是一个180度的转变。」张韶涵这样总结自己的过往。这么多年,到底发生了什么?看起来,张韶涵的出道是个梦幻开局,19岁成为当红偶像剧女主,22岁发行了首张专辑并爆红,她的声音也是华语乐坛中不可忽视的一段流行。很多人最好奇的是,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个如此强硬的人? #张韶涵努力带来的松弛感 张韶涵 https://m.weibo.cn/p/index?extparam=%E5%BC%A0%E9%9F%B6%E6%B6%B5&containerid=1008083da293788e69d1df81b6832c26b94d34
张韶涵 是个狠人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8529372192873
#人物 微博:
#中国午睡第一省不想睡了 #赚了65亿的黑神话悟空给山西带来多少 这一切,被《黑神话:悟空》改变了,它为山西旅游业带来了泼天的流量。
- 转发 @每日人物 : #中国午睡第一省不想睡了 #赚了65亿的黑神话悟空给山西带来多少 “来山西旅游,一定要按时吃饭”,是此前山西人给外地游客的重要提醒。一旦到了下午两三点,才想起来吃午饭,就会发现,大部分餐厅都闭餐了——两点到四点左右,服务人员得午睡。
但这一切都被《黑神话:悟空》改变了。 #游客呼吁山西一定要接住泼天的富贵 中国“午睡第一省”,不想睡了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8441807446073
#人物 微博:
#当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照顾老人 #看护杀人 近年来,看护杀人事件在日本频发,这背后,是每一个老龄化社会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为,「养老护理不只是家庭的责任」。 #养老 当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照顾老人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83194444611704
#人物 微博:
【大山里的女校,和一群人的「信念」】「在一个真实的氛围里创作,你的使命感是不一样的。」 大山里的女校,和一群人的「信念」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83639649271823
#人物 微博:
#这届年轻人越来越会养生了 #吃点什么才有力气上班啊 曾几何时,年轻人和养生好似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如今我们从后台收到的回复里可以明显感知到,年轻人不仅能养生,还越来越会养生。
在急速运转的当下,学会养生更像是学会如何看待身体与环境的关系。纵然年轻的人们有着天然的时间优势,但被生活磋磨的身体并不是可被率先牺牲的代价,「让身体长久又健康地运转,才是生活最大的意义。」
今天是中秋节,圆月和凉风仿佛在宣告秋意渐浓,愿这份养生食谱大赏能让你寻觅与探索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身心圆满」何尝不也是一种圆满呢? #我的中秋仪式感 得吃点什么,明天才有力气上班啊?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9532586795299